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名量词“把”的认知性教学

  调查显示,印欧成年人学习汉语时,掌握介词跟掌握量词的进度是不同的,掌握量词要比掌握介词慢得多。究其原因,可能主要因为印欧语中没有量词,大多可以直接组合。这种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大大影响了学习者对学习汉语量词的掌握。汉语量词的数量很多,各自的搭配有严格的限制,某一类事物为什么只能固定使用某一个量词来修饰,这是与汉族人认知世界的视角与思维有很大的关系,由于量词的种类繁多,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往往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好是能够将量词与事物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将认知与强记结合起来。对外汉语教学中尽可能将可联系的部分联系起来,抓住事物、动作的具体特征,分类的进行认知性联系教学,使得相对抽象的量词变得具体可感 很多量词变得更容易记住了。比如:跟动作有关――把/张,跟重要部位有关――根/顶,根形状有关――片/块/条/朵,跟属性有关――棵/对……动量亦如此,如:遍――运行过程,趟――脚步移动过程……[1]
  量词是汉语与印欧语系的一大区别,它通常不单独使用与数词或“这、那”等指示代词组合使用,构成量词短语。比如“两位客人、走一趟、那间卧室”等等。汉语中的量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如“丙(马五十丙)、朋(贝十朋)”等等。然而“把”是量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不仅可以做名量词还可以做动量词,做名量词又可以分为个体量词和集合量词。《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于“把”所做的描述是最为详尽的,该书对“把“做了5个义项分析。
  1、用于有柄或类似把手的器物,如:一把刀/一把伞;2、可用一只手抓取来的数量(包括用绳子捆起来的东西),如:一把炒面/一把火柴;3、用于某些抽象的事物,如:他有一把力气/这么大一把年纪;4、用于能手,如:他是养花的一把好手;5、次,用于同手有关的动作,如:帮我一把/擦了一把汗。[2]
  本文主要就“把”作为名量词时如何进行汉语教学,从而提高留学生正确使用量词的概率。
  一、 集合量词“把”的意义及相关汉语教学
  集合量词“把”是由动词“把”演变而来的。《说文解字》:“把,握也。从手,巴声。”[3]表示握持的意思,进一步引申为“一手所握的事物”,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把”的含义也抽象化了,有了量词的用法,表示一只手抓起来的事物的群体量,是集合量词。在先秦时期,“把”大都表示“握、持”的含义。比如: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山海经》卷9《海外东经》)然后又引申了“掌管、掌控”的含义。如:高阳乃命玄官,禹亲把天之瑞命,以征有苗。(《墨子》卷5)“把”的含义发生了改变,刘世儒认为动词虚化为量词的第一步是能够称量手握住的事物。先秦时期,“把”不仅能够表示直接用手进行的动作,也可以用来表示用手握住的事物。进而对“手中可以握住的事物”进行虚化,“把”就有了掌管、掌控的含义了。“把”在称量手握住的事物的同时似乎还带有度量衡的含义。如: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孟子》卷11《告子上》);“十围之木,始于把,百仞之台,始于下,此天之道也。”(《文子》卷5《道德2》)这一例句中,“围”和“把”对举,表示宽度或大小的含义,这种情况,在西汉的时候有了另外的一些变化,如:“夫腹下之毛,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新序杂事第一》)这是我们见到“把”作为量词的最早用法。“把”在这里表示用一只手可以握住“毛”的量,是一个集合量词。作为集合量词,有一下两种用法。第一,仅限于修饰固态物体。(1)用于修饰条状物体,也即抓握时用手形成圈去衡量。如: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汜胜之书?收种篇》)这里的“把”就是用手去衡量的量的多少。(2)表示修饰粉末颗粒状的事物。这时量词“把”的适用范围就更大了,表示抓握时所有的东西都手包围成的容器中。如:“有人於一时中以一把麦施一乞儿,能得如是解脱分法。”(《北凉译经?优婆塞戒经卷十一》)“把”作为一种集合量词在南朝的《百喻经》已经普遍出现。而且由于当时人们思维或者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局限,量词“把”仅仅修饰的是条状物和粉末状的事物。第二,发展到修饰液态事物。在随着人们表达情感的需要,“把”就可以用来修饰表液态的事物了。通过进一步对《全宋词》的进一步考察,我们发现“数词+量词+一把”以一共出现了15次,但是“把”修饰的液态事物仅仅出现了一次,如:“如今一把伤心泪,犹恨江南过此生。”(无名氏《鹧鸪天》)在元代出现的这样的例子也有不少,“把”作为量词修饰液态事物的例子也越来越多。(3)最后发展到修饰抽象事物。随着量词的含义丰富,“把”也更加虚化,所能够修饰的事物范围也越来越大。它和名词搭配是也不仅仅局限于计量,有时也表示事物的极多或极少的现象。这些名词大多数是名词或名词所表示的行为。这样的例子在明代部分作品已经出现了。如:“磨旗的有一把年纪,人儿又生的痴夯,驾得云慢。”(《三宝太监西洋记》五六回);“这一点点的事情,做哥哥的还得帮你一把力。”(《官场现形记》三回)[4]
  集合量词“把”表示的含义非常丰富,通过对它的进一步总结我们会发现,这种集合量词的演变过程是在一部分作品和文献中看到的,那么在古代的中国究竟有多少人使用这种虚化的集合量词,我们是无法做一个详细的统计的。但是就当代的中国来看,这种集合量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印欧语系中,我们也能够看到数词与名词的搭配使用,但是他们之间是不夹杂量词的。比如:one knife;two threes;three bowls;这里面的名词是不需要用量词来修饰的。汉语中,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就是“数词+量词+名词”。比如:一张纸;一棵树;一朵花;这里面的名词都是用量词来修饰的。正是由于汉语与印欧语系在量词上的一大区别,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我们在教留学生使用量词时也要用一些方法才能够让他们学会。量词“把”就是一个典型的使用案例。对于集合量词“把”,我们需要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分类教学。A.从量词“把”的基本的简单含义进行教学。表示用手作为称量事物的器物时,它表示一种集合量。通过教师列举一些简单的常见的事物为例,如:糖果、土、米、花生瓜子等等,这些常见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都表示“小一些的、可以抓起来数个的”。但也有一些不符合事物特征的,如我们不能说“一把篮球、一把苹果”。B.表示用手掐合的量。量词“把”仍然是表示集合量,它所搭配的事物有“筷子、胡子、韭菜”等,我们可以看到这几类事物的特征:“筷子”表示拇指跟其他手指对接的量;“胡子”具有细长的特征;“韭菜”可用手抓起数个的。但是也有不符合事物特征的例子,如不能说“一把本”、“一把礼品”。C.对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把”进行扩展引导。如果是手张得很大去抓/拿,可以有下面的用法:如“抓了一大把(花生米/筷子)”、“抓了一小把(花生米/筷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专用个体量词没有这样的用法,不能说“抓了一大把剪子”、“抓了一小把伞”,这些都是错误的用法。教师在讲解量词与之相搭配的名词时,一定要把特殊的案例讲解清楚。D.对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把”的引申用法也要进行讲解。在汉语中,量词与后面的名词合用表示一种抽象意义。比如“一把胡子的人”通常就是表示年纪比较大的人;“一把年龄的人”也表示年纪比较大的人。这种量词的认知性教学也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他也随着事物的变化在发生变化,又是会对学习者造成一定的困惑,例如:现在多数的锅都有把手,但是我们却不说“一口锅”,这可能与早先的锅没有把手有关,也许跟锅有很大的“口”,容量大,可以做饭、盛物有关,因此有“有一口锅”之说。这就说明事物在发展变化,同时也要要求老师能够合理利用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联想式教学,也能够帮助留学生尽快记住汉语中的量词。
  二、个体量词的意义与相关的汉语教学
  “把”由一手握持的集体事物通过语义引申,表示一手抓着的个体事物,“把”作为个体量词,用以称量一手所握的个体事物。它一开始是修饰有把柄的物体,例如: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后来出现了可以修饰的无把柄的个体事物,例如:向旁边踢开一把银交椅,我则是靠着个栲栳圈站着。(关汉卿《温太珍玉镜台》);最后还可以表示一种权利,例如:第一把交椅。这便是“把”作为个体量词的含义的变化过程。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的教学可以从感性知识入手,也即让学生了解字形,提手旁是指用手抓拿的意思,比如“伞、刀、壶、扇子、剪子、钥匙”等等,它们属于专用名词,都有固定的的特征:用手才能使用;都有用手握住的部位。对于个体量词“把”的教学,最好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并且让学生及时熟练组合。如:壶好看――这把壶很好看;拿勺子――拿一把勺子来;伞漂亮――我有一把漂亮的小伞。
  三、总结
  从上述的描述来看,名量词“把”在经过历史上的一系列的演变过程,意思上和用法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的教学通常都是从个体量词到集合量词的教学,也就是由简到难的过程,从认知角度来讲,是符合认知心理学的。而且教师在进行量词教学的过程中,是把量词与所搭配事物相联系起来的,这也同样是符合认知心理学的。总之,本文研究的名量词“把”经历了词义由实到虚,修饰对象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为汉语中的量词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论文

量词认知教学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