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陇东革命文艺戏剧与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研究

  戏曲是中国文艺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革命根据地营造革命舆论的主要形式之一。陇东是中国革命最早革命根据地之一,陇东老区鉴于其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群众环境,决定了文艺宣传及创作的形式与内容也必须走一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陇东的地方戏曲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所以也就成了陇东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文艺形式及政治宣传手段。当时活跃在陇东解放区的文艺队伍有三八五旅宣传队、庆环农村剧校、抗大七分校文工队和分校的各大队业余文工队,但始终扎根在陇东地区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的是庆环农村剧校,也就是后来的陇东剧团、陇东文工团,它为中国革命在陇东地区的开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陇东革命文艺戏剧的诞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中央红军立足于陕北。随着根据地的迅速扩大,党中央决定将陕甘宁边区改建为陕甘宁省,组建了中共陕甘宁省委和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1936年7月初,陕甘宁省委和省政府从陕北洛河川的下寺湾迁到庆阳环县洪德乡的河连湾,李富春任省委书记、马锡五任省政府主席。“西安事变”后不久,陕甘宁省委和省政府从河连湾迁到曲子镇。1937年4月,省委和省政府撤销。1937年9月,陕甘宁省改建为陕甘宁边区庆环分区,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为了增强抗战力量,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1937年秋便在曲子成立了的陕甘宁剧社,1938年改为人民抗日剧社庆环分社,不久迁往延安。这个剧社在陇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为陇东的革命戏剧事业开了一个好头。受此影响1939年春,陇东特委在庆阳县曲子镇举办了一个戏曲训练班,庆环分区党委和专署抽调赵守一、墨遗萍、史虎臣等同志负责组织、领导工作。当时曲子镇商会有一副旧戏箱,还有西府艺人张云率领的一个秦腔戏班和流落到曲子的赵三、袁老五(袁兴贵)等7个老艺人,专署出面把戏箱和老人都接过来,使农村革命剧校有了一个雏形。1939年6月13日晚上,在分区所在地曲子镇北街的舞台上,陇东解放区第一个戏剧专业组织――庆环农村剧校举行了开学典礼。第一任校长史虎臣,副校长刘飞军。当地的商户和群众凑集一斗麦子作为经费,故又称“一斗麦剧团”。他们除了排演一些秦腔传统戏,同时还编写了一些新型秦腔现代戏,如《转变》、《送郎山前线》、《钟专员》、《张凤娇》等新戏,这些作品尽管没有出版刊印,没能流传下来,但在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中,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都起到了积极的宣传鼓动作用。1940年8月庆环分区并入陇东分区,党政机关也由曲子镇迁到庆阳城,剧校也由曲子迁往庆阳东河湾改名为陇东剧团。1941年秋,陇东剧团整装徒步赴延安受训。抵延后,住城外的桥儿沟,与抗战剧团合并一起学习受训半年。接受博古、周扬、柯仲平、马健翎、赵守一、彭飞等人的报告、讲课、排练。1942年2月,陇东剧团圆满地结束了半年多的延安受训学习返回陇东,演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期间先后从鲁艺、民众剧团、抗大七分校、陇东中学调来不少人才加入剧团,还吸收了一些秦腔艺人,大大提升了剧团演艺水平。1947年春,蒋介石调集重兵向陕甘宁边区发动进攻,胡宗南集结6个旅向陇东解放区大举进攻,陇东剧团随陇东分区党政机关撤离庆阳城,转移至华池悦乐、山庄等地。1947年底,陇东剧团回到分区机关所在地华池县元城子。1949年1月改称陇东文艺工作团,同年8月兰州解放后,陇东文艺工作团奉命随解放大军西进调赴兰州,9月中旬到达兰州改为甘肃省文艺工作团,1953年改为甘肃省话剧团至今。陇东革命文艺戏剧的诞生和发展体现了党对文艺宣传工作的重视,陇东戏剧始终把宣传抗日救国、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作为自己的宣传宗旨和职责,演出剧目内容以反映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和解放区军民的新生活为主,陇东革命文艺戏剧不仅给庆环一带的群众和干部带来劳动工作后的娱乐,而且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陇东革命文艺戏剧活动的历史影响
  (一)陇东革命文艺戏剧活动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陇东革命文艺戏剧的工作者立足陇东,充分利用陇东群众所喜爱的秦腔、眉户等形式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革命思想,对鼓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运动起到极大的作用,从而对陕甘宁边区的建设发展和陇东地区的中国革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墨遗萍于1939年创作的《送郎上前线》,表现得是年轻媳妇送丈夫参加抗日战争的故事,极大地激励广大群众参军的积极性。黄俊耀在1945年编写并执导的秦腔现代戏《阎王寨》,就是通过贫苦农民刘德全一家遭受人称活阎王的恶霸地主“何百万”残酷剥削迫害的悲惨遭遇。《阎王寨》的上演引起了空前的轰动,人们对这部新剧赞不绝口,分区的干部群众都没想到这部戏如此感人肺腑完全可以与《白毛女》相媲美。这部戏有力地鞭挞了地主阶级的残忍无道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从而激发了战士们英勇奋战的斗志。还有黄俊耀在1947年创作的眉户现代戏《再上前线》,通过表现一位受伤的战士要求二次参军、重上战场的故事,剧情有说有笑、热闹红火,以情感人让那些已在百姓家落户的复转军人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上了前线。在当时革命斗争环境下,陇东戏剧除了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思想以外,还担任着两大动员任务――捐公粮和扩大新兵,如赵守一在1940年根据歼灭环县政治土匪赵老五的现实斗争素材,创作的秦腔现代戏《保卫边区》,以及陇东剧团依据群众热爱、建设、保卫边区的事迹集体创作的表演唱《保卫家乡》就是这样的内容,这两部戏的上演极大地鼓动了群众捐粮参军的积极性,有力地支持了中国革命斗争在陇东地区的开展。   (二)陇东革命文艺戏剧活动对陕甘宁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作用和贡献
  陇东地区是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地区的文艺戏剧种类繁多,表演形式丰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陇东成为中共建立的陇东革命根据地。根据地政府为了宣传革命、动员民众,将陇东民间小戏利用并加以改造,成为影响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主要舆论宣传工具。特别是1942年以后,陇东分区的文艺戏剧活动进入到新的阶段。革命秧歌、社火、道情、民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庆阳、环县、曲子、华池、合水、镇原等红色区域蓬勃开展起来,其中环县农民诗人孙万福在1943年11月29日参加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时,见到毛主席后即兴唱出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陕西富县逃荒落户到正宁马栏的木匠汪庭有依照《绣荷包》的韵律重新填词创作的《绣金匾》,1942年抗大七分校和七七0团的战士以庆阳打夯号子为基调、以轰轰烈烈大生产为背景编唱的《十唱边区》,后在路过庆阳的音乐家张寒晖的提炼修改下,正式定名的《军民大生产》。这三首民歌还唱红了整个边区,受到了边区领导的赞誉,成为唱红全国的艺术珍品,其文化性与艺术性经久不衰,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民众的民族意识,也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这为其他根据地的革命文化建设树立了榜样。
  陇东革命文艺戏剧活动的发展不仅为革命队伍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也为中国的新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43年马锡五同志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他在办理繁忙政务的同时,抽空成功地审理了华池县“封捧儿婚姻纠纷案” 轰动了陕甘宁边区,时任陇东中学的语文教师袁静以这个案例为素材,编写了秦腔剧本《刘巧儿告状》,对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诞生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宁县盘克塬社火头刘志仁以编演新秧歌而闻名遐迩,光荣地出席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被树立为“特等艺术英雄”,奖给“新秧歌运动的旗帜”锦旗一面。周扬称刘志仁为“群众新秧歌运动的先驱和模范”。1959年甘肃陇东道情剧团大型历史剧《枫洛池》,进京参加了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活动,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等领导人观看了演出,首都文艺界知名人士对道情剧的诞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陇东剧团赴延安学习演出,毛泽东接见并为其题词:“前进,勇往直前!”陇东社火“云朵子”,成就了我国著名舞蹈家陈爱莲……这些都是在陇东革命文艺戏剧活动造就的先进代表。陇东地区曾堪称是边区以至全国最民主和最进步的地方之一。
  三、陇东革命文艺戏剧与当地高校音乐教学融合的途径与意义
  (一)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开办“红色讲堂”
  大学是一个求学问道、修身养性的绝好场所。读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通过大学的陶冶和培育,年轻一代不仅可以获得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可以逐步了解和掌握各种社会知识和传统文化。大学校区不但自身具有学术界备受认可的专业品牌形象,更坐拥文化地理的优势,是比较好的媒介传播途径,也是打造适合青年人宣传策略的最佳场所。陇东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最早播下革命火种的一片红色热土,是西北红军的摇篮,是党中央和长征红军北上抗日的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主力部队开赴前线的出发地,是陕甘宁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的示范区和后勤基地,是形成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地区,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在革命战争年代,陇东革命文艺戏剧工作肩负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积极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重任,为建设、巩固、发展人民民主政权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所以陇东革命文艺戏剧也是带有浓厚革命色彩的“红色文化”,是对现代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育资源。在陇东的当地大学开办红色讲堂活动,挖掘研究陇东文艺戏剧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也有着积极的学术研究价值。在这个活动讲堂上可以借用视觉资源,系统地展示陇东革命文艺戏剧文化的发展历史、成长过程、音乐文化成果,社会贡献等,也可以观摩和学唱陇东革命文艺戏剧,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自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对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集体观念,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便于学生了解陇东民间艺术的形式、内容、艺术特色等 ,从而更好地传播和科学研究它,全面充分体现它的人文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教育功能。
  (二)引导学生学习研究陇剧艺术,完成相关论文写作
  陇东革命文艺戏剧的产生主要是秦腔、眉户、道情秧歌为基础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利用陇东道情进行宣传鼓动工作的同时,对陇东道情进行了初步搜集和整理,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陇剧。30多年来,陇剧在保持陇东道情独特风格的基础上,吸收秦腔、越剧、昆曲、黄梅戏、秧歌剧等戏剧之长,从音乐、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节奏明快、曲调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优美、富有民间色彩的独特风格。随着陇东道情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曾远赴欧州参加文化交流演出,受到了国内外艺术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不少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涉及到了陇东道情等民间艺术形式的内容。这是一个好现象,指导教师要借此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学习挖掘研究以陇东革命文艺戏剧有关的艺术,了解陇东革命文艺戏剧的基础艺术形式以及它产生、发展过程,使其得到很好的传承。
  (三)将陇剧优秀经典唱腔融入课堂,取戏剧表演之长弥声乐表演之短
  戏曲表演其实是一种程式化和戏剧化的歌舞表演,其不仅包括唱念做打,也融合了音乐、歌唱、舞蹈、武术、杂技和对白等多种形式的表演为一体。陇剧的声腔理论及形体表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技巧经验,经过老艺人们的总结概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表演体系,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发展传统民族声乐的资料,也是我们在从事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应该借鉴的教材。肉声、气声、圆声、情声是我国传统戏曲的演唱精髓,表演时先用气来统领肉声(自然声),然后用“圆”勾勒出声色线条,最后再用“情”唱出真情实感,使整个表演更加丰富和完整。因此,中国戏曲不仅要求字正腔圆,而且声情并茂也是它的的声乐艺术审美标准。陇剧和其它戏剧一样舞台表演方法不仅有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的“四功”,也有手(手势表演)、眼(眼神)、身(身段)、法(方法)、步(台步)的“五法”。而这些都是声乐表演方面的弱项,声乐老师在高校的课堂上只是一味的注重声音的质量,普遍忽视了身段表情的表演,如果我们能够学习表演一些陇剧的经典唱段,尤其在表演方面声乐如果能够学习和借鉴戏曲表演方面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掌握戏剧的表演方法从而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声乐表演中,一定将会使学生的演唱表演取得出神入化的效果。
  总之,陇东革命文艺戏剧从诞生就始终把宣传抗日救国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它不仅给陇东革命老区一带的群众和干部带来劳动工作后的娱乐,而且也是宣传革命,动员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和宣传抗战救国思想的重要手段,所以陇东革命戏剧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同时陇东革命文艺戏剧音乐细腻、优雅、缠绵、抒情,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畅,节奏明快,曲调悠长婉转,韵味浓厚,极富地方特色,研究陇东革命文艺戏剧不仅可以使它得到传承和保护,同时在当地高校开展学习与研究陇东革命文艺戏剧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S[2014]GHB1179。

相关论文

陇东教学研究戏剧文艺当地革命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研
基于“对分课堂”与创新思维训练融合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
课程改革背景下职校成本会计实务的创
试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药物治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学习通SPOC的高校保险学课程教学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