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浅析普通高校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2
  与重点高校相比,普通高校在地方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各界都有一个误区:普遍认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作用仅仅是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人才。高校也好,教师也罢,涉足校园之外的事物就是不务正业,本末倒置。普通高校犹如远离城市喧嚣的孤岛,在地方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的被边缘化,淡出公众的视线,教师也因此禁锢在象牙塔内,两耳不闻校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普通高校与地方的关系因彼此的疏远而变得非常微妙。这种微妙的关系造成了资源和市场的极大浪费,即不利于地方经济的腾飞,也不利于高校层次的提升,形成了高校发展和地方发展双输的局面。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对普通高校的社会进行重新定位,使其在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人才的同时,承担起促进地方发展和经济腾飞的责任,彻底摆脱对地方高校社会责任的单一的偏见,因为无论是国外高校承担社会责任后的实践检验,还是国内地方和普通高校所面临的机遇挑战,都决定了普通高校除了在教书育人之外,还应该承担服务地方的社会责任。
  一、普通高校承担服务地方社会责任的原因
  1.普通高校的服务职能在国际上是大势所趋
  高等教育地方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发达国家,地方高校的服务职能已经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可: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所倡导的“以地方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大学”(interactive university),日本高校通过开放高校设施和资源、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及开发、组建科技园区等形式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法国通过的《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和文化活动,向社区开放设施。联邦德国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参与西方的经济建设,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两德统一后更是将这一准则确立为立法。普通高校的服务职能给地方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普通高校的服务职能对地方发展至关重要
  尽管普通高校的科研实力与重点高校比有一定差距,但是重点院校更多的需要把科研力量为国家服务,统揽全局,尤其是“十二五”之后,我国开始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之后,无论是国家重点高校还是省内重点高校,在配合国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区域良性互动发展的同时,很难在拿出足够的精力来为地方服务。普通高校的科研力量尽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和重点高校媲美,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首先、他们身临其境,对地方的发展状况了如指掌,可以更好的针对地方发展的优缺点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其次、他们身在地方,可以准确把握地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动向,及时的与当地政府沟通,防微杜渐;最后、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与地方政府是利益共同体,因此他们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期盼最为迫切,在服务地方是拥有无穷的动力。
  3.普通高校为地方服务可以实现高校与地方的双赢
  普通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至关重要,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普通高校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普通高校的人力和智力是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可信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另外一方面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普通高校所能够获得的政府财政支持水平。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最先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与其经济增长之间显著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总是那些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较多的国家。因此普通高校必须服务地方,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因为只有实现普通高校和地方的双赢,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腾飞。
  二、普通高校在服务地方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普通高校为地方发展做贡献,提高地方的综合实力是大家喜闻乐见和殷切期望的事情,但高等教育多属于非盈利机构,普通高校无论是带动当地GDP还是提高城市的硬件设施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普通高校应该厘清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职能。
  普通高校由于自身拥有众多优质科研队伍和科研机构,因此结合自身的优势,普通高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是帮助地方构建城市软实力。目前我国城市竞争力结构严重失衡,硬实力建设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软实力建设严重滞后,远未达到与硬实力水平相符的程度[1],如果说城市的硬实力彰显出来的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和线条的话,那么软实力就是一个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包括了城市文化力、公共管理力、人力资本力、城市创新力、生活质量吸引力和城市沟通力。通过说服、凝聚、导向、吸引和同化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个城市软实力的质量直接影响其招商引资、招贤纳士的质量。因此普通高校应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为城市软实力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
  三、普通高校如何提升城市软实力
  1.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建构城市文化力
  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城市软实力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各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底蕴都是构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支柱,但是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我们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城市的文化底蕴挖掘不足,各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文化气息大同小异,城市风格趋同化越来越严重。城市化的恶果就是千城一面,地方特色被扼杀,历史特色被遗忘,民族特色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或求大求高或追新追奇的现代建筑,一个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因此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就是高校服务地方的第一职能。每个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可以为这个城市打造出独特的品牌效应。在城区建设上,积极的参与到城区规划,建筑设计、园林管理上来,为地方打造出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在城市特色产品发展上,发掘城市特色资源,形成城市特色工艺,凝练城市特色文化,绘制城市特色符号,最终打造出独特品牌;在城市历史民族文化的塑造上,为文物的发掘提供技术援助,为古迹的保护提供智力支持,为民族文化的凝练提供全面保证,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城市的“命脉”。地方高校要成为规划院、建筑院、工程院、园艺院、艺术院和文化院,保持城市的个性,为城市守住特有的“基因”,建构城市的文化力。
  2.积极参与地方公共管理改革,提升公共管理力
  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保证。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是地方正式形象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模式”等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应运而生,[2]但在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更新的同时,本应与之相配套的城市居民公共意识、公务人员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却出现了滞后,因此地方高校要凭借自身优势,为地方政府提升公共管理水平提供服务、搭建平台。
  学校应该利用自己丰富的教学资源服务社会,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服务,提高市民的遵纪守法意识,配合城市的公共管理,提升市民的全局意识,理解城市的各项政策,唤起市民的奉献精神。充分利用各个媒体平台,加深广大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在谣言在网络的传播造成了城市管理困难的情况下,避免因误信网络谣言而对城市造成的难以挽回的财产损失和名誉为地方政府提供完善高效的公务员培训体系,组建长效化、专业化的培训平台,在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的同时提高公务人员管理创新的知识储备与前沿洞察能力。
  3.积极进行科学研发,提高城市创新力
  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是这个城市软实力持久存在的源泉。尽管在科研能力上地方高校与重点院校有差距,但是组建科研团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城市做出贡献,也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城市创新能力的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产业转化力和品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其中科技创新能力即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也是形成产业、缔造品牌的基础,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离开了科技创新,城市创新就无从谈起;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实验室向工厂过渡的重要环节,科技从实验室进入车间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科技也只有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形成规模效益,效率和工艺的提高。不但体现了生产力的大飞跃,也是形成品牌的关键所在;品牌创新则是产业转化力的永恒体现,一个城市只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提高竞争力的同时,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
  普通高校应聚焦研发洼地,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已校内实验室为依托,整合校内科研人员。通过地方科研项目的攻坚克难,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为地方打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科技产业群,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3]打通院系之间科研过程中的行政壁垒,最大利用各个院系的资源,通过学术交叉、科研互补,来弥补地方高校资金、设备上的短板,真正突出科研人员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降低科研成本,提升研发效率。打通校企之间合作过程中的行政障碍,建立高校研发为核心,企业应用为目的的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有效整合大厂、大学、大院、大所的产学研力量和科研资源,实现校企之间理论与实践的互补,科技与资金的互补,人才与场地的互补。鼓励支持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小微企业孵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各界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为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启蒙教育,搭建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基地,对与有潜力的创业团队进行重点扶持,为他们专利转让牵线搭桥,融资必要担保,把高校变为小微企业的孵化器。
  4.努力拓展城市宣传渠道,增强城市沟通力
  城市沟通能力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城市沟通力的强弱是城市软实力资源能否有效转化为现实软实力的关键,多年来,尽管各个城市都在各种媒介平台大力进行对外宣传,试图通过提高城市知名度来提升城市软实力,但是一味的推送式宣传在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过程中会遇到难以突破的受众接受信息饱和度瓶颈,因此必须加强城市的沟通力,因为所谓城市沟通,那就是城市与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良好。一个城市与外界沟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它是否能够将自身所拥有的软实力资源转化为城市软实力,良好的沟通力往往具有倍增器的功能,可以使城市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4]传媒力量的薄弱削弱了我国城市在国际传播体系中的话语权其次,非政府组织、政府间组织和国际会议产业发展的落后限制了软实力的提升,再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活动的匮乏阻碍了我国城市国际认同度的提高,更缺乏像米兰时装周、奥斯卡电影节等具有自主品牌的文化活动
  普通高校作为地方政府的一张名片,应该通过以下手段来增强城市沟通力,承办各种学术科研活动,邀请知名人士前来讲学,提升城市的学术关注度;搭建学术平台,举办各种活动交流,扩大城市影响,并结合地方特色重点打造一两个举世瞩目的文化交流活动平台,并细心呵护,发展壮大;鼓励优秀教师及学生外出参加各种活动,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促进公众对城市的认同,同时在学校开展命运共同体教育,使学生和老师都城市形象大使,成为城市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城市软实力对于一个城市可持续的发展至关重要,普通高校必须抛弃高校只有教书育人这一种职能的传统观念,认清自身的神圣使命,承担起建设城市文化力、公共管理力、人力资本力、城市创新力、生活质量吸引力和城市沟通力的责任,通过打造城市软实力来促进地方经济的腾飞。

相关论文

城市发展作用高校普通城市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试论企业管理与行政文秘工作的综合作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