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媒体传播助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一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与贫困问题相对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的扩大,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从而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因此,各种媒体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宣传和引导,助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传播媒介的责任
  大众传播是一些专业化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向分布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各种传播媒介通过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向社会公众进行“信息灌输”,潜移默化的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并形成特定的信仰、规范和价值观。多年来,它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传播新的生活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传播媒介新的责任与任务。
  (一)传播信息,营造社会舆论氛围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政治信息和影响政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新兴媒体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社交媒体、自媒体等灵活而密集的传播方式,与广撒网、全覆盖的大众传媒珠联璧合,配合默契。各种媒体通过信息与意见的沟通与联系,宣传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建立共识,使民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
  (二)引领民众生活方式转变,培养民众现代意识
  传媒具有独特的动员、监督与教育的功能,对于培养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受众各个方面的现代意识具有积极的帮助。“大众传媒可以帮助人们突破地理的界限,开阔眼界,通过信息传递功能,培养发展社会成员的现代人格,加快现代化进程。”
  (三)引导网络舆情,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凸显社会矛盾,反映社会治理难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另一方面,它激化社会矛盾,易于诱发新问题新矛盾,使社会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各种传播媒介密切关注网络舆情,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实现公众政治参与,了解民意,汇集民智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对政治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主要政治差别,在于政治参与的规模和程度,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政治参与的水平也越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政府真正把民众利益当成施政的方向,这就需要通过媒体传播开拓民主表达的渠道,建立民主参与的机制,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
  二、当前农村居民接受传播媒体的现状
  (一)信息获取渠道狭窄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电视仍然是广大农村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传播媒介的信息接受上,农村与城市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而即使是传统媒体,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生存环境普遍比较差,在电视上尤其是专门针对农村观众传播的栏目比较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各项指标的传播力度不大,使很多农村居民处于“信息孤岛”,隔绝于海量信息之外。
  (二)传播效果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媒体传播培养小康社会各种现代观念,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实现民主意识提升、法治意识提高、文化生活丰富、科技知识增加、卫生观念改变、环保意识增强等各种传播效果。但由于当前传媒的传播策略并不科学,导致传播效果并不均衡,与城市相比,农村收大众传播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迈向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城市居民在观念上已经相对比较现代,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加大培养农村居民的现代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力度。然而由于大众传播定位上的偏差,城乡居民的知识沟以及在观念意识层面的鸿沟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非常不利。
  (三)农村文化传播发展滞后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然而有论著表明近几年来,农村公共文化日趋衰落,其外在表现为公共文化资源不足,公共文化活动减少和公共文化组织缺位,其内在表现为农民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日趋丧失、公共舆论对村民的约束力逐渐弱化、公共规则和是非标准越发模糊以及村民对社区文化认同逐步衰落。究其原因,在于对农传播发展滞后,从中央到地方,对农村文化传播投入的资金和关注相对较少,传播媒体对农村居民有针对性的传播不到位,大众传播在农村信息服务仍然有相当的局限性。
  三、媒体传播助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大力推进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农村媒体传播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农村传播媒介基础设施投资,缩小与城市地区的媒介设施鸿沟,进一步提高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降低农民接触新兴媒体的门槛,为农村媒体传播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因地区差异与社会原因导致的传播资讯接受的不平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向农村广泛做好思想宣传、舆论引导、政令传达和信息服务。这就需要加强农村新闻媒体工作人员的能力培养,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精湛业务水平并熟悉农村工作和农民欣赏口味的传媒队伍,传播正能量,增强凝聚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快速发展。   (二)改变传媒定位和传播策略
  目前,大众传播媒介在农村发展停滞,对农传播资源严重缺失、传播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国家政策方针在农村的畅通实施,影响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民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充实。大众传媒也要善于将长远目标与现实利益结合起来,媒介传播内容不应该只照顾某些利益集团,而应该在传媒定位、传播策略与传播内容上进行改进,加强传播媒介对农村受众的关联度,改善传播技巧,巧妙把握农村受众心理,及时传达国家对农政策信息,增强利用信息为受众服务的意识,实现农村全面信息服务,让更多的农村居民通过大众传媒获得知识、获得信息、获得娱乐、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
  (三)构建农村与城市文明对话平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传播媒体加大对农村文化传播的力度,构建农村与城市文明对话平台,推动农村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现代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追求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乐于学习并接受先进的生活理念,个传播媒体应针对农村受众的需求和交流习惯,不断开创农村文化传播新格局,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提供文化娱乐,倡导健康生活、塑造新型农民,激励农民为了获得发展而有意识地培养现代观念,使农村居民在长期传播氛围的熏陶下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培训
  农民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对农传播的效果,进而影响农民的理念、价值观的更新。传播学研究早已表明:不同程度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渠道大相径庭。教育素养的差别不仅导致了受众接受信息的多寡、优劣,也决定了受众有没有接触新媒介的技术能力。农村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使得他们接触媒介的渠道比较单一,时间比较短,而且对相当的题材和内容因难以理解而缺少兴趣和心理共鸣。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把加强农业推广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对农传播工作的核心重点,使农村受众尽快学习培养传媒接受技能,防止信息的“消化不良”,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使农民能够正确理解政府机关通过媒体传达的政策信息,从而能够广泛而准确地获取信息服务,改善自己的生活,更新观念理念。

相关论文

媒体传播小康社会小康传播农村
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运营服务体系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