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方言广播电视新闻的废存之议

  在方言电视剧中,北方方言居多。与多封闭地形多丘陵的南方相比,北方地势较为平坦开阔,不同区域之间方言的差别没有南方明显。同为北方人不同地域,用本方言进行交流并无太大障碍,方言电视剧也能跨省市传播取得较好的收视率,用本地方言进行新闻播报的意义不大。而在南方,不同地域之间的方言甚至千差万别,方言电视剧的传播范围并不广泛,而小范围内的方言新闻播报却非常红火。所以在江苏、浙江等地区,出现了几乎每个地市级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方言新闻栏目的奇观。从整体上讲,方言新闻的分布呈现出南北不平衡的状态。
  一、方言新闻的优势
  (一)传播者平民化
  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不仅是在单向传递信息、播报新闻,他们与受众之间是双向的交流,受众对于传达的信息会有心理反馈。地方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形象未必要像央视一样,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宣传感。如果交流时使用方言作为彼此能够轻易达成共识的语言符号体系,无疑会使主持人更加平民化,给受众一种亲切自然、平易近人的感觉,迅速缩短了主持人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能够消解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大众传播的效果更好。如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苏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天天山海经》,用口语化的“说”新闻得到了受众的喜爱。
  (二)地域性的独特资源
  从电视媒体市场经营的角度来看。来自强势媒体和网络电视的激烈的竞争压力,地方性电视台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必须要找到新的突破口来改变现状。而转换电视的表达风格和叙事方式,进行本土化的表述来满足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则是其中一种途径。
  长期以来,汉语发展成为集形、音、义于一体、口语与文字相辅相成的丰富的语言体系,是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鲜明表征之一。城市台各类资源相对稀缺,能够最大程度凸现优势的节目形态只有新闻节目,而当地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象征与载体,在传播地域内,受众对其有天然的心理上的接近感,比普通话更能引起本地受众的共鸣,这种独特的优势是不可能被轻易取代
  的。\+①而方言新闻栏目正好又体现了地域经济文化背景下媒体与受众特殊需求的结合。
  二、方言新闻的局限性
  首先,从传播内容上看,其报道范围局限在太多家长里短的琐事,缺乏深度,挑战了新闻的严肃性和客观性。方言新闻播报社会新闻,通过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但仅仅限于一些社会事务上,真正涉及到公众的政治权力、事件深层背景的新闻很少,在“新闻立台”而不是“民生新闻立台”的业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力量。\+②方言新闻走“本土化”的民生新闻后,容易走“窄”。
  其次,方言新闻由于对新闻“本土化”的理解也不够深入,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或者抓人眼球提高收视率,很多方言新闻节目出现了娱乐性和新闻性定位不准的诟病。传播形式更加娱乐化,或者干脆以纯粹的娱乐形式进行新闻的传播和解读,使得新闻提供信息的作用次于娱乐的作用。这种过度娱乐化的形式也成为阻碍方言新闻发展的瓶颈。
  地方电视台在利用方言优势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邵培仁从理论的角度对方言说新闻的形式提出了质疑:“方言新闻节目人为地设置了语言障碍,抬高了语言交际和信息传播的成本,也形成了方言形态的话语霸权。”\+③对于本地人而言,学习普通话变得困难;而对于外地人而言,方言类新闻节目容易导致他们对该城市产生一些排斥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带来了文化和语言上的交流。但在用方言播报新闻的情况下,这些不懂方言的外地人则无法获取重要信息,方言形成霸权,而不懂方言的人则成为信息传播链条中的弱势群体。
  三、从语言的工具意义论证
  方言是一种相对标准语言的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句子结构、词汇及发音所组成。\+④而方言可以分为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一般而言,我们所述的方言,是指地域方言,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
  按照国内语言学界的传统看法,我国语言分数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汉藏语系不论从地理分布的辽阔还是从使用人口的多寡来说,都是国内最大的语系,它遍布全国,只是在西北和内蒙古的分布比较稀疏。汉语则是汉藏语系中最重要的语言,它包括七大方言,分别是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和粤语。其中官话(即北方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分布于整个中国的北部、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以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区。因此,北方方言也常常被人们称作“基础方言”。而所谓汉语共同语(即标准语言)也是从基础发言演变而来的,用于民族内部的交流。\+⑤而一个民族语言的共同语,则是通用于这个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
  将汉民族共同语言称为普通话,是在1955年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会后经各方研究,正式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含义。同时,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明确了“以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因此,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⑥   综上所述,方言是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出现的,在民族共同语出现之前,方言是实现地域内部社会群体实现交际和认知的工具;在民族共同语出现之后,方言并未立刻消失,而是继续发挥它作为地域内部社会群体交际认知工具的功效,与民族共同语一起共同作用,相互融合,不断完善和发展民族共同语。\+⑦单从概念来看,方言是地域内部群体认知的纽带,普通话是实现不同地域群体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语言首先是为了达到有效沟通而使用的一种工具,在话语施加者与接受者之间建立一套能达成共识的语言符号体系,经过解码译码的过程,达到信息的交流。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就像秦皇嬴政统一文字以维护国家稳定,方便统治管理一样,如今也需要一套统一的语言符号体系来保证不同地域的人之间能够相互成功解码译码。而且,对于持有不同民族方言的人群,彼此方言的词汇库是不对等的,交流时会产生“方言休克”。而从众多方言中取精粹脱胎出来的普通话就是彼此能够达到共识的第二套语言体系,如同第二外语。从我国的现实层面考虑,推广使用普通话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种推广并不代表消灭方言。基于这样的解释,方言与普通话在概念和功能上并不存在直接的冲突和矛盾。
  四、从语言的文化意义论证
  语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还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影响了受众的思维习惯,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个世界。而广播和电视都是建立在听觉体系之上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不同于文字传播,其传播力度和影响力更大。
  我国对广播电视使用普通话的法律条令始于80年代。国家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的执行方针调整转变为“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高”,要求县以上各级以汉语播放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均须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宣传工作的规范语言。同时,自1995年起,国家开始对一定范围内岗位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逐步推行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制度。测试对象主要以接受一定层次国民教育的社会精英群体,如广播员、节目主持人、配音师、教师、影视演员和有关院校的毕业生。针对电视节目中的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36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也强调: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要积极推广、普及普通话,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发挥示范作用;除特殊需要,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有地域特点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文。\+⑧
  而方言保护在国家语言规划中是常以法律条例行政政策的形式和文化宣传社会活动的面貌展现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第四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八条都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⑨因此,某一民族内部同样具有选择使用何种方言的权利和自由。与此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对于方言的态度,是将其看作民族文化遗产和特殊精神财富,采取积极保护和挖掘整理的措施,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组织和动员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记录、整理和保护方言,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而在广播电视节目领域,方言也渗透其中,包括在部分省市主办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了一大批采用方言来主持和制作的新闻栏目。
  国家规定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主要是从民族文化遗产和特殊精神财富的层面考虑。同时规定向全国推广普通话,主要是为了提高全国的文化软实力。而民族文化本身也属于全国文化的一种。从我国新闻立法的初衷上来看,对于普通话和方言的保护并无冲突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节目不使用方言并不会伤害到此类精神财富的保护。矛盾点在于推广两者的载体:广播电视。
  由于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部门是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典范,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如果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会对社会语言文字使用产生误导。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也担负了传播规范语言的重任,人民群众常常是在收听收看节目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普通话的。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其中新闻节目由于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直接性和广泛性,使社会民众更容易产生语言趋从性,即不加辨别地仿效其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进而形成一种语言时尚。目前,仍有部分文化程度较低者尚不能顺利使用普通话,而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虽然基本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并未形成讲普通话的语言习惯,不少地方甚至还有很强的“方言优越感”。\+⑩因此,新闻节目的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在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方面自觉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而且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方言在很大程度上是日常生活的交际用语,其属性本身属于“小众”。影视剧、娱乐类节目可以为了还原真实、增强喜剧效果和亲近度,但以信息传播为主的新闻节目,不论其面对的受众是否仅限于本地人,进入大众传播的公共领域,没有必要使用方言。
  结语
  方言新闻节目虽然在传播信息过程中有其平民化、拉近与受众心理距离、提高收视率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新闻内容太多琐碎、传播形式过于娱乐化、造成语言障碍、形成方言霸权等问题。
  但从语言的工具意义来讲,方言适用于地域群体内部认知和交流,而普通话则便于不同地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国,推广普通话是非常必要的。从语言的文化意义来讲,方言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而普通话则承载着国家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体系,在竞争激烈、全球化的世界,提高普通话覆盖率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是非常重要的。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广播电视新闻作为受众获取重要信息、国家宣传重要政策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公共性决定了方言进入新闻节目是没有必要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播报,使用普通话是目前不可阻挡的趋势,方言新闻节目前路不明。
  [注释]
  ①任真.我国方言电视传播现象解析[D].苏州大学.2009.
  ②张彦.方言新闻:还能走多远?[J].声屏世界.2007(08).
  ③于松明.地方电视台方言节目浅论[J].东方传播.2008(07).
  ④周振鹤,游汝节.方言与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页.
  ⑤任真.我国方言电视传播现象解析[D].苏州大学.2009.
  ⑥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⑦赵拓.语码博弈[J].淄博师专学报.2012(03).
  ⑧于松明.地方电视台方言节目浅论[J].东方传播.2008(07).
  ⑨赵拓.语码博弈[J].淄博师专学报.2012(03).
  ⑩邵培仁,李雯.语言是桥也是墙:对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疑虑与拷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7-31.

相关论文

方言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新闻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