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恩格斯哲学思维的特点

  一、自然辩证法
  (一)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继承性与独特性
  为了解释二者关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第三章第三十二页指出“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从哪里来,那末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恩格斯在理解思维和意识关系时,其在继承了其原本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批判了杜林错误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针对杜林把意识和物质并列起来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揭露,独特的从总体的角度论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恩格斯论证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即思维是从客观存在自然界产生而来。因此,恩格斯思维与存在关系哲学思维的特点在于,他不仅独特的系统的论述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还继承性的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物质和意识二者关系的辩证唯物义根本原理。
  (二)世界之本论断的先河性
  世界统一于什么?神学家认为世界统一于神;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旧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那么,坚持自然辩证法观的的恩格斯,其在《反杜林论?哲学篇》第四章第四十一页论述到“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这段话很明显的表达了恩格斯的物质性观点,其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只能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并不在于它的存在,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物质性。恩格斯的世界之本即为物质性这一理论论断,其最大的特征是它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首次区分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同时也与世界统一于某种具体物体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开创了物质论的先河。
  (三)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的科学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第六章第五十六页到第五十七也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关于“物质自身等同”的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谬论,正确的阐述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恩格斯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物体在每一瞬间,总是处在这种或那种运动形式之中,或同时处在几种运动形式之中,不存在不运动的物体,所有物体都是时时刻刻运动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具有高度科学性。
  (四)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创新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第五章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从这一段描述来看,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时空有限论,形成了时空关系新的关系论。一方面恩格斯认为时间使物质运动的具有持续性和顺序性,任何物质的存在,都必须要持续一定的时间,表现出先后的次序。空间使物质运动具有广延性,任何物质总是处在一定的位置,占有一定的领域,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体积。可见,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另一方面,恩格斯还深刻阐述了时间的无限性与空间的无边性。通过段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论述,其指出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因此,不管是从恩格斯的时空与物质关系来理解还是从时空本身性能来看,恩格斯这种新型的时空关系剖析,是一种具有高度创新性论断,其解决了物质和运动、
  二、历史辩证法
  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创立是人类历史观的伟大革命。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这部书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是全世界公认系统而全面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最早著作之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概论第二十四页写到“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这样一来,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这段话,这就很精辟的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开启了恩格斯哲学思维的新特点。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基础性特征
  从上一段恩格斯在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恩格斯认为二者关系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而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这种理论论断,是一种坚持历史观的唯物本性,是整个历史辩证法理论大厦的基础。并且伴随着这一原理的产生,标志着唯心史观的破产,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按照这一理论,我们不仅可以得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还可以了解到,通过恩格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的明确,其对整个历史唯物主义都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论述,在整个哲学思维长河中具有极其高度的理论性的基础性特征。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慨括性特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要随之改变。恩格斯认为一切都应由经济基础来说明。为了阐述此观点,恩格斯从道德观、平等观等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中具体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在道德观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论证了道德的历史性,认为道德是有历史性的,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这也就是说,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根本没有“绝对适用”的永恒道德。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写到:“这样,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仅可以看得出段的结论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我们可以的出恩格斯在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前提下,第一次系统性的概括性的论述了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原理。上层建筑被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功能。因此,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相互作用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其特征在于系统的概括性。这是恩格斯第一次系统性的概括性的论述了二者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

相关论文

恩格斯思维哲学特点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小学美术图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试论政治哲学论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
浅析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应用的特
浅谈教师的哲学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