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农林学论文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5)06―0118―06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各国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战略。早在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就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并特别强调“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①。时隔30年,2007年党的十七大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鲜明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思想。随后,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时刻的重大判断。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研究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出发,系统地阐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其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其中,在经济建设部分,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立足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和历史经验,从全局高度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方向的科学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回顾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近年来,我国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生产力上,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014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这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从生产关系上看,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促进生产力向更高水平迈进,我国需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双层经营优势,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坚持、一个依法维护、一个创新”的战略思想②,为我国在当前形势下进行农业生产关系调整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精髓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正确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逻辑前提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农耕文化的国家,在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既要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依据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特殊国情,充分认识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其发展特征。正确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要从农业发展规律及特殊国情出发,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的深层含义。
  (一) 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及国际经验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初级现代农业的过渡。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幅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大幅上升,农业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呈现出市场化、集约化、工业化、制度化的显著特征。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西欧等部分发达国家实现了初级现代农业向高级现代农业的过渡。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下降,农业综合效益、农产品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业贸易冲突和食物风险日渐凸显。农业呈现出信息化、生态化、订单化、工厂化和生物技术广泛应用的显著特征。
  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来看,美国采取的是“规模化专业化农场+经营性社会化服务+政府支持”的资本密集土地密集劳动节约型发展模式,西欧采取的是“中小专业化农场+经营性和互助性社会化服务+政府支持”的中间型发展模式,日本采取的是“兼业化小农+互助性社会化服务+政府支持保护”的资本密集土地节约劳动节约型发展模式。欧美的农场化农业可以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如果大范围推广这种模式,必然导致大量农民失地失业,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日本虽然与我国农情相近,但我国农产品需求数量巨大,如果农民像日本那样大量兼业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将大幅降低,必将对国内经济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了解我国的特殊国情。   (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特殊国情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产品消费需求巨大。2014年我国大陆人口总量为13.6亿人,占全球人口的18.6%,农产品消费需求总量巨大,专家估算大陆每天要消费40万吨以上的食品。据初步测算,我国粮食、肉类、水产品的常年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相关产品总产量的27.2%、27.3%和45.2%。近年来,我国大陆人口总量每年增加700多万人,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人,新增人口和城市化人口每年增加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大约是80亿斤粮食、80万吨肉类和50万吨植物油,再加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及能源用途的拓展,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态势明显。此外,当前全球粮食供给依然趋紧,全球每年粮食贸易量仅相当于我国粮食年消费量的1/2。所以,巨大的消费需求决定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绝不能寄托于国际市场,必须立足于自给。
  第二,中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劳动力多且素质不高。据统计,我国农民户均经营耕地面积不足10亩,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日韩的1/3。农业劳动力总量约为2.26亿人,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达到35%。此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高,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7年,而发达国家则为12-14年。所以,我国农业生产受高度细碎化的小农经营模式制约,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集约化利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大量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影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技术普及推广的制约因素。
  第三,中国人均资源稀缺,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较为匮乏的国家之一。全国耕地总量约为18.2亿亩,占全球210亿亩耕地的8.67%,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此外,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才走过的道路,在成绩的背后,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也是巨大的。据统计,2014年我国的GDP约占世界的12%,而我们消耗的煤炭占全世界的46%、水泥占50%、钢材占45%,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面源污染加剧等问题非常突出。
  第四,中国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城乡差距较大。受生产经营规模小、成本偏高、农产品价格偏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2014年,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亩均纯收益约为124.8元 [1],相当于农民当年工资性收入的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达到2.75:1,绝对差额为18356元。
  第五,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农业发展参差不齐。我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农村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气候、光照、土壤、水资源、地形地貌等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农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就决定了我国各地农业的发展必定要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如东北地区多平原,土壤肥沃,适宜于实行机械化生产提高效率;南方地区多山地丘陵,雨热资源丰富,适宜走技术集约资本集约型发展模式。
  (三) 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8年,确立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农产品供给从绝对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突破。第二阶段,1998-2004年,着力进行农业结构性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农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党中央提出了“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大判断,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实行“四补贴”等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基本建立了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深刻阐释。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内生机制比较健全,面临的主要是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信息化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已经成为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城镇化正处于加快发展时期,自我发展能力较强,面临的主要是如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问题。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农业现代化进程还远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属于“四化”中的短板、弱项。
  (四)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关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开展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类观点。一是过程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也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此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单一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二是制度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最终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制度现代化。三是配置论。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四是可持续发展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五是转变论。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六是一体论。从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的战略高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不是在一个封闭状态下的独善其身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国际化和知识经济的武装过程。 [2]   结合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所处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应该是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经营管理、现代农民等先进要素进行武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其显著特征应具备五个方面:一是以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机具等现代物质条件为主要保障的规模化农业;二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要动力的科技化农业;三是实现产加销、农工贸紧密衔接统一的产业化农业;四是实现以多渠道、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社会化农业;五是从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态、休闲观光等多功能转变为目标的多元化农业。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路、目标、任务及发展模式
  我国已经进入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阶段。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出发,指明了“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即“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结合我国的国情,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总体思路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
  从发展目标看,“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建设应该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基本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注重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强化农业生产能力建设,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50公斤,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考虑到未来5-10年我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和水土资源条件,仍然需要稳定和提升粮食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体来说,要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确保“十三五”期间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水稻、小麦等口粮自给能力达到100%,同时稳定主要经济作物和养殖产品的自给水平。
  第二,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专业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构建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集体资产,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占有、收益、担保、继承等权利。提高农户集约经营管理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提高其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
  第三,加强农业生产物质技术装备和人才支撑,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和智力基础。现代农业对物质技术装备和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农业机械化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有的是农机农艺结合的问题,有的是品种不能适应机械作业,如水稻机插、玉米机收、棉花机摘、油菜栽种收等水平都不高。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转化应用等三大能力,努力改善农业机械、农资工业、信息网络三大装备条件,加快建设科研、推广、新型农民三大人才队伍,切实把农业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第四,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内农业与国际农业的联系日趋紧密,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条件更加成熟。我国农业技术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要引进先进实用的技术和优质种质资源,提高我国农业的品质,增强竞争力。目前外部环境对我国实施农业“走出去”总体有利,要研究制定农业“走出去”战略规划,采用多种形式推进农业“走出去”,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第五,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约束趋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这个红线。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升。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力度,正确处理好高产、优质、高效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模式选择上,要认真总结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道路应该走“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政府支持”的主导模式。在该模式下,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将土地进行流转形成合适的规模,在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寻求合适的平衡,统筹考虑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逐渐培育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组织,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市场化,同时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政府重点进行制度创新,推动适度规模经济的实现,改善专业化经营主体的生产条件,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此外,由于我国农民数量较大,小农经济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因此,“兼业化小农+互助性社会化服务+政府保护”将成为这部分农户未来的农业经营模式,该模式有利于保护不适合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小农,鼓励农民通过兼业的方式增加收入。社会化服务面向农民进行统一服务。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对其进行收入补贴,保障其生计。
  四、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还面临着一些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一)农民转市民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截至目前我国还有2.7亿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中能够留在城镇转为市民,享受城镇社会保障的人数只占极少的一部分。从就业情况来看,依靠国有部门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等给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的可能性不大,更多要靠微型和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这些企业受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的影响较大,对农民工的稳定就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从住房条件来看,有52%的农民工是住单位的集体宿舍或是建筑工地的工棚,47%的农民工是自己租房,而且主要是租住在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真正拥有自己产权住房的农民工,仅占0.7%。从参与城市社会保障的情况来看,截至2014年底,农民工缴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占22.2%,缴纳医疗保险的占24.2%,缴纳工伤保险的占41.7%,缴纳失业保险的占14.1%。③这说明国家对用工的管理还不健全,真正签订正规劳动合同的比例很低。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来看,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随父母进城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总量约有1000多万人,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部门的一个难题。农民工的就业及社会保障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造成较大影响。
  (二)工商资本进入发展现代农业问题。近年来,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工商资本进入发展现代农业,给我国农业农村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确实起到了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的作用。但由于缺乏规范有序的引导,导致有些地方打着建设现代农业的旗号,在农地上大搞土地开发,乱占耕地。有的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制进行土地流转,出现了土地的“非粮化”、“非农化”和农民被“边缘化”的倾向。据调查,工商企业租地经营后从事粮食生产的不足10%。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妥善解决好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后的经营内容、经营方式等问题,将可能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是破坏。
  (三)对现代农业进行支持保护问题。对农业进行支持保护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2004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生产补贴政策的针对性不强。我国农业生产补贴有很多没有与生产直接挂钩,导致生产补贴成为了收入补贴,难以调动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二是价格支持政策范围窄、水平低。国家针对我国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情况出台的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生猪调控预案等价格支持政策,当前仅限于大宗农产品,范围偏窄,支持水平偏低。三是贸易保护手段缺乏。目前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15.2%,大大低于世界62%的平均水平,且关税结构简单,关税配额仅限于玉米、小麦、大米、棉花、食糖和羊毛等产品,配额内税率偏低。上述问题的持续发展,造成国际市场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严重冲击,从而阻碍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成熟的、专业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虽然初步构建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基层公共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工作经费和办公用房缺乏等问题,商业性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不规范,侵害农民利益现象时有发生等。
  五、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需要从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引导和服务。
  (一)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就业权益。针对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及社会保障问题,建议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农民工进城后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重点支持中小城镇农民工市民化重点区域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和职工保险体系,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法制建设,规范劳资双方行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深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宅基地、农房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更大的处置权,探索建立在城镇已有稳定工作和住房的农民土地退出机制。
  (二)规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经营方式,严格控制土地流转规模与方式。在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特别是土地权益,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主体自主权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必须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进行引导和规范。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适合工商企业进入的农业领域主要有: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加工、销售、技术服务;开发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适合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养殖业;允许租用少量土地兴办科技示范场。要通过政策的引导及规范,努力形成共兴共赢共荣的良好局面,确保农民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三)优化农业支持保护结构,完善支持保护机制。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完善种粮直补、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办法,逐步建立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扩大农作物良种补贴的实施范围,对主要农作物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扩大农业支持保护对象范围,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补贴力度。扩大农业补贴范围,重点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如牲畜家禽、森林保险等。加快构建“总量增长、目标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当”的中国特色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   (四)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增强和拓展农业公益性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能。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和条件建设,确保农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职能有效履行。加强农业生产信息化服务,加强产销信息引导。重点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各类主体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能力。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79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
  ②“一个坚持”就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一个依法维护”就是依法维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一个创新”就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③数据来源:《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

相关论文

特色农业中国现代化道路特色农业
浅析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实现途径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路径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新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与演变
农业企业会计网络化对策探讨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