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公共政策论文

英国创意产业政策对英国电影的影响及启示

  一、引言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也称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是一个与个人创造力、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概念[1]。首先由著名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先生提出,他因此被称做世界创意产业之父。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采纳了霍金斯的建议,正式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并开始扶持创意产业发展。随后,创意产业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延伸,发展成了一个涵盖电影与录像、电视和广播、时尚设计、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计算机服务及旅游和体育等巨大产业。很快,其他西方发达国家马上意识到了创意产业的广阔前景和巨大商业价值,迅速制定推出了符合自己本国国情的创意产业政策。因此,霍金斯受邀为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和新加坡等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的政府和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转眼间,全球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突出,并对其自身,特别是英国民族电影产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英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出色表现成功地向全球传播了英国文化和国家形象。全球知名杂志《Monocle》2012年度“全球软实力”调查显示,英国第一次战胜了美国,成为“世界上力量最强大的国家”[2]。英国创意产业政策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不仅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创意产业产生的背景及其英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创意产业首先在英国提出绝非偶然,其中蕴含很多必然性的社会背景。第一,英国作为一个老牌的工业化国家,如果不产业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只能愈发走向没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城市的衰落及传统产业一蹶不振促使英国及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把粗加工工业、重工业生产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使政府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目光投向服务业、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文化产业。对英国来说,经济转型变成一条必由之路,没有第二种选择。其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和各种社会思潮席卷欧美,给社会结构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改变人们的观念。社会文化开始变得多元和多样,英国人比以前更重视差异,为个人创造力发挥和施展营造了有利的氛围和条件。第三,经济全球化、一体化飞速发展,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运用,使很多产业逐渐趋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寻找无法取代的独特产业就变得尤为关键,而每个国家独有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是无法替代的,还有个人创意也是无法取代的,这样的产业是易于开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由此可看出,文化和个体差异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再加上撒切尔夫人提出更加鼓励私有化和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个人和企业都要创新,有差异化才能有市场,以及布莱尔执政后,提出“第三条道路”的新理念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英国经济稳定增长。并最终在1998年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新经济的战略概念,英国的创意产业迎来了划时代的发展机遇。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了2002年,英国创意产业增加值达809亿英镑。英国人这样介绍自己的科技优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研发经费占全球的5%,创作占全球科学著作的8%,被引用数量占9%;科学家获得70多次诺贝尔奖,仅次于美国[3]。
  英国电影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辉煌。后来受好莱坞的冲击,曾一度一蹶不振,现在英国电影开始了民族电影的复兴之路,正一步一步走出困境。纵观整个20世纪,英国电影一直笼罩在好莱坞大片的压制之下,由于相同的语言和相似的文化背景及强大且精良的制作,好莱坞电影在英国占据了很大的市场,英国本土电影根本无法与之抗衡。英国的电影生产多属小作坊式经营,制片公司规模小,制片预算低甚至资金筹措艰难,拍片数量少,有很多公司专为拍摄一部电影而成立。英国电影可以引以为傲的代表作品就是《哈利?波特》和007邦德系列。进入新世纪以来,好莱坞大片的威胁依然形势严峻,纯国产片的平均预算从2003年的290万英镑下降至2010年的120万英镑。2012年英国有392家制片公司拍片,其中363家(93%)只拍了一部电影[4]。与电影制作举步维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电影消费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据统计,2012年,英国电影娱乐市场总收入为40多亿英镑。由此可见,英国电影消费市场繁荣,不过大部分票房都进入了好莱坞公司的腰包。
  三、创意产业及政策扶持对英国电影的影响
  英国政府在1998年制定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随后在2000年,动用国家彩票资金和其他资金扶持电影产业,并且成立了英国电影委员会。迄今为止,至少已向900多个电影发展项目提供了1.6亿英镑的资助,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新世纪以来,英国电影委员会制定并实施了多个“三年计划”发展战略,确保英国电影在数字时代的成功转型,并资助制片人、培养创造型和技能型人才、鼓励数字时代的创新、为观众提供更多观影的机会和保护英国电影档案文献遗产并向民众开放[4]。
  尽管近年来由于经济危机,政府减少了部分投入,但仍然能看到利好消息,2013年秋财长宣布的一系列决定。首先是关于税收减免更宽松的条款。根据《2006年财政法案》,税收减免适用于英国制片开销,符合“英国”国籍鉴定的影片必须将至少25%的核心开支用于英国境内才能获得税款减免。新条款规定电影只需将10%的预算花在英国境内即可获得税收减免。现在检测电影国籍的文化测试更为宽松,表现欧洲文化被等同为表现英国文化[5]。   除了减税措施外,英国政府还扶持电影走向世界,鼓励电影出口。2012年,英创意产业增加值同比增加9.4%,达714亿英镑,占经济总量的5.2%,产值增速仅次于房地产。另据英国电影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对英产电影的投资超过10亿英镑,较前一年增长14%。
  近年来,特别是新世纪10多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英国电影逐渐走出阴霾,迈向新的辉煌。在2008、2009年,英国电影产业总共赢得十一座奥斯卡金像奖,其中仅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抱回了八项奥斯卡大奖。2011年《国王的演讲》也获得了多项提名和广泛的赞誉,2012年《007:大破天幕杀机》不仅获得了高票房的成功,更代表了英国电影的新高度。
  四、中国电影发展的问题和所需借鉴的经验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播力度,文化帝国主义表现突出,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各种媒介有意或无意地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生活。即便是在纯粹娱乐性节目当中,有时也刻意植入意识形态观念,倡导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可口可乐、麦当劳等产品都变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现象,开始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创意文化行业,尤其中国电影事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国产电影仅在一些情感或文艺片领域还保有一席之地,其他类型的片子全线沦落,各地影院被好莱坞大片占据。甚至一些中国传统故事也变成了好莱坞制作。如《卧虎藏龙》、《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等。虽然文化素材和资源是中国的,但是由于中国电影产业整体能力有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文化故事变成国外公司的创意作品,就连版权都属于美国公司,经济效益更不用说了,都被国外电影公司挣走了,一言蔽之,就是外国公司拿中国故事挣中国人的钱。
  中国电影在好莱坞的冲击下风雨飘摇,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大量电影院无法经营,纷纷改成台球厅或者录像室,观影人数急剧下降。这样的状况在近十年才逐渐好转。尽管中国最近几年影片产量增多,质量却堪忧,能出口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作品少之又少。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而我们的创意产业产出的效益还很低。创意经济发展有个3T原则: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6],我们应该加快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增强作品的竞争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电影市场。好莱坞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甚至很多影片到中国取景借以迎合中国观众。中国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适应好莱坞大片,因为到了电影院里可供中国观众选择的高质量国产影片确实太少,有的观众甚至慢慢到了一种非好莱坞大片不看的地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我国应及时学习英国的创意产业经验,通过资金、政策及一些税收优惠措施加快中国电影事业发展。
  五、结语
  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提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词叫“软实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把文化推广出去的能力。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缺乏系统性推广和大批量推广的能力。提升中国软实力,不仅是卖几本书,介绍中国历史文化或者建立几个孔子学院就可以了,而应该以文化产品为载体,推行中华民族内在优秀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尽管这个过程会很艰难,而且现在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是创意产业不怕起步晚,就怕观念转变跟不上。约翰?霍金斯对创意经济提出新的观点:创意并不被艺术家所垄断,任何人,科学家、商人甚至经济学家都可以有创意。
  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仅是一个理念,而且是一个蕴含巨大经济效益的宝藏。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政府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创意文化政策,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意产业政策,还要有合理和长远的战略规划,不能一哄而上,最后作鸟兽散。要在合理的中长期规划框架下,持续扶持中国创意产业,尤其是电影事业。

相关论文

英国创意产业政策启示影响政策
试论企业税收激进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构想
浅谈市场营销对商业空间设计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疫情影响下对推进远程审计的探讨
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探讨
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研究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裂变营销对用户购买意愿的影响—以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