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浅析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建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3C产品和4G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不断提升,如今,互联网成为中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时代语境下,网络流行词汇兼具口头传播和书面写作表达的传播特点成为适宜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交际的新语言。网络语言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主要是网民。笔者认为,web2.0语境下的网络流行词汇是互联网公共领域中,网民基于现实互动的需要而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的媒介文化产品。斯大林曾说:“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 [1]而网络流行词汇随着社会传播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衍生发展。因此,流行网络词汇所展现出的社会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分析价值。
  一、网络语言的生产环境
  现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众多中国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便利。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际活动复制到网络活动中来,使社会化媒体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传播机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开始投入使用。千禧年前后,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社会兴起,特别是在青少年和青年用户中得到进一步的普及。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各类衍生产品,如社交网站、视频网站、BBS、电子商务等逐渐从简单的技术性工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延伸。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也为受众提供了能够相对自由表达的公共领域。从广义上来说,网络语言可以指用于网络传播中所有领域的语言形式;从狭义上来说,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用于网上社区(如网络论坛、网上聊天室、网络游戏、OICQ、MSN等)交际时使用的别具风格的语言。笔者在此所讨论的是狭义上的网络语言。
  2010年前后,微博的出现增加了网民的虚拟社交渠道。手机用户人数的增加,提升了网民的信息或然率。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说明手机对互联网普及的促进作用重大,是目前互联网增长的主要来源。[2]微博为中国网民提供了参与公共事件的新途径。
  图1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二、网络语言生产形态的多样性
  传播环境的改变,使一部分新闻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被赋予了适应当下时代语境和互联网传播需求的新含义,网络语言也是众多网民狂欢和缓解社会压力的缩影。笔者认为,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谐音类、热门新闻衍生类、社会现象的折射语三类。
  (一)同声异义的谐音类
  这类词汇在网络交流的打字过程中,由于打字软件排列次序的种种原因,使一些谐音的词语出现在目标词与之前。起初是因为一些网民为了适应自己的打字习惯,使用一些谐音词汇,这些词汇最初出现在互联网上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但基于互联网裂变式的传播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适应并参与到这种“书写方式”中来,使这类谐音词成为流行语。例如,在各类BBS广泛称呼“版主”为“斑竹”,评论中的“灰常”代表“非常”,“木有”表示“没有”,“偶”是“我”的代称等。
  (二)热门新闻衍生类
  近年来,网络流行词汇大多是各类社会热点新闻的衍生品,而在其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扩散过程中,最终逐渐演变成几乎社会成员人人耳熟能详的“热词”。2013年12月19日前后,著名的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根据网民的投票,语言学专家的评估之后,综合总结发布了2013年网络流行词汇。“中国梦”位居榜首,“光盘”、“倒逼”、“逆袭”、“微××”、“大V”、“女汉子”、“土豪”、“奇葩”、“点赞”等入选。仔细研读这些热词,他们基本上是出自于各类引起网络热议的社会新闻。其中一部分词汇,如“土豪”,在成为网络人们词汇之前已经形成并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三)社会现象的折射语
  一些网络语言是网民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来的话语。这类话语往往是人们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的反应。在新媒体传播的推动下,这些网络词汇是当下社会文化中的活跃因子,是网民娱乐狂欢和自我表达的真实写照。例如,在网络上红极一时的“?潘俊币淮识啾泶锕ぷ魃?活不如意或通过自身奋斗渴望改变生存状态的年轻一代。而与“?潘俊币淮氏喽杂Φ脑蚴恰案吒凰А焙汀鞍赘幻馈狈直鹬复?经济条件、外貌身材和家庭背景不俗的社会成员。
  三、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意义解读
  网络语言是适应现代电子信息化人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变体,是现代人类社会交际互动的语言工具,对一个社会族群的时代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语言的流变、发展与当下的社会历史语境密不可分,侧面地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建构的机制。笔者认为,网络语言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四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首先,网络语言根植于丰富的汉语体系,但是在固有的汉语体系之上繁衍出适应网络传播特点的释义。例如,前文所论述的“土豪”一词,网络公共领域的开放性为网民提供了参与讨论的新环境,也为各类网络词汇的生产提供了氧气。
  其次,网络语言是对社会语言规范的一种颠覆和重构,暗示着社会权力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转移,侧面地展示了普通网民对社会现象的反讽和解构。正如约翰?菲斯克曾说到的那样:“双关语带来的快感是双重的,一种快感在于,玩弄不同语言的用法就像是在玩弄阶级社会差异的一个缩影,第二种快感是‘产者式’的快感;双关语召唤生产者阅读,人们在找寻并解决双关语的语义过程中获得了快感。”[3]
  第三,在网络环境中,语言中心化不断向“去中心化”转移,各种社会阶层都可以通过积极使用新媒体来参与到网络语言的建构和生产中。[4]与时俱进的网络语言是一种具象化的时尚符号,网民通过制造和使用网络语言形成了自身的亚文化,在网络语言使用和普及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建构了自身的文化圈层,最终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形成了社会文化想象的共同体。
  中国的语言符号系统博大精深,同一词语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解读,语言作为符号的物质外壳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同时,语言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也是社会变迁在微观层次上的一种体现。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语言共享成为可能,语言的制造和生产过程也突破了传统语言规范的藩篱。
  (姚颖单位为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信莉丽单位为中国传媒大学)

相关论文

社会文化语言社会文化网络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
试论战略重组企业文化融合创新与实践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策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