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方法论的认识

  20世纪70年政治哲学的兴起,从宏观政治哲学向微观政治哲学开始转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阐释经济基础、国家基础和阶级斗争观的宏观层面,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侧重于微观政治经济学的思考,以多个维度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进行丰富,以崭新的方式弥补马克思主义在此方面的不足,形成有效的分析范式和方法。本文以人物以及观点顺序进行梳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方法论进行观点的归纳和分类。
  一、政治中心的方法归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在个人联合起来的时候阶级差别会逐渐消失,公共的权利也逐渐消失政治性。但是在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看来,对抗性在政治中永不会消失,阶级斗争和差别在对抗性中持续存在。
  后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政治的永恒性和优先性。经列宁开创、葛兰西发展,政治的特性与经济特性决裂,将以领导权为中心的激进的民主。在绝对真理的过程中多种不同主体将会在政治斗争的场合真正的解放和自我管理。在以阶级决定和经济决定论的第二国际时期,列宁以多种阶级力量的支配权力的转移为中心,打破原有的单一矛盾开展的必然关系的逻辑,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的重点内容。
  葛兰西以文化霸权理论为基点,认为以意识形态的霸权才是真正的统治地位,改变了原有马克思主义中政治主体为阶级主体的内容,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将阶级与经济排除在外。
  卢卡奇以总体性原则为基点,认为将所有局部现象都看作是整体,则阶级意识就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问题,无产阶级就不能对资产阶级的物质化的意识进行解放和看透,经济则未将人的行为纳入到活动中,导致无产阶级在斗争中无话语权,迷失在物化的意识当中。
  拉克劳和墨菲以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理论,将意识形态与社会的潜在结构结合,强调了多维度的对抗性力量之间的政治动向的阶级意识的总体一致性。争夺政治的话语权进行了有效解释。
  二、阶级分析的多元化
  微观政治哲学以交往理性为中心,将政治的话语权、主导政治手段作为对压迫和集体身份的注释,完成对阶级斗争的合理解释。
  首先金里卡认为身份政治以个人在群体身份的承认以及在弱势文化中身份承认为利益诉求,对再次分配形成正义的需求,成为争议的焦点。
  其次语言文字的理解成为重要的方法论。福柯认为语言范式的理解可以将传播的思想进行记录,对模拟的场景进行再现和痕迹的重组。是一种在有序规则中的内容展现。哈贝马斯以在话语中对句子的使用体现出逻辑分析和范式的理解,将人际关系中的参与者形成相互作用以及约束的关系系统,话语政治逐步消解个人为中心的政治模式,形成交互的政策实现过程的程序。
  最后以微观政治中的欲望形式,福柯强调资本主义的管理以生命管理为主要特征,将日常的规范、法律、检查的手段变为操纵的工具,体现在对生命的控制欲望上。德勒兹将传统的宏观政治看作是一种克分子式的政治,依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说明统治权力对个体的驯化和对生命的管理的方法,德勒兹认为只有当微观领域之中的欲望发育成革命的欲望形式,阶级斗争才会被提上议事日程,对个体的无意识进行控制而实现的,无意识(欲望)是一种革命性的、生产性的和肯定性的力量。
  三、由科学范式向批评范式发展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潮中,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是一种一般的规律;另一方面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一种政治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批判进行阐述和维护。
  阿尔都塞以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范式,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与意识形态中对立性,例如在对待人道主义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排斥这一理论,对社会的变化是一种结构进行阐释。在历史的发展因素中,不仅仅是经济基础决定经济结构,而且意识形态也改变和影响社会的结构。“一种意识形态总是存在于某种机器当中,存在于这种机器的实践或各种实践当中。这种存在就是物质的存在”。
  法兰克福学派中以工具理性作为主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力图摆脱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以消解个人主体性的历史决定论是自由主义反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波普尔认为历史是难以预测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的记录是主观性语言体现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根本无法证明某种政治论说的正当性。

相关论文

方法论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马克西方哲学
试论有限理性假设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试论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兰州城市发展
试论政治哲学论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
西方经济学流派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
浅谈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
浅谈教师的哲学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