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论如何正确认识现代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03-02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2005年高职高专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1998年的5.6倍,占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也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2005年的53.1%;2010年的招生达到了870万,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310万;2015年全国高考招生计划是700万,高职高专招生计划是334万,接近50%。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关联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
  (二)办学体系不断完善
  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2011年,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着力点,高职院校广泛搭建产学结合联盟平台,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产学合作专业覆盖率、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比例、企业兼职教师人数等均有提升。
  (三)人才培养模式特征逐步明确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便为高职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高职特点和存在问题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
  在我国,高职教育被划人大学行列,和本科教育同属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足见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偏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本科教育不同的是,高职教育的目的性和专业性较强,高职教育主要以教授和应用成熟的设备和技术,着重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主要面向基层或车间,直接面向机器和人员,是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高职教育起到了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线的桥梁作用,区别于本科教育和中专教育。但由于课程设置和师资问题,高职教育有时处于较为尴尬的情境,毕业生在岗位上难以发挥高职教育应有的作用,理论知识欠缺,动手能力不行,企业往往必须加大二次培训的力度,对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三年时间,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正是风华正茂的黄金阶段,对知识的渴望、对社会的了解和对未来的期盼都处于非常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于尚未真正成熟的辨证逻辑思维阶段,学习动机单纯草率,学习方法简单死板,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和本科学生相比,在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要逊色一些,但在感性方面并不比本科学生差。这类学生在面对繁忙的考试和枯燥的理论往往感到头痛,但如果让他们观察并动手做一些事情却能够做得很好。这也正好吻合高职教育的定位和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繁琐的理论公式和内容。如果说本科教育采用“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教学模式的话,那高职教育应采取“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教学方式。作为20岁左右的成年人,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当老师把一个实实在在的生产或生活实物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学生一定能根据以往知识和经验讲出一些道理;然后老师再上升到理论高度,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应,再进一步进行实践加深理解,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对即将面对的生产设备不会感到陌生。
  (三)社会需求的特点
  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一开始高职学生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对毕业生也存在诸多的意见。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一是企业往往对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为其创造价值,不愿再付培训费用,但实际上,企业和学校的性质和目的是完全不同的,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学校追求的是社会利益,二者只能趋近不能相等。二是学校的培养模式跟不上时代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做得不够,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原来中专升级而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存在死板陈旧现象,理论和概念的东西讲得太多,很多老师很年轻没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只能照本宣科。而社会上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和熟练动手能力的复合性人才,能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最好是一个多面手。可见,社会的苛刻要求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学尽量贴近实际,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具备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提升和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撑学生在职业或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关键能力。这种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职业核心能力体现为“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我将从几个方面来研讨:
  1.大学肩负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过程中,高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基本上都是实行职业能力的分层化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包含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而目前我们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能力或核心能力的培训,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还不是很完善,缺乏一个可操作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手段。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养成及长远发展,难以维持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教学内容融入能力素质的培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
  2.教师层面上看,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培养者,做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学习、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同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优势所在,并加以培养和引导。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即操作能力或动手能力,是大学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不少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十分注重实践能力,在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一方面,应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应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增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实习环节上,进一步创新大学生实践形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广泛接触社会,提高操作能力,在工作中融入于人沟通、与人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能力,从而找到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
  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对学院提升就业竞争力有积极的作用。我们相信,通过核心能力体系的开发以及在全社会的普遍推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从而推动学院的竞争力。也推动我国社会生产、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四、总结
  因此培养高职学生,一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二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三要实训内容必须结合工程实际,努力拓展综合训练范围。

相关论文

职业教育正确职业现代如何教育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浅谈如何提高办公室文秘工作的质量和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