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的本质意义

  世界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首要的变化就是经济全球化,其它所有变化都据此而来。变化的突出特点,一是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穷国、富国内部的两极分化也在不断加剧。二是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走向国际垄断的过程中危机四伏。如美国经济潜伏着巨大危机;在"新自由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拉美国家金融危机不断。全球的社会矛盾不是朝着缓解的方向发展,而是日益尖锐。这促使人们去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而社会主义必定能在这次全人类的探索当中再次复兴。在当今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代表人类先进文明的前进方向,而它本身也更需要完善自身的本质意义。
  一、社会主义应当保护弱势群体
  邓小平的英明,在于他面对社会主义实践中曾经出现的严重失误和挫折,不是就事论事,也绝不空谈大道理,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①"社会主义"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词汇。有人视之为神圣,有人弃之若敝屣;有人假之以崇高,有人挟之以卑鄙;有人将其固化为"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有人将其异化为谎言、恐怖与专政。其实,社会主义既非天堂,也非地狱,它只是一个概念,一种价值观,一种比早期资本主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②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③社会主义并非某种主观愿望和想象,而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历史进程,现实的发展正为它的实现创造着基础,提供条件和动力,等等。从本原上讲,社会主义必须从现实生活开始,这并非创新而是社会主义的本意。
  按照马克思的理想,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国家也不是专政的机器,它只具有维护劳动平等和分配平等的经济职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实际上是在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那么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保护弱势群体,这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本质意义表现。弱势群体是指相对于官员阶层的人民群众、相对于高官的下级官员、缺乏资源控制权、裁决权、话语权的工人、农民、民工、矿工、苦力、打工者,一切无权无势、无钱无位者,以及上访者、爱滋病患者、被羁押者、流浪汉等边缘人。最突出表现在大量工人或下岗失业,或被迫忍受严重剥削压迫,生存艰难;农民没有获得公民待遇,受到种种盘剥歧视;社会各阶层老百姓受到不法侵害的事件激增,公民权利遭遇种种威胁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将是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严峻考验。
  在西方,左派政党,就是一些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政党,如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基督教社会党、工党等。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即是促进分配平等,维护社会正义。左派政党执政时,往往要采取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福利制度、增加就业机会、发挥工会作用、保护劳工权益。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制度、模式,更多地,她是一种文化,一种制度文化--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现社会公平。在这里,制度成为手段,是可变的,可调节的,公平才是目的,是永恒的追求,是社会主义的精髓。所谓社会主义意味着"计划经济"、"公有制"、"代表制"、"集中制",以及"阶级斗争论"、"专政论"、"镇压机器论"等等,都是以手段代替目的、将手段神圣化的理论。
  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于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功不可没,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应当是:以民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公平优先、人权第一,而不能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效率优先、GDP第一。如果说资本主义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那么社会主义就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正像西方右派政党与左派政党的分野那样。
  因此,我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在保护人权,特别是在维护弱势群体权利方面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出色,否则,我们就没有资格自称为"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社会的共识是,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于不侵犯公民的权利;尊重公民权利是国家的义务;对弱势群体的权利是侵犯还是保护,是衡量国家及其行为正当与否的最低道德标准;漠视人民权利的政府最终会丧失自身存在的权利。根据这一逻辑,社会主义的中国修改宪法,尊重与保护人权,加强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是符合世界潮流的英明之举。
  二、 社会主义应当是一种和谐
  21世纪社会主义在发展模式上,承认并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已成为共识。社会主义在发展模式上正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这一转变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重新确认。社会主义实现主体正由传统工人阶级扩大到一切反对资本主义的进步力量是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在发展力量上的新特点。在发展趋势上,"全球化"将成为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助产婆:全球化使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变得更为尖锐,它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加剧了当代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南北矛盾、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于是,社会主义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如何可持续性的、生态和谐的发展。
  首先,从人的需要具有二重性(自然性和社会性)分析,无限膨胀的物欲并不是人类的自然需要的表现,而是"社会地生产出来的需要",确切地说,是私有制的社会关系制造出来的需要。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物化",企图通过发展生产力、增加财富以推动人类接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悖论。   其次,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物化"的新的社会形式。在社会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后,人类的自然需要是有可能被充分满足的,而需要中的社会性因素则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消除物化,使人类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中解脱出来,恢复人的需要中的精神性质,最终建立起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政治革命、经济革命仅是这场变革的表面层次。在此之后,必然要进一步推进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革命,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创造出道德与美学的新天地。
  再次,断言苏东失败的原因是"经济没搞上去"实在过于轻率。原社会主义国家过分强调制度因素,把对于社会主义的信仰变成了一种"制度拜物教",从而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特别是迫于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机制难于持久的情况,转而以调动个人对自身物质利益的关心,作为社会动员补充机制,更导致了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背离。由于不是改变,而是广泛鼓励个人对其物质利益的关心,所以需求的满足总赶不上需求的形成。物欲不断扩张的社会成员得到不是满足感而是挫折感,进而导致了经济实际上在发展,社会却越来越不满意的社会主义型的"相对贫困"现象。
  最后,社会主义不仅满足人的需要,更深刻的本质在于:改变人的需要。市场经济曾使人类获得了一次解放,获得了一种自由,是人类主体性的极大张扬,却又使人类的生产活动丧失了目的,需要附属于生产,生产源于竞争,将人类置于增长的陷阱之中,将人的异化推到了极致,使人类与自然处于战争状态。人类的生产能力已经接近甚至在一些方面超过了满足其自身的自然需要的临界点。人类亟须改变社会关系和建立新制度。从改造自然转向改变自己,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将是未来新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新的和谐关系建立的起点,是一场改变主流价值体系的观念革命,发展生产、扩充财富并不等于对人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甚至也并不总是与人类进步的方向一致。社会关系的变革与社会和谐的实现,又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最终建立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实现社会和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第一步。只有消除人类之间的生存竞争,消除人的物化,才能对整个社会生活及经济活动作出自主与自觉的调控;才能实现人类的自我克制,自我超越,返璞归真;才能引导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社会主义的使命是改变人类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为人类指明未来。社会主义应该是一种和谐!社会主义是一条激越的河流,他的目的地是广阔的大海,在朝向美好未来前进的途中,应该随时修正奔腾的姿态,以最完美的方式超越自我。

相关论文

全球化社会主义本质意义主义
从文化自信角度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
BIM技术对当前建设工程行业“降本增效
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助推国家治理现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