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要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求我们把握其关键所在。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特色,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饱受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仁人志士们面对着这种国情,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先后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但这种革命或改革都失败了,中国仍没有摆脱这种穷困落后的地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成功,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落后国家的胜利给饱受折磨的中国人带来了希望,中国人民看到同样是落后的俄国经过革命而走上了一个新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而当时苏俄积极支援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运动,毛泽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人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加上自五四运动后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国工人阶级,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新型的革命政党――一个以工人阶级解放,建议共产主义,消灭人剥削人的社会为目标的党,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涣然一新,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就没有先进的正确的革命思想的指导,那中国人民就要在黑暗中继续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继续地去探索。历史充分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先后两次与中国成功结合。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反对教条主义,强调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就是为了端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正确态度。通过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结合――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先声,就是反对“两个凡是”、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解决的也是端正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结合,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成功结合的历史经验说明,其首要的要求就是要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如何科学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党内存在着根本的分歧。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需要的,但一定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要反对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我们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而只能坚持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从而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科学命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但它们不能代替我们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和对具体问题的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许多论述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是科学的,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但有许多论述,只是指出了总的发展趋势,规定了一般的原则,没有也不可能对一切具体问题都作出具体的回答。应该看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历史任务的不同,有些论述在当时是正确的,而在其他历史条件下就不一定适用了。同时,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包含了一些根据当时历史条件提出的、至今尚未被实践证明的设想、假设,这是不能当作普遍原理和科学结论来加以运用的。
  因此,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采取具体分析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会过时,我们必须坚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坚持,在实践中发展。①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过程。实现这种结合,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环节来实现,实现这一环节的关键就是实事求是。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这些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性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体现为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革命导师继承人类文化,在参与当时社会革命与斗争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个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一般发展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与道路。苦苦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出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苏俄革命的启示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了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答案。但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道路,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为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征程。   通过摸索,中国共产党越来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不能借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而抹杀理论的普遍性,也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抹杀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把两者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还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同时,理论既来源于实践也推进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还是中国具体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推进,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相融合,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互动。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中国具体实践推进结合起来,在新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即实事求是。
  首先,实事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符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既包含普遍意义的真理,也包括一些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结论。刘少奇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了“要是马克思主义系统的中国化,要是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并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②”显而易见,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阐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的结合,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盲目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而是立足于中国国情,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哪些需要“中国化”,使之由“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体现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其次,实事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忽视中国实际,结果使革命事业受到严重挫折,正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由于毛泽东对国情认识出现了偏差,犯了一系列“左”的错误,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等领导人正确认识了中国国情,才带领全国人民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
  再次,实事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谓“中国特色”正是强调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而这个特殊性是由中国具体国情决定的。立足中国国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脱离了中国国情就丢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将这些普遍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同样,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是因为它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具体化。
  四、结论
  在这30年中,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所有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又都要回到实践中经受检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纠正,不足的就加点劲。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时代条件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思想,从大的、不断变化的国际背景来思考和把握改革开放的全局;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国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一切理论创新的根本依据;我们实事求是地评价党的历史和毛泽东同志,很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我们实事求是地对待改革开放中的每一个问题,及时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这是一条重要经验。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中,解放思想总是起先导作用的,它是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先决条件和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注释]
  ①双传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12.
  ②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5-336.

相关论文

求是实事求是实事马克思主义马克中国
浅谈中国加入RCEP对辽宁省对外贸易的
试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维护农民经济利益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新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与演变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