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民族文化心理嬗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

  文化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一个民族的形成产生于数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在每一个成员心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这就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中国人“克己”、“内省”的民族性格、以“家”或“家族”为本位的家庭伦理观念和“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正是产生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念,由此构筑了独立于其他民族的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1]这些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孕育产生的源头和根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如毛泽东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运用它”。[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古至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是我国追求的价值目标。管子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了富强是古代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主张要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而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胸怀天下的爱国精神,也展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革故鼎新的改革创新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而其来源正是我国古代的舍生取义、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基本信条。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互融合、相互共生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嬗变的必然结果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要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过滤,其构成具有历史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整体,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框架。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是梳理、提出了社会主义应有的价值观的整体框架而并未明确指明各方面的核心内容 。因此在指导社会成员行为的过程中,必然缺乏具体的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同时,二者又各有侧重。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清晰的提炼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个人、集体和国家必须坚守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第二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爱国、敬业等要求,简单明确、言简意赅,便于在全社会宣传、学习、普及和传承。第三是加强了实践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都是对人们实实在在的具体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很强,这就为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提供了可操作的标准。
  2、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必将嬗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历史过程。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断将奴隶制度、封建皇帝、男尊女卑、天人感应等糟粕剔除,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适应人们生产生活的精华保留了下来,不断实现着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的量变和质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正是孕育产生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它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相互契合;在近代百年历史中,又汲取了党在革命、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因而成为弘扬主流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存在不能突出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核心理念、不易为大众所熟知等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实现对自身的提升和超越,逐步向民族文化心理转化。
  三、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选择
  正确的价值体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后,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最终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在当前社会中,只有通过宣传教育、大众普及、社会实践等形式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耳入脑入心。
  1、拓展网上宣传教育阵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适应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社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两个社会。在现实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毋庸置疑是主流的意识形态,但是在网络世界中却出现了人们思想的滑坡、道德的堕落、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缺乏有效的监管,极容易使得历史虚无主义、西方自由享乐主义等思潮侵害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人们价值观上的混乱。因此,我们要紧跟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不断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一方面要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要求各大网站切实履行好自身社会责任,倡导网民文明上网,从而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整顿和打击污秽、低俗、网络谣言及违法犯罪行为,防止低俗、媚俗的产品充斥网络,为网络空间创设一片洁净的环境。
  2、综合运用道德与法律手段,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不仅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道德规范的约束,也需要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当今社会中,商业炒作、新闻杜撰、名星吸毒等丑闻不绝于耳,一再突破人们的道德底线。这都需要通过要运用法律手段设立“高压线”来防止部分社会成员的进一步庸俗和堕落,最终影响社会风气。同时,要进一步强化道德的评价和调节功能,对于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好人好事、善心义举要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对于社会不正之风、歪风邪气要整顿和谴责,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此外,要注意将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的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实现道德监督、法律约束、制度保障相互衔接。
  3、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将“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我们日常的行为准则。为此,我在社会中要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汉字书写大赛、中国好声音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树立典型、榜样示范等形式引导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例如,可以在校园中评选“感动校园”人物、“诚信模范”、“校园雷锋”等,选出真正受大家认同的典型,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关论文

民族文化价值观社会主义主义核心民族
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
探索岛屿旅游视域下海南民族文化的传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
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助推国家治理现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浅谈铁路交通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