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中医及土家医学结合治疗120例慢性胃炎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及土家医学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7月就诊的慢性胃炎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中医及土家医学结合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7%,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及土家医学结合辨证治疗的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Tujia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Method: 120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09 to July 2014,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60 cases in each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and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8.3%,and that of control group was 91.7%.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evide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has a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on bile reflux gastritis, with low recurrence rate, can be widely promo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Tujia medicine; Chronic gastritis; Clinical efficacy
  性胃炎是临床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列胃病首位。是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以慢性胃黏膜炎性为主的病变,慢性胃炎的发病机理和病因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认为其发病的可能原因有急性胃炎多次发作、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十二指肠液的反流、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等。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痛”、“痞满”、“呃逆”范畴,与患者的饮食失调、生活无节律及情志失调有关,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临床上主要表现以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恶心、反酸、嗳气等[1-2]。本研究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4年7月间治疗的120例慢性胃炎的患者,进行中医及土家医学结合治疗,达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120例患者均临床确诊为慢性胃炎、H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其中观察组男46例,女14例,年龄19~65岁;病型程1个月~30年,平均5.2年;浅表性胃炎56例,萎缩性胃炎4例,慢性胃炎合并糜烂者28例,合并溃疡者10例。对照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22~69岁;病程3个月~26年,平均6.4年;浅表性胃炎59例,萎缩性胃炎1例,慢性胃炎合并糜烂者32例,合并溃疡者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3],临床表现如下:胃脘部胀满隐痛反复发作、全身乏力伴有口干、纳差、咽燥,纤维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
  1.3 中医辨证分型
  1.3.1 肝胃不和证 胃脘部胀闷痛,连及肋部,伴嗳气不适及大便不爽,矢气后则舒,情志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症状,舌淡苔薄白,脉象弦沉。
  1.3.2 肝胃郁热证 胃脘部灼痛,疼痛剧烈,伴有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泛酸,小便黄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1.3.3 瘀血停胃证 胃脘部疼痛,疼痛似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疼痛加重,进食后加重,夜间为重,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象脉涩。
  1.3.4 胃阴亏耗证 胃脘部隐痛不适,饥饿而不欲进食,咽干口燥、五心烦热,伴消瘦、口渴,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1.3.5 脾胃虚寒证 胃痛隐隐状,喜温喜按,按后减轻,劳累或者受凉后发作或者加重,口吐清水,易疲劳,手足发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太白,脉象缓弱。
  1.4 土家医学辨证分型 土家族医学理论体土家医认为人体主要由三元、十窍、肢节、筋脉、气血精组成,符开春[4]认为土家医治病有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调理气血,气血和畅,疾病自愈;二是驱邪外出,毒气尽,则正气自安。根据这两大原则,土家医制定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分为内治和外治两大类,或者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应用土家医“肚土”学说,治胃常以“松土润土”,田咏华将土家医学治疗原则总结为“七法”、“八则”。其中七法为汗法、泻法、赶法、止法、补法、温法、清法七种治疗法则。八则为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亏则补之、实则泻之、阻则通之、肿则消之、惊则镇之、湿则祛之八大用药原则。在治疗上以药物为主,外治法为辅助治疗手段。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三联法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克拉霉素口服,0.5 g/次,2次/d;甲硝唑口服,0.4 g/次,2次/d;奥美拉唑口服,20 mg/次,2次/d。2周为1个疗程。
  1.5.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中医及土家医学结合治疗,中医辨证参照如下:肝胃不和证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胃郁热证予以丹栀逍遥散加减;瘀血停胃证予以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减;胃阴亏耗证予以一贯煎和芍药甘草汤加减;脾胃虚寒证予以黄芪建中汤加减[5]。根据症状的不同予以适当调整用药。同时参照土家医学“七法”、“八则”的原则调整中药和土家药物的用药及用量,以上中药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2周为1个疗程。
  1.6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判定:病征全部消失,胃黏膜无炎症为痊愈;主要病征基本消失、胃镜检查胃出血消失但胃黏膜仍糜烂者为显效;主要病征有所改善,胃镜检查胃黏膜炎症范围缩小为有效;主要病征无改变,胃镜检查示胃黏膜炎症无好转为无效[6]。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胃炎在临床上常常按其解剖部位和组织学变化分类,近年来部分病例参照免疫学的改变分类,1982年重庆召开的慢性胃炎会议制定了慢性胃炎的简略分类: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另外,慢性胃炎还可以根据胃黏膜病变下4个方面的特征做更详细的分类,包括:(1)依据慢性胃炎的部位分类,如胃体部、胃窦部、贲门等;(2)慢性胃炎的性质与分级;(3)胃炎活动的程度;(4)有无化生及其类型。1973年,Strickland及Mackay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B型,上述两型病变很难截然分开,目前主张还是按病变部位分类更为合理,即分为萎缩性胃炎(病变以胃窦为主)及萎缩性胃炎(病变以胃体为主)两类。慢性胃炎常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变的部位以胃窦为主,多呈弥漫性改变,胃镜检查时常发现有胃黏膜充血水肿或者点状出血及糜烂,伴有黄色黏液渗出。病变初期大多为浅表性胃炎,久而失治则会进一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在病因与病理生理学上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程度的关联[7]。
  祖国传统医学将慢性胃炎纳入“胃脘痛”、“腹胀”、“ 嘈杂”、“痞满”等范畴,胃脘部的不适多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刺激、寒湿内侵,导致脾胃的功能失调所致[8]。由此而导致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气血壅滞,不通则痛等病变[9]。胃病的发生与肝脾关系紧密,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三者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若运行正常则无疾也[10]。人体只有保持自身内环境的稳定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才能延年益寿、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11]。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所保存下来的古代文化有关信息特别丰富[12]。土家族医学多是 通过“口碑文献”和民间医药抄本搜集整理,从而发现了这些源于民间的医药及乡土疗法,经历代药匠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和经验总结,形成的民族气息浓厚、形式特殊、内容广博的土家族医药。赵敬华[13]重点阐述土家族的“三元论”,认为其起源于孙思邈,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的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的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的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疗原则,具有不同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有医学学术特点[14]。陈义[15]根据“三元论”提出“三元辨证”,土家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可分成两大类――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或者内治法和外治法。土家医治疗疾病,主要用汗法、泻法、赶法、止法、补法、温法、清法等7种治疗方法,主要的剂型有:汤剂、炖蒸剂、散剂、酒剂、丸剂、煎膏剂等。土家族常用药物按败毒药、赶气药、赶风药、赶火药、赶食药、喜药、火疤药、打伤药、打虫药、蛇药等21类进行分述。土家族医学对肝脏的理解认为:肝主运化,具有中医学中脾的运化功能,同时影响着胃肠的受纳、消磨等功能[16-18]。现代医学亦证实其更具有科学性。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除了治疗脾胃外,同时应根据每一证型兼顾调理肝脏功能,使其各部功能保持正常。
  中医及土家医学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临床上的症状复杂,不限于以上的症状,中医及土家医学结合注重从主体出发,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有针对性的治疗,可以发挥辨证施治,扬长避短,扶正祛邪,消除病因,调节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的特长,类似于中西医结合的妙处,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使得疗效更佳,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另外,临床上要注意以预防为主,嘱咐患者注意营养均衡,饮食规律,忌暴饮暴食,不少食生冷辛辣之物,戒烟戒酒,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果生活中发现胃脘部疼痛不适,要及时赴医院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止痛药物,所谓“上工治未病”,只有防治结合,以防为主、规范对症用药,才能达到预防、控制、治疗慢性胃炎发作的目的。

相关论文

慢性胃炎胃炎慢性临床中医
针灸临床带教中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
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治
疫情下突发传染性疾病相关临床研究
运用通降理论诊治慢性胃炎的探讨
试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药物治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供给侧视角下中药临床药师改革新路的
浅谈护场理论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