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沉默的螺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性研究及反思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
  “沉默的螺旋”理论最早是在1974年由前联邦德国女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提出的,随后她在《沉默的螺旋》一书中阐述了这一假设的基本思想。首先,由于害怕被孤立,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少数意见,得不到他人的支持,他会不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保持沉默,如果自己的看法属于多数意见,会得到大家认同,就比较愿意表达出来。其次,如果持少数意见的人选择沉默,那么必定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多数意见显得更强大,这种强势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个“一方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却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①。最后,在大众媒介和“意见领袖”的作用下,个人意见差异消除,并产生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二、“沉默的螺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性研究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那么高校思想政教教育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沉默的螺旋”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否存在呢?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推出它存在的前提。如果人们对某一问题有着清晰明确的认知,那么不容易受到意见环境的影响,而处于半懵懂的状态下,则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另外,当有“意见领袖”存在的时候,人们一般就会选择听从他们的观点,对群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最后,从人的心理出发,由于来自群体的压力害怕被孤立,个体通常会改变自己原本的想法而屈从于多数的意见。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不足?
  有人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只适用于信息匮乏,媒介单一的年代,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手机、电视、电脑等媒介给受众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不存在信息不足的问题。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想知道的都利用各式各样的媒介查找,所以问题在于,信息的海量并不代表信息的正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因此网络上必然存在着纷繁复杂的信息,信息的数量是加大了,如何选择大家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难题,甚至会出现信息支配人的情况。这一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加上对新事物的好奇,大学生可能会在信息中迷失,大量的信息会导致接受信息的碎片化,真正有用的信息相对较少,或者是对于事物的理解处于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的状态。所以,信息不够充分这一点仍然是不能忽略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见领袖”?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且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②。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由于其具备一定的品格、知识,能力、才干等因素而成为意见领袖的现象存在,通常他们具有优势话语权,在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比如高年级优秀的师哥师姐往往在低年级学生当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低年级学生在学校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询问这些意见领袖。还有,在学校网络论坛这样的交流平台,虽然每个成员都有平等发表意见的权利,但是这种“平权性”只是就搜寻技术而言,实现形式上的平等,而当深入具体信息内容时,每个成员在现实中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就会表现出来,使所表达的意见具有不同的影响力③。因此,一般在论坛中等级高的元老级别的意见领袖就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但是有时候对于其具体能力、思想水平并不能深入地了解,所以意见领袖的观点仍然存在片面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群体压力”?
  有学者认为,在当今信息社会,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多元化,多种文化和而不同,个体之间地位的平等性、教育主客体地位的模糊化都促动着个体意见的自由表达,导致大规模舆论形成的社会条件已经被消解④。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合理性的,但是不能全盘否定这一理论,还需要考虑到人的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存在于群体当中,所以人们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是依旧存在的,并不仅仅由于交往方式的变化就会让这种感觉消失,即便是在网络中,比如微博,事实上人们更愿意浏览转发那些大V的,因为这些微博更具权威可信度,而这些微博往往是引导着舆论的。
  由于目前课堂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阵地,在教学当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如果是与教师的观点存在不一致,那么基于自身知识储备限制,对自己的不自信和环境压力,可能就会选择附和、屈从于老师,尤其是当身边的同学都没有别的意见的时候,那么大家就会选择沉默。而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教,学生学,如果学生保持沉默,就缺少一个反馈的过程,那么整个教学就是不完整的,不知道学生是否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因而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沉默的螺旋”的反思
  1.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更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让核心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主流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形成“意见气候”,那么这种价值观在传播中将成为劣势意见。网络上的信息丰富,学生都喜欢参与其中。在校园内,要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主旋律宣传的专题网站,还要在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站页面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建立聊天平台,师生可以在其中进行在线交流,也可以建立匿名的心理咨询窗口,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避免学生害怕暴露自己的身份,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老师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从电影、电视剧、微博中挖掘教育的素材,而不是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就只有又红又专的题材,并且对内容加以引导,从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知水平出发,使教育信息更真实、实用,需要适应新的形势提升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让学生产生“信息不足”的感觉,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将被动接受转化为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听课的意愿。同时,教师也应根据“沉默的螺旋”形成的心理机制,从学生的心理入手,研究“沉默”问题,找到“沉默”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保持平等、亲切的态度,运用说服的技巧,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上课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个别谈心、疏导教育等,有针对性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   3.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论,通过营造集体氛围和“意见领袖”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的教师、辅导员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成为主流思想与文化的传播者。学校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增强舆论的引导力度,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结语
  我们需正确认识“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人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将“沉默”作为制造舆论的成功标准,夸大传播者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也过于强调受众由于“恐惧孤立”造成的“从众”、“趋同”的天性,低估受众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力⑤,忽略少数“意见领袖”的作用等,这些观点的出发点都是不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借鉴过程中必须坚决摒弃。“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适用,不可否认,现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沉默”作为一种意见表达方式,存在多种可能性,“可能是一些人弱势感受的自我表白,可能是不满情绪的外在表征,也可能是心理反应的表现形式,还可能只是一种无奈,而不是一种慎重,更不是一种意愿”⑥。但是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警惕这种现象,缺少学生的反馈,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需要利用灵活多样的手段,积极引导,抑制这种不对等的关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注释:
  ①宫承波.北京: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2.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89.
  ③王丽.虚拟社群中意见领袖的传播角色.新闻界,2006.
  ④李润权.“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消解[J].新闻世界,2010(9):161.
  ⑤刘建明.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J].现代传播,2002(2):41.
  ⑥张世欣.辨析“沉默的螺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3.

相关论文

思想政治螺旋思想政治大学生研究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