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法制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探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0-0018-02
  0 引言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当中,法制新闻的作用及其强大,其不但能够影响一个人,还能够影响整个国家,甚至是整个社会。人们通过法制新闻可以了解到很多事件的真相,而作为法制新闻的编辑人员,则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在法制新闻的采访及传播当中,除却本着普通新闻报道的原则之外,法制新闻还需综合法制新闻的特征,坚持自身的原则。
  1 本着法制新闻不动摇的原则
  不论时代发展到何种地步,不论电视新闻行业发展到何种状态,法制新闻人都需本着新闻传播不动摇的原则执行,只有稳抓这一方面,才可为法制新闻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从根本而言,法制新闻编辑需确保法制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法制新闻编辑需确保在最快的时间获取最真实有效的信息,分辨出内容的真假并进行传播,以此符合法制新闻的所需。
  2 本着为百姓服务的原则
  从本质而言,法制新闻传播是为了符合百姓对法制信息的需求,其作为法制新闻的重要观众,是法制新闻服务的主体。可是,传统法制新闻编辑大多没有实现以群众利益为主,没有与实际相结合,无法满足百姓内心的需求,贴近感较弱。如此则会形成法制新闻节目收视率下降、社会影响力较弱的现象,对法制新闻的社会传播效率大打折扣。据有关材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受众对法制新闻所播出的内容较为不满,在内容上大多没有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无法符合百姓的诉求。并且,还有些观众认为法制新闻传播的内容具有虚假成分,播报时用词不够严谨,使得法制新闻的公信力降低[1]。
  面对这一问题,法制新闻编辑人员需强化本身的业务素养及能力,持续分析观察广大百姓的所需,对于新闻编辑而言,用词得当尤为关键。并且,法制新闻编辑人员还需有效掌握在采访当事人及事件中进行编辑,免除虚假新闻的传播,持续提升与群众的密切度,从整体上提升法制新闻的编辑能力。
  3 法制原则
  随着法制新闻的播出,需在法制框架中执行,通过法律的正义感,令法制新闻不但可以展现媒体的公信力,还能够展现出发展及权威性,从而体现最根本的民主和权利所需,这需要法制新闻编辑依照法制的原则执行。
  3.1 遵守法律法规
  比如法制新闻不可侵犯当事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案件若干文解释等。新闻单位对经营者、生产者以及销售者的产品品质提出批评、探讨,内容大多属实,不需要认定成侵害其名誉。主要内容失实,对名誉有影响,则需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这个解释的重点在于新闻的真实性。法制新闻编辑需通过案件报道的进程,密切关注审判结果,进行方针的协调。必要时则需提前组建新闻更正或报道最新动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法律
  纠纷[2]。
  3.2 运用法律用语
  是否选择关键词的法律词汇,是考察编辑法学的基本状况。例如:报道内常见的考验编辑法的基本素养则尤为关键。“罪犯”一词则不为妥当,应通过犯罪嫌疑人的方式,以法律层面进行探讨。罪犯和犯罪嫌疑人的差别在于,罪犯是已经被判定有罪的人员,而犯罪嫌疑人则需要通过审讯之后进行判断,两者从本质上存在先后差别,从性质而言则差别更为明显。在没有真正了解状况并继续发稿时,则需使用“犯罪嫌疑人”的称位。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当中指出,在公共机关观察、检察院起诉时期,“嫌疑犯罪人员”均为“犯罪嫌疑人”,直到转送至法院进行审理后,才可被称作“被告人”。“犯罪”指的是在法院中成立,“罪犯”指的是被法院生效的判断分析自身有罪,并对刑罚的刑事被告人进行处理。
  3.3 谨记不要出现“媒介审判”
  对于很多案件还没有受审时,有些媒体的结论性报道早已发出,可是报道由于对国民问题的权利进行适当分割,或对行使案件的相关人士进行犯罪定位,且对法院正在审核并给出判断的具体时间与结论表示不满,有些是对法院公审判断极为不满,因此,对于司法机关审判则会形成庞大的影响力。在司法机关的规则当中,传媒通过新闻法官的方式进行宣判,将新闻监督变为媒介审判。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审判权归于人民法院所有。媒介审判的方式,则体现出审判权的逾越。
  4 理性原则
  通过法制新闻的编辑,可以看出感性宣泄超出理性分析。新闻追寻客观真实性,可是在新闻事件当中,不论是编辑选题还是记者探访,乃至配发评论及版面设定方面,都包括媒体立场。这样的立场可以通过公共方式传达与表现出具体的情况。实践理性原则所需的规则论证依旧存在,并且说明媒体的立场,这一立场将公共媒介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规则论证超出形象建立。其次,说理明辨早于叙事诉求。这两方面在某些层面相同,都较为注重法制新闻内的理性因素,均注重法制新闻编辑中的理性因素。需要重视的是,注重理性原则并非否定性原则,将感性认识融入其中。其次,我国传统司法传承至今,长期在情理及法理中转换。注重理性原则并非否定感性原则,感性因素在新闻报道内无法欠缺,主要在于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我国传统司法始终与情理及法制冲突,注重某一方。持续为当前法制社会更新,在持续为当前法制国家改变的过程,法制新闻需转变引导民众理性探寻思考方向的转变。比如对于邓玉娇案而言,属于刑事法律方面的问题。其应为正当防卫?防卫过当?还是故意伤害?可是很多媒体在报道时,并非通过法律性进行报道,而是通过形象建立与虚实诉求进行探讨。对于邓玉娇案件而言,直接体现了邓玉娇的无助与无辜。这类描述性语言领先于专家而不入百姓眼中,再次造成民怨爆发[3]。
  5 本着专业的基本原则
  法制新闻报道具备其专业性与特殊性的特征,牵涉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所以,编辑人员必须严格学习相关法律,提升自身法律素质,建立自身强大的法律后盾,才可良好预防和免除在法制新闻报道中产生问题。特别对于通讯及纪实类案件而言,需把握好尺寸。比如对于一些案件而言,有些归于警方、法院及检察院,这些内容均需保密,不可在媒体中进行公开。如果必须写出,则需挑选少量的必要材料进行书写。总之,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写到哪种程度,都需要做到思路清晰。
  值得强调的是,法制新闻稿件需要采用严谨的法律术语,不然会令读者对新闻报道的事件及内容造成分歧,对宣传效果产生影响。比如:对于反序词而言,不论是犯人与人犯、罪犯与犯罪、证人与认证等用于,对于法制新闻而言都尤为普遍。可是在运用时必须了解具体状况,使用得当。并且,因为有些作为同音字,编辑人员也许认真辨别、准确把握。刑事案件被告人没有被判决之前,有些媒体则将其写为犯罪分子,而新闻报道则用死有余辜来为犯罪嫌疑人尽量减刑。并且,有些案例的报道,编辑人员不可阐述自己的论点,讲话需把控分寸,通过事实而非在细节中继续,如此便可令文章更为简洁,且以免在细节中产生问题。
  6 结论
  综上所述,好的法制新闻不仅能够起到弘扬正气、击溃邪恶势力、震慑罪犯的效果,令人们能够受到法制教育,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不好的法制新闻而言,通常会为社会形成恶劣的影响,有些还会对城市的形象乃至稳定造成影响。所以,法制新闻工作人员需有效把握好具体原则的方寸,本着正确的舆论导向,细致谨慎,追寻技巧,为加快依法制国的目标奉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论文

基本原则法制原则基本新闻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反思与重构研究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
财务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探讨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