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链接

  语文与生活有着血肉一体,源流一脉的联系,但是,现在的语文教育大多忽视了这一点,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生活,教师要求学生反复操练,学生毫无乐趣地做着习题,这是语文教育劳而寡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学习中的生活因素,方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该怎么做呢?下面就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研究性学习三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关注学生实际,辩证对待其个性阅读
  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新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教学应该以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该如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呢?
  1.关注学生实际,杜绝封闭式设计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诱发阅读的欲望。当前多数语文阅读教学忽略了学生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封闭设计,把学生一步步引入自己预先设置好的胡同,然后塞给学生支离破碎的语文知识,结果换来学生的惰性、厌倦。为了杜绝这种弊端的继续扩大,为了让禁锢的灵性得到解放,阅读教学应削减对教材的封闭设计,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储备,尽量以学生所熟知的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贯穿于文本阅读的始终,让学生感觉到语文阅读的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辩证对待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说明,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对话活动,就其本质来说,阅读也是一种交际行为,是读者和作者的交流,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行为。而对于学生陈述的观点和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采用辩证的方法给予处理。如学生提出合理问题、陈述的有见地的观点,应把它吸收过来,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如学生提出的肤浅的、片面的、偏激的问题,应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排除思想障碍,把学生的思路往正确的轨道上引导。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让学生把自己所具备的生活体验融入到阅读中,并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完成知识的攫取与能力的训练,最后将学生在文本中所学到的知识,所收获的体验,重新回到生活的大熔炉中冶炼,从而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二、关注生活,我手写我心
  新课标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然而很多学生写作文仍感到没东西写,或者是内容空洞无物,这是什么回事呢?我想,这症结在于腹中空空,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艰难的处境?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是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因此只有让学生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碰到作文才有话可说,作文也才能意蕴常新。
  那么,作文教学该如何进行呢?
  有人认为写作指导课的任务就是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与训练,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就把习作指导限于课文之内、单元之内,进行读写迁移训练;限于课堂之内,进行各种游戏观察习作训练――教师导源→使习作言之有物;教师导路→使习作言之有序;教师导悟→使学生开卷有益;教师导改→使习作心中有数;教师导评→使习作言之有理;教师导练→使习作借鉴有法。其实这不是教学生习作,基本上是在帮学生写作,因为这种写作指导课,写作材料是老师给的,学生没有从生活中提炼,现场情境的意义是老师暗示学生回答的,学生无需感悟理趣,写作是先说后写,思路早已在课堂上公开过。这种习作教学观忘记了或根本就不知道在作文教学中除了技能方法,还有更为重要的写作意识、应写心态、运思、情感、写作责任与习惯等需我们老师特别加以关注。
  其实,写作指导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学生思考生活。同样经历一段生活,为什么有些同学会觉得太平常了,没什么可写的,而有的同学却很有感触,能写出好多篇作文。这区别就是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的差异。如果我们习作指导总是停留在描摹生活而不是认识与思考生活,那培养的学生只能是用“眼”写作,而不会用“心”写作。叶老说:“凡是好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了一种经验,一种意思,觉得它和寻常经验、寻常意思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生活的标记,以备将来需用的时候查考,这才提笔写文章。”由此看来,我们进行习作指导,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一种“法”,熟练种种写作技能,也不仅是生活中要用了就来写,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感悟生活的意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作者怎么观察生活与评价生活,体会作者的感情,唤起相似的体验,从而产生共鸣,在共鸣中感悟到人生还有这样灿烂的一面,或者可以用如此的态度去看待人生的不幸与有幸。这样的启迪与熏陶可能更是学生的写作之源。一个会思考的人就会慢慢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是用心眼去看外界的,心眼的擦亮就是习作之门的开启。
  总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美好人物与事物,发现严峻现实中尴尬、丑恶、阴暗的现象,进而深入地思考,最后在习作中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让作文焕发出生命的光辉。
  三、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对于语文来讲,研究性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学习语文应该把课外看成另一块不可缺少的语文训练的阵地。而研究性课程正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空间。学生走访专家,查阅资料都经过了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他们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见到了鲜活的生活,锻炼了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学生和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当今时代,我们应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传统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建立课堂教学系统到社会生活系统两者之间的“超级链接”。

相关论文

社会生活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社会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