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基于中西文化互补的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研究

  0 引言
  文化作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综合概述,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寄托和展示内心思维活动及实现模式的平台,同时由于文化所特有的多元性和导向性也决定了文化不仅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助推器,更是决定生活模式及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体现了文化的普同和融合;各民族不同的生产活动、交往活动及各异的环境造就了文化的多元。有些学者强调文化一元论,也有些学者更注重文化的差异性,认为民族文化之间的不断冲突和碰撞将是本世纪文化发展的主流。面对着各异的文化发展理论,教育者无疑应该更加深入、客观地研究和剖析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观。这一方面是因为文化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教育者因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特征,更需要能够为教育对象提供科学的文化指导。
  1 中西文化互补理论研究
  中西方文化作为两种不同体制、不同形态和不同环境下的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是真实存在的,也是显而易见的。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详尽地多方位对比,这不仅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探寻差异背后的互补可以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
  1.1 中西文化互补的前提
  中西文化在长期交流的过程中,其差异性愈发明显。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差异的存在会使得文化冲突愈加强烈,而互补则无从谈起。其实不然,文化差异是互补的前提,正是存在差异,才能实现互补。“越是异性、异质的文化,互补性也就越强。任何一种文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并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保护自己的特色,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1]p102-103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才会使得各种文化各具特色,呈现出纷繁的魅力;才会使得各种文化在竞争中发展,在互补中壮大。因此可以说,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有益于文化自身发展,它构成了文化互补的前提。
  1.2 中西文化互补的要求
  1.2.1 正确的文化认知观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和根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文化的多元性也要求民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吸纳和融合。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是地区的民族文化越是单一,那么它的排它性就越发明显。这种过度地对于民族文化的封闭看似是出于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但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阻碍了民族文化的生存和进步。对于一种文化的正确认知源于人们在思想和认识上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转变和发展不是内化的,它首先需要的是一种外在的接触、碰撞,然后才会通过筛选、摒弃,以至求同存异,在交往中实现吸纳与互补。这种文化认知观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具备继承性,它需要外在的合力。只有对于主流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观,民族文化才能健康发展。
  1.2.2 教育是决定文化发展的内核
  教育对于文化的决定性作用源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就教育目的而言,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包括:一是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吸收世界上所有的先进文化,以及新文化的创造;二是开启心智,培育精神,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使教育真正成为‘养成人格之事业’。”[2]可见,教育是以文化的发展为出发点并服务于文化,所谓开启心智、培育精神也可以理解为是依托教育的途径打造并形成健康的文化认知观。其次,就教育对象而言,实现大众教育不仅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文化进步程度的体现,更是促进文化发展的主要渠道。同时大众教育的普及性也使得它对于文化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可以说,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内核。
  2 中西文化互补有助于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
  外语教学作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工具是近年来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所在,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改革成效远没有达到一种理想的水平。束定芳指出,我国外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应试倾向明显、教学形式和方法缺乏创新、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中小学外语和大学外语严重脱节。[3]p3 这表明我国的外语教学并不是在单一层面上存在问题。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对英语缺乏兴趣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例如学习动机不明确、教师授课方法缺乏创新以及教材陈旧等。但笔者认为,文化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语言是抽象和枯燥的。这些符号系统对于母语的使用者来说无疑是信手拈来,但对于外语学习则不然。语言以一种抽象的模式出现,如果再抛开对于文化的掌握,以抽象的模式去吸纳,那么这一过程无疑是晦涩无味的,甚至是痛苦的。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形象生动的、具体的并且有血有肉的。长期以来,中国的外语教学重视语法讲解和对词汇的呆板记忆,忽略了语言承载着文化,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外语学习的难度,同时也阻碍了学习者知识领域的延伸和扩展;忽略了对于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更加使学生在枯燥中对外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使学习变得被动无效。
  3 外语教学中实现中西文化互补的途径
  文化教育的缺失阻碍了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应试教育造成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把关注点放在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分数,通过各种考试;同时学生对于外语学习也同样以目的性动机居多,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动机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对教与学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另一方面,文化教育全面深入课堂得到了很多教育者和学生的认可,然而不可否认,文化是一个包含范围极广的领域,因此习得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它对成绩的提升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效果显著,因此面对着应试教育的现状,文化教育的深入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中西文化互补有助于推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实施。   3.1 淡化差异性,强调互补性
  外语学习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它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存在于各个层面。教育者习惯于在二者之间找出不同,却通常忽略了内在的互补。差异学习虽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西文化的迥异风格,但同时却在无形中使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感到陌生,无法融入到语言生存的文化之中。这就好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看似没有共性、没有交集,只有差异,那么二者之间便也不会有希望彼此了解,相互融合的愿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淡化差异性,以互补的视角为学生搭建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是非常有益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提出:“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习东罗马帝国。”[4]p146这种学习源于对差异文化的欣赏、接受、从而实现互补与发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淡化差异的文化理念不仅不是对民族文化的背弃,而是以一个更开阔、进步的视角去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3.2 实现文化互补的多样性
  文化是多元的,不同形态、形式的文化共存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文化也是动态的,在碰撞、交融与互补中发展。纵观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不难发现教学内容与模式相对单一。虽然教师也在不断尝试用各种方式去活跃课堂,但却很难有所突破。其主要原因应归结于忽略了文化互补对于多样性的要求,没有搭建起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桥梁。实现外语教学中文化互补形式的多样性应关注学生兴趣点的多样性,同时培养学生多样性的文化认知意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往往会缺少理性的思维,因此教育者应帮助学生以更加多样、综合的视角去认知文化。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多以课堂为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顾文化教育,而文化互补作为一个综合性课题并不是有限的课堂教学内能够达到理想效果的,因此促进互补模式的多样性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4 结语
  文化在“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这对一个社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没有深厚底蕴的社会可能会处于不停的、无方向的变动或混乱之中。”[5]p24目前,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一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外语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有着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外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中西文化差异在教育形式上的一种外在体现,是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并碰撞的一种表现形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补是保持东西方文化活力的源泉。中国文化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同时也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在交流与互补中展示其东方民族文化所特有的魅力。外语教育者既是语言的传授者,更是中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在教学中更应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重视文化的互补性,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兴趣,提高外语教学的实践效果。

相关论文

中西文化教学研究中西基于外语高校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基于案例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