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论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两个维度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2-0093-05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2006年11月29日由教育部颁布,于2007年以全国45所相关院校的音乐院系作试点开始执行。十年过去了,这些试点的高校音乐院系力行《纲要》精神,锐意改革,逐步建立了关注科学性、音乐性、师范性、时代性的课程体系 [1 ],突出了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特色。如今改革进程从最初改变课程实施形式走入到课程品质建设的深水区:如何?P注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强化其实践能力,如何围绕课程改革的文化性和实践性促进课程的内涵性发展,这将是下一步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教师教育课程需要从文化维度和实践维度进行深度改革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承也是音乐的传承。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传递文化、整合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音乐具有文化性。
  课程也具有文化性,不仅表现为文化对课程的影响,也表现为课程对文化有传承和发展作用。课程作为文化的载体,将文化传统作为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将文化交流作为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将文化变迁作为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因。作为文化主体的课程,其文化性格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课程设计是文化的选择与提升,课程实施是文化的传递与继承,课程评价是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2 ]。总而言之,课程的底色是文化,没有文化的课程是不可想象的。
  由此可见,无论是音乐作为文化,还是课程作为文化,以培养音乐教师为要旨的音乐课程必定也是具有文化性的。从学理层面来讲,音乐教师教育课程就是要通过课程设置的整合性、课程实施的开放性,让文化意义的诠释、文化行为的表现影响师范生的行为和心灵。当师范生成为准教师、音乐教师后又将这种诠释和表现传达给学生,最终完成文化传承、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的整个过程。从现实来说,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驱动下,在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倒逼下,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文化为依托,以文化为支撑,强调文化性、学术性的内涵发展,为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增添文化的色彩和品质,以促进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立足实践维度。首先,实践性是音乐的特质之一。音乐作为声音、听觉、时间、情感的艺术,必然通过吹、拉、弹、唱等技能技巧的实践和展示和演绎声音的流逝、时间的运动、情感的起伏,没有实践就没有音乐及其欣赏的产生。其次,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都是音乐行为的实践过程,或艺术展示,或艺术体验,或艺术创作等。再次,教学本身也是实践的,是在教和学之间不断进行师生互动的行为。最后,音乐教师是具备音乐技能技巧和教学技能技巧的实践性人才,他们既要拥有音乐的技能技巧,又要具备音乐教学的技能技巧。这些都说明,培养音乐教师的课程都必须是实践性的;具备了实践品格的课程才能培养出拥有实践性内在素质的人才。
  从现实层面来看,尽管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表现为:既不能上舞台,也不能上讲台;动手能力较差,不会创编简单音乐作品;论文写作能力欠缺,等。因此文化、学科、教学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都急需强化,课程改革也需要强化实践维度。
  二、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维度
  《纲要》提出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其对学生所提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高素质等要求是从理论原点这个层面强调了师范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纲要》在培养要求中也指出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能运用计算机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具有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这些能力都是文化素养的表现。此外,还有能够支持教师在教师职业生涯中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重要素质文化因素,如对教师职业的文化认同和自我实现感、成就感、幸福感。所以,在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中,从文化内涵性发展角度去培养一个师范生的教师文化认同是必须要关注的课题。
  1. 课程改革文化维度的现实意义
  在普通人看来,音乐教师的职业就是教学生学习音乐,但实际上,音乐教师是在教学生文化,例如你正在教学生唱中国民歌,实际上是在传承中国文化;你在声情并茂地演唱一首歌,实际上是在声情并茂地展示文化 [3 ];你在备课中苦思冥想到底选择哪一部作品来给学生欣赏,实际上你是在选择一种文化。音乐的教学就是文化的教学,文化的品质确定了音乐课程改革的内涵发展,所以,课程改革从始到终都是文化的建设,也只有建立文化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品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歌舞传习中才会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原动力,才会奠定文化创新的根基。
  2. 文化怎么介入课程改革
  文化的介入不是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文化科目,而是巧妙利用音乐的文化性特点进行创新性整合。这是在有限课时中加强文化介入的现实基础。   改革应从难度最小,与音乐本体关系最近的音乐文化开始,例如开设音乐文化课程、中外经典音乐文化课程,开设音乐与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等。为什么要围绕音乐文化而不是文化?其一,与音乐相近的文化课程进行融合是在课时有限、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现实最高效的做法。如果开设大量文化课,在当今课时有限、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并不现实的。其二,音乐本身就是文化的形式之一,同时它又可以作为工具传承其他文化。音乐文化类课程无论是在学理还是实施上都具备人文教育的渗透性特点。其三,重视文化不是无差异培养学生,而是术业有专攻,专业有定位,音乐教师的成长必须同时加强音乐素质的养成。
  3. 新课程的文化范型
  (1)本土音乐文化课程
  本土音乐文化课程由本土人文知识、本土音乐概论、音乐实践与田野调查三个板块构成。其功能是建立基座性音乐文化知识结构,夯实根基性音乐文化素养。
  本土人文知识包括本土人文历史、民族民间艺术,这些知识让学生对自己所属的文化谱系、源流发展,以及对所属文化谱系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功能、意义都有清晰、科学的认识。本土音乐概论是关于民歌、歌舞、戏曲、曲艺、器乐等五大本土音乐种类的源流、本土音乐的地域风格特征及其现代审美价值的概论知识。音乐实践与田野调查包括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田野采风、本土音乐的模唱及模奏、本土音乐编创与表演、本土音乐综合汇报等实践性活动。
  (2)中国传统与西方经典音乐文化课程
  中西传统音乐和西方经典音乐是人类文明史上音乐文化的浓缩和积淀。这类课程是建立在中西方音乐史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挖掘“音本体”之后再深入学习“艺本体”。其文化价值在于能够让学生感知人文精神、感受人文思想、思考人文伦理、探寻人文审美;为音乐师范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3)音乐姊妹艺术课程
  音乐姊妹艺术课程是综合课程,是音乐与姊妹艺术在艺术门类内部的综合,如与美术、舞蹈、戏剧、戏曲、诗歌、影视等艺术的综合,是音乐与非音乐科学之间的综合。课程综合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从学理层面来看,综合课程可以使其他艺术门类与音乐进行审美比较并扩大视野,在综合艺术门类中进一步认识到音乐的独特性质与功能,进一步认识姊妹艺术对音乐的渗透和推进作用。通过课程综合可以在学科边界找到可能的创新思维和成果。从教师教育培养的现实基础来看,师范生也要能顺应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具备课程综合理念和综合素质。
  4. 文化维度课程的实施
  但凡高等院校,都具备一些人文优势学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可以整合这些优势学科的资源,开发一些综合性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以拓展课程范围、夯实学科的文化基础。例如开设艺术哲学、文艺批评、唐诗宋词赏析、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等课程。还可以利用综合性高等学府的人力资源,邀请校内学术名家进行系列专题讲座,为学生打开文化的天窗;音乐院系则可成立综合文化课程的“专项”导师制度,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将在相关研究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教授、博士,分配到学生的各专项小组,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学习指导。
  文化类课程以封闭式的必修课程和开放式的选修类课程分别开设,并以多形式、多样化实施。必修课程以传统讲授法为主,可以让学生在相对较短的课时内建立音乐文化和人文历史的知识框架,掌握一些基本的欣赏、演唱、田野调查等技能。课程实施以学生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课外工作坊等形式展开,以兴趣为导向的自助式教学为主。
  三、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维度
  如何在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强化实践?以音乐本体和教育本体的实践性品格为逻辑起点,先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开发基于音乐本体的实践性课程,即音乐实践课程;第二,如何开发教育实践课程。
  1. 强化音乐实践课程
  音乐实践课程一方面要注重音乐技能技巧的培养和实训,这部分课程由艺术实践来承担;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与音乐本体相关的综合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部分课程叫综合艺术实践课程。
  (1)尊重艺术规律,增设固定课时的艺术实践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音乐技能技巧是音乐教师的“看家本领”,是最需具备的基本功。音乐教师在职场生活和其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除了和其他学科的老师一样要进行教学比赛,还要面对大量的音乐基本功比赛,这说明除了上好?v台,他们还要具备上舞台的基本要求。艺术实践可以是院本课程,但必须和正规课程一样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课时、固定的学分。例如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每周四下午专门把时间让给三个课时的“艺术实践”课,学生根据主专业的不同分别进驻民乐团、西洋乐队、合唱团、舞蹈团进行排练,以服务于区域艺术文化展演活动,完成国内外的重要演出任务,大大拓展学生上舞台的机会,促进了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
  (2)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增设综合艺术实践课程
  综合艺术实践课程是借鉴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中所推出的一项新型课程――综合艺术实践活动而设置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是指将各艺术门类中具有内在关联的课程内容及其相关的其他学科课程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4 ]。它实际上是为适应课程综合和活动课程等课程改革潮流,在20世纪初掀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两个基本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一个创新。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必然要有对应的综合艺术实践课程来培养师范生的综合艺术实践能力。除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师范教育的转型和社会对师范生需求的多元性转变也预示着综合艺术实践课程的必要性。现在的教师教育几乎不会在培养服务于哪个学段的教师有严格规定,社会对音乐教师的需求向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扩张。时间上向两极展开――从下延伸到小学甚至学前阶段;向上延伸高中、中职、大专。空间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体系之内的教师,而延伸到社会各文化教育领域。如:青少年宫和各种音乐培训机构的音乐教师;文艺类出版社、电视台、电台等单位的编辑和编导;文化馆、群艺馆的文艺干事等;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与文艺相关的一些办公室职员,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培育理念应当更加开放、多元。综合艺术实践课程尤显得必要。例如,针对社会对音乐教师的多元化需求,湖南师范大学开发了“采、编、训、演、录”艺术综合实践课程。“采”即“采风”,除了人类学意义上组织学生到民间或少数民族区域去搜集、挖掘民间和民族音乐,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还创新式地将采风深入到城市文化艺术的最前沿――电视台、电台、大剧院、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等,让学生了解和指导现代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消费和市场引导问题,提高学生对现代社会文艺运行机制的认识。“编”为“编创”,要求学生将采风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改编或创编成艺术作品;城市采风组的学生直接参与编创文化艺术的策划过程或者对文艺作品进行推广活动。“训”为“训练”,“演”为“演出”。“训练表演”就是组织学生对编制的作品进行排练,并到社会去演出和展示。“录”为“录制”,是利用现有的先进录音、录像条件,对表演作品、创造性活动进行录音或录像,制成音像成品。这种课程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综合艺术实践积极性,利于培养学生基于术业的综合职业技能技巧,便于他们找准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   2. 创新教育实践性课程
  教育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实践性能力,是最具师范特色的课程,其中教育实习是传统的教育实践性课程。根据当今基础教育的发展,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还需要在教育实习的基础上增加和创新更多的更实效的教育实践性课程。
  (1)建设音乐教师实践技能课程群
  传统的高等师范院校有全校统一规定的教师教育课程,其中包含各个学科的“教学法”课程。例如:“音乐学科教学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针对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学,采取活动课、模拟现场授课方式,手把手训练本科生的备课能力、教学能力、反思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的“音乐教育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将国外音乐教学法进行本土化研究的“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研究”;立足国家教育改革时代背景,促进学生为未来教师职业生涯奠定研究型基础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立足心理学基础提升教学质量的“学生学习音乐心理研究”等。这些课程直接与本科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发生联系,可用“音乐教师实践技能课程群”进行统一建设。
  (2)建设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群
  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群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从专业核心课程经由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过渡到教育实习课程之间的创新型实践课程,目的是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密集强化训练。根据中小学音乐课堂和课外音乐活动的需求,可以设置“学校合唱排练”“学校乐队排练”“学校舞蹈创编与排练”等以组织中小学社团活动为目的的实践技能课;设置“钢琴弹唱”“音乐课件制作”等以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指向的实践技能课。这些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直接与当下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生活结合在一起,例如:音乐教师需要对儿童歌曲进行改编、创编,但以前没有直接对接的课程,因此“儿童歌曲乐曲创编与写作”应运而生;舞蹈是中小学生热爱的艺术活动之一,中小学普遍需要舞蹈编排的老师,以至于每一次文艺活动都要向舞蹈单位借用人才排节目,所以“学校舞蹈创编与排练”也应需产生。这些新开课程一律由学院各自专业的原班人马承担教学,钢琴老师、和声理论作曲老师、舞蹈老师、合唱指挥老师、乐队教学老师在承担技能性专业教学之外,统一接受中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培训。这样就使课程定位向师范性转向,提高了人力资源的效率和优化,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创新教育实习模式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传统实践课程,是全面提升学生教学能力的实训性课程。教育实习必须随着时代变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革故鼎新。
  第一,延?L教育实习的时间量。我们知道一项技能技巧的获取,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教育实习作为实际操作课程,要想达到训练准教师的目的,首先就看实际操作的时间量是否达到了标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远远不能达到现在对准教师的高要求。正因如此,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的实习应当有一个学期的时间量。
  第二,增强教育实习的环节。传统的教育实习包含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个环节。现在可以增加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在学生修完了教师教育课程的所有学分后,实施为期两周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封闭式教学设计。如根据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要求学生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再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完成课堂教学辅助设计,再根据教学设计及课件设计内容,选取知识点进行模拟授课。第二个环节是微格试教与小组试教两周。微格试教与小组试教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格教学。这是一种利用现代视听设备摄像机、录像机等,专门训练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这个环节可以围绕实习学校的教学安排进行实习前的教学准备。第三个环节就是八周的教育实习。第四个环节为撰写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习总结、成绩评定等,时间两周。
  第三,增加教育实习的实践容量。对学生实习任务提出比以前单向度的音乐教学更为复杂的高要求,每个学生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以外(例如普通班级常规音乐课教学14~17课时;艺术特长班个别课教学20~30课时),还需承担班主任实习工作:熟悉学生各方面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深入学生之中,组织召开具有音乐特色的主题班会;协助原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班主任工作实习,使实习生巩固专业思想,热爱教师工作,亲身体会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实习生还需承担实习基地的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和编排,同时参与该实习基地的音乐教研活动,参与学校结合当地艺术和文化特色的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活动。

相关论文

维度课程改革教师教育高等学校高等两个
面向大数据专业的Java课程改革研究
新课程改革深入中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
健全保险公司多维度人才培养机制的思
课程改革背景下职校成本会计实务的创
大数据背景下会计课程改革的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路径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
浅谈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