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大跃进”电影中劳动者的热情“颂歌”

  “大跃进”电影是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指1958―1960年拍摄的“纪录性艺术片”,并包括其间创作的某些以“大跃进”生活为背景的故事片,是“大跃进”时代特定的文化产物。
  一、“大跃进”电影的历史题材
  “大跃进”电影是建立在特定历史年代下理性与感性并存的精神产物,它用一种“真实的思维方式”诠释了该年代的生活面貌与精神指向。它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该时期生活浮面上的了解,更是准确概括出了中国历史发展中的迷茫与希望。“大跃进”时期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意识形态,以革命斗争、“大跃进”为主要题材的电影作品,从现实的角度反映了该时期的边缘化文化状态,以赞美的基调传递了“大跃进”运动的热情。
  “大跃进”电影借助三大运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传递出中国对社会主义蓝图的美好憧憬,通过塑造积极投入到革命建设中的劳苦大众的奋进形象,刻画了中国人心目中特有的,具有浓郁时代特色的印象。“大跃进”电影中的中国劳动人民形象是火热的、充满生活激情的,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民对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热爱,歌颂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人民“红色价值观”的理想信念,赞美了广大民众的个人理想追求与奉献自身投身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准则。可以说,“大跃进”电影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鼓舞劳动人民士气、传播现实政治思想、推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工具。
  一部优秀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电影,可以拥有比言传身教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引起人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新认识与思考。它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感受到心灵深处的震撼。“大跃进”电影的精髓在于“真实”,事实上,在“大跃进”影片中故事内容的设置并不复杂,除了令人激昂的革命事迹让人深思外,作为一个单独的影片故事或影片人物,他们并没有当今电影中角色设定那般复杂。但当他们的个体形象被真实的革命场景烘托,架构在“大跃进”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中,真实地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身上将承载起比普通劳动者更为光荣的社会使命。在“大跃进”影片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的身上都被渲染出“革命化”光辉。小土高炉、车间、农村田野等,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这一时期的影片中随处可见。影片《钢花遍地开》《红领巾的故事》《宝山之歌》也都具有崇高的意义,它们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洗礼。而影片中的角色就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化身与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甘愿奉献的杰出代表。他们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大炼钢铁,不辞辛苦,不计得失,在他们身上所影射出的革命正能量不容小觑。
  “大跃进”运动中的劳动人民均彰显出“不为己,要为公”的无私情怀,而影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体现出不畏困难,勇闯生活难关的正能量精神。影片中大量出现你拼我赶的劳动场景,在大炼钢铁的运动中,一股股平民英雄主义味道随处蔓延。而“大跃进”影片也能让观者体味到中国劳动人民在这样一个时代下超越自身极限的真实与深刻。革命高歌、红旗飞扬,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对和平时期下的人生价值观的重新衡量,具有不可言喻的崇高美与震撼美。
  “大跃进”电影是具有时代风格的影片,有它自身的场景构成要素。它通常关注的是普通的劳动者,人物形象塑造得高大上,而陈设场景则体现了朴实、无华,甚至略带艰苦的现实画面,表现方式是平常性的,如广播标语、歌曲壁画,人们生活困苦却人人有着“诗情画意”,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让观众有亲切感。这也是“大跃进”时期影片的重要特色。
  毫无疑问,“大跃进”电影除了对社会主义劳苦大众进行歌颂外,对反映时代变革的重大事件也进行了记录。影片《你追我赶》《五朵金花》就是围绕着农村变革而展开的人物关系,塑造了勤劳智慧的普通劳苦大众,揭示出社会主义建设中集体力量的伟大,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成立人民公社,才能建设更美好的未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视听艺术的电影以真实、感人的故事画面,以朴素见长的故事影像,记录了农村改革过程中劳动人民的酸甜苦辣生活与情感上的人格化魅力,更是歌颂了对共产主义憧憬的美好理想。
  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尽管伴随着“大跃进”历史的潮流涌现出了众多的“大跃进”作品,却依然没能阻挡住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茫然与过度激进而导致的偏激错误。脱离了现实的夸大追求,只是将人们的理想捧上了云端,而一时冲动下的、不着边际的、求速度不求质量的生产大跃进,彻底将人们从云端摔回到了地面。可以说大跃进运动拉近了人们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憧憬,却在这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过程中,更刺痛地点醒了人们的共产主义梦。人们在期待被打破与艰难的现实生活中完成了对“大跃进”真正意义上的解读。三年的自然灾害更是将人们的错误进行了无情的揭穿。
  二、“大跃进”电影的精神风貌
  在“大跃进”年代中特别强调的是普通百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响应。“大跃进”影片中所展现的也是当时历史年代最真实的一面,影片中也利用一些画面将这一精神层面完整地阐释出来。可以说包含着百姓心血的“大跃进”运动是他们愿意付出一生的理想,并且他们也在全心全意地践行着。为了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情绪激昂,却又井然有序地投入到大生产当中,在那个年代人们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影片也将该年代的精神面貌通过画面符号将其表达出来。而影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与其说是个人形象,不如说是民族的整体特征与社会风貌。
  对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人来说,伴随着蒸蒸日上的劳动激情,人们渴望实现共产主义,对于社会理想空前炽热,因此在“大跃进”影片中处处洋溢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本土化纯粹与率真性情的淳朴流露。影片并没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状态的苦楚,而更多地表现了为摆脱贫困,迎接新的生活篇章,人们不畏艰辛的社会正能量。   在“大跃进”电影中,从老人到孩子,从青年到中年,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都不约而同地表现着同一个主题: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与此同时也展现出了该时期人们公而忘私的精神风貌,表现出“大跃进”运动以来,这种对社会主义的坚守,人们都像是被赋予了极强的社会责任,由普通大众组成了祖国建设的生力军。而“大跃进”影片也将人们带入到一个社会建设高涨化、狂热化的年代。人人都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苦苦追寻与努力,而该时期的影片《服务员》就以一名女服务员为线索,立足于“为人们服务”的时代信念,将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放在历史年轮下审视,成为特定年代下的价值观展现,从而引发当今人们的思考。诸如此类影片还有《今天我休息》,尽管影片始终围绕着小人物马天民的琐碎生活展开,然而影片承载的却是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严肃反思与理性认知。马天民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不顾自身的利益,辛勤忙碌于工作岗位上,即便在下班时间还要继续忙碌、继续奉献,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这是建立在高尚道德情操上的执著与风险,无需刻意地煽情,无需刻意地渲染,一切都在平凡中流露着伟大,展现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层次认知。
  “大跃进”年代下的奉献精神具有整体观念。它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凝结的历史产物,是中国人民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做出的努力。每一个劳动人民都在这场运动中“引吭高歌”,他们为了集体的利益,顾全大局,牺牲自我。每一位中国人都在这样的光环下存在,也为了迎合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不论老幼均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我们从当时的歌曲中可以感受到社会主义的起伏与印象,更能从影片中看到该时代文化的精神与风貌。影片《春满人间》就谱写了为救烧伤工人,全国人民群策群力的感人故事。《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故事也并不复杂,讲述了为抢救食物中毒的61名修路民工,从基层到政府,从地方到中央,都进行了全面的协助工作与抢救工作,使他们及时获救。20世纪60年代是阶级斗争白热化阶段,即便如此,影片中所表现的人民对于受难者的无私帮助,仍旧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在那特定的年代下这样的信念并非处于被动要求,而是主动服从。那是潜意识里没有自我观念的年代,个人价值彰显于无私奉献于集体,也在于绝不会向困难生活屈服的革命斗志。作为个人只有在集体的熔炉中才能凸显出人格的完美。然而,激进的个人利益瓦解,随着时间增长势必会造成底层群众的不满与抱怨,人们挣扎在生活与命运的边缘上,却得不到应有的利益维护,这种过低的人性忽视必然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工作热情与革命情感需求。脱离正常轨道的发展不会长久,“文革”时期的人性扭曲就是一个赤裸裸的案例。
  三、“大跃进”电影的时代特征
  文艺创作常常要以感性直观引起精神层面的愉悦,而这种感性通常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将现实与想象相融合,是文艺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方法。正如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中鉴于新诗创作而提出的建议,强调新诗创作要采取民歌的形式,内容却要将现实与想象相融合。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文艺创作都不能忽视浪漫主义想象,它是创作的源泉。毛泽东首次将其地位肯定,用以体现“大跃进”时期人们的革命热情。
  自毛泽东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强调后,便被诸多影片采用。《黄宝妹》《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皆是,特别是《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在展现热火朝天的现实劳动场景后,对未来人民公社的发展提出展望。该展望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美好想象,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理想诠释。《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反映的不仅是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更是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认为人民公社的建立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可以说,影片毫无掩饰地将浪漫主义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影片《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勾勒了共产主义理想天堂。在这里人们吃饭不必交费,粮食充足,生活美好,鸟语花香。一切都是快乐的、美好的、纯洁的,仿佛这里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平凡日子,而是美好梦境中的童话故事。每个人都享受着来自共产主义的美好精神,而这精神就是人们一直苦苦追求的幸福与快乐。如果说影片《康庄大道》中老农民为吃饭不要钱而惊喜万分,那么《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则是充满童话色彩的对该年代现实的重新解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利弊共存的。现实主义的思维羁绊虽不能满足于人们日益高涨的时代情怀,却能保守地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而浪漫主义的高调指引,却引来了文艺创作方面的浮夸膨胀,一改往日的严谨,转而变为肆意浮想的浮夸风与虚假风。这对于文艺创作本质来讲,体现出了些许的无奈与不如意。
  四、结 语
  “大跃进”电影以其真挚的青春热血、甘于奉献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大跃进”运动的时代风貌,成为其时代印记与符号。 “大跃进”运动成就了“大跃进”电影,它是浪漫主义滋生的现实土壤。“大跃进”运动让人们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与激情,也让人们体会到理想的不丰满与现实的残酷。“大跃进”电影找准了反映该时代这样一个点,反映出了关于一场现实与梦想碰撞后的火花,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该年代的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那段历史的反思。

相关论文

大跃进劳动者热情劳动
人口红利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
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企业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法行为的法律规
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性质
浅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子公司以母公司名义与员工签订劳动合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劳动力要素困
房价、城市宜居性对劳动力影响的研究
基于劳动经济学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