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以高校社团活动为载体,探索对国防生培养的启示

  一、高校社团活动内涵以及发展历程
  所谓社团活动,是指人们依据共同的活动目标,自愿、自主开展的,具有互益性、非营利性的社会活动。就高校而言,社团活动主要是指大学生所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社团活动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参加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人格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是全面反映一所高校育人环境、文化氛围的重要方面。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北京大学邓中夏等19名学生组织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现代中国第一个大学生社团,随后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相继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当时的社团活动中,马克思学说的研究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在五四运动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并最终指导了中国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历史告诉我们,当时学生社团的诞生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对中国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在近百年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社团活动也随之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高校社团无论是数量、参与人数还是活动规模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在校团委管理和指导的社团达到上百个,而且按照其活动性质,可以划分为:理论学习型社团、社会公益型社团、兴趣爱好型社团和学术科技型社团。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并摄取精神食粮,增长知识。
  二、高校社团活动对国防生培养产生的意义
  国防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因为他们的“身份”和所肩负的职责不同于普通大学生,所以,他们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要高于普通大学生,其培养目标是优秀的后备军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突出强调:“必须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进行改革”。其中重点对军队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军队政策制度调整等进行改革,目的就是要贯彻落实强军目标,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国防生作为毕业后进入军队的后备军官,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他们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军政素质,所以说在大学期间提升国防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当下实现习主席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的内在要求,是进入部队后具备第一任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防生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适合国防生培养的高校社团活动,更好地发挥高校社团文化对国防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国防生迅速的转化大学生和后备军官之间的角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合山东理工大学社团活动,探索对国防生培养的启示
  山东理工大学国防生组建管理的社团包括“科学发展观”知行社 社团、大学生素质拓展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雷锋志愿者协会等四个社团,以上四个社团自成立至今,积极发挥着作为国防生开展活动、提升能力平台的作用,按照校团委的要求,扎实最好自身建设,不断创新社团活动,四个社团曾被评为“明星社团”、“优秀社团”、“社团新秀”等荣誉称号,其中雷锋志愿者协会曾获得“淄博市优秀志愿者团体”和“淄博市第一届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社团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国防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国防生的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富有“军味”的社团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国防生成为学校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党建文化抢占阵地,夯实国防生的思想基础
  山东理工大学国防生四大社团自组建以来,十分注重党建文化进社团,抢占社团文化阵地,党建文化是我党在长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和价值观念,通过以党建文化推进社团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先进文化贴近国防生,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变社团的工作模式,促进其自身发展。通过开展充满“正能量”的社团文化活动,有利于营造国防生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团活动所蕴含党建文化是国防生塑造人格的“原材料”之一。通过将党建文化融入到社团文化,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国防生参加社团活动,夯实了国防生“紧跟党走,献身国防”的思想基础,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强军目标,从而实现国防生培养目标。
  (二)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加强国防生的担当意识
  通过开展社团活动,鼓励国防生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增强国防生的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我校雷锋志愿者协会旨在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增强大学生热爱社会、奉献社会的情怀,激发同学们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兴趣,协会自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国防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经拥有“大手拉小手”、“情暖社区雷锋行”“雷锋在行动―走进敬老院”等品牌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国防生担当意识的培养,有助于解决国防生中存在的得过且过和功利主义思想,得过且过思想主要体现在国防生对自身要求不严格,不能够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这就无法满足国防生的培养目标,使得军队委托地方院校培养国防生失去了其设立的作用和价值。功利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国防生毕业后工作地点的不确定,使得国防生对于自己的未来认识不清楚,虽然军队提供了为他们发展的条件,主观意识上,他们也想在军队建功立业,但是又担心分配到艰苦地区,吃苦意识不强,这就严重影响了国防生的积极性。通过鼓励国防生参加志愿服务,能够降低社会大环境中不良的价值观念对国防生的影响,将雷锋精神以国防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到他们生活、学习中去,将社会正能量传递给国防生。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国防生的综合素质
  每年寒暑假,学院都会组织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个社团根据其性质不同设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国防生的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组织低年级国防生去部队参加集训、组织高年级国防生当兵锻炼,此外,我们还组织国防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国防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后要进入部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理论知识必须得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这就需要在高校社团活动中鼓励国防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将国防生放到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去,让国防生在实践中去探索、去解决实际问题,砥砺品质,学习知识。国防生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离开实践的培养就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国防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思考、创新、团队协作,培养了实事求是的品格。   (四)营造良好学习风气,提高国防生的专业水平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国防生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专业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社团活动,举办学术专业讲座,邀请一些在专业领域造诣比较深的老师和国防生进行思想交流、答疑解惑,有助于国防生提升专业水平,增加专业知识。在大学中开展学术讲座是构建校园文化生活传承科学精神一个有效的方式,也是体现校园文化底蕴和品位,培养国防生学习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在国防生培养过程中,开展“特长工程”,聘请一些专业教师担任国防生的特长导师,旨在发挥社团优势,培养国防生的兴趣爱好。通过组织开展讲座,提高国防生的境界、拓宽视野,同时,让学生们学习到了专家教授的优秀品质,无形中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激发国防生不断进取的学习劲头,使他们明白学习的意义,打破国防生“铁饭碗”、“保险箱”思想,解决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五)体现军营文化特色,增强国防生的自我认同
  国防生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军队培养后备干部。国防生对于自我的认识和所肩负的使命都很清楚,但不代表国防生个人的思想觉悟和自我要求等方面就比普通大学生高。由于没有军队锻炼的经历,很多国防生在毕业后进入军队出现了不适应。针对国防生管理和教育上存在的一些不足,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军校互动的高校社团活动。我校国防生开展的社团活动,处处体现“军味”特色,通过开展和军队文化相似的社团活动,有助于国防生的成长进步,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以军事爱好者协会为例,协会以“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国防意识”为宗旨,开展了大量宣传军营文化的社团活动,将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紧密结合,为国防生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高校社团文化和军队文化的相互渗透,营造和军队相似的文化环境,这有利于国防生军政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他们的“第一任职”能力。通过这种文化的融合,吸收军队文化建设的内涵,潜移默化当中规范国防生的行为,缩小了国防生培养和军队需求的落差,在高校社团文化生活中感受到军队生活,从而使国防生自己养成职业习惯,明确自身定位,坚定献身国防的决心。

相关论文

社团活动载体社团国防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
国防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爱国拥军新作
行业社团社会化转型的路径选择:法人治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载体创新研究
以微信为载体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
高职院校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
浅谈高校共青团组织学生社团建设工作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经费来源及发展思路
高校学生社团功能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