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187-2
  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更是现阶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就不能闭门读书,而必须敞开大门,走向社会,深入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积极投身到改革洪流的最前沿、最基层中去锤炼自己、发展自己,最终实现自身全面提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践教育体验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三观”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大学生受到社会浮华、浅薄的功利思想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把追求金钱、权利、地位看作是人生最重要的内容,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在这种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思想被“物质利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取代。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要通过深入的社会实践,扎根于基层生活,接受实践锤炼、实践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对社会抱有很高的期望,对生活怀有很高的热情,但是对国情、民情和社会生活缺乏实际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对社会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在面对改革中的困难和社会的丑恶现象时,容易产生急躁和不满情绪,进而丧失目标和信念,缺乏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必须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与基层接触,在社会锻炼,才能够亲眼目睹社会实际,亲自聆听人民大众的真实声音,才能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才能明辨是非观念,才能够培养和激发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服务社会大众和提高自身能力
  大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智力优势,为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把课堂知识直接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实现了理论知识的转化和进一步拓展,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巩固和提高了所学的专业理论的同时,增强了实践经验,全面提高了综合素质,为就业创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形式重于内容、重视媒体效应缺乏实干精神、功利思想较重、资金匮乏等,但就其社会实践本身而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前期缺乏调研和准备
  大学生在校期间忙于课堂学习和校园各种文化活动,对社会实践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把社会实践看作走过场,流于形式,缺乏前期的调研和实践的准备。他们对帮扶的对象和实践场所没有前提的调查,对社会实践的目标不明确,对成员的知识特长不清楚,分工不明确,没有进行培训等,有些只凭着同学的热情,就仓促上阵,缺乏前期的调研,针对性的准备,降低了社会实践效果。
  (二)缺乏专业特色和理论深度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社会实践,将课堂和社会能够紧密结合,用实践来验证和提升理论知识,将所学知识更好、更有效地去应用于实践。而在现实中,很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实践项目空泛,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指导性。且媒体的宣传效果远大于实践应用性,致使一些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技术含量,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效果。
  (三)社会实践与社会需要相脱节
  目前,在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主要是政府进行牵头,学校进行有效组织,其定位在于通过社会实践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现实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时间主要集中在假期;内容多以“三下乡”和“四进社区”为主,开展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支教扫盲、法律咨询、文化宣讲等方面等,由于高校经费的紧缺,往往容易忽视社会的需要,忽视了在实践的同时还应努力去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没有充分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较少主动深入地为地方和服务单位排忧解难,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而这些单位付出的多,得到的回报少,导致与学校缺乏长远合作的基础,无法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服务单位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常常出于上级的压力或领导的情面,在接受和安排实践过程中往往敷衍了事。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党的群众教育实践路线为途径,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扎扎实实开展大学生社会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要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专业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巩固和提高专业能力;要结合就业创业,开展深入的就业创业实践,为就业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注重实践内容由传统的单一型向多样性的转变
  社会实践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实践内容有不同的侧重。对于低年级学生,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为主,开展普遍性的社会公益服务,积累书本以外的直接经验、了解工作的艰辛、认识社会和学校的差别,以及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式等。对于高年级学生,要开展科技普及、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等技术水平较高的社会服务。具体来讲,就是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理论应用到社会需要之中,不仅要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必要的进入社会角色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巩固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挖掘自身潜能,为即将来临的就业、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实践对象的普及性
  目前,广大学生要求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愿望是强烈的,但因社会实践的形成历史、实施机制、考核评价体制、学校与社会需求不统一、组织者对实践目的理解片面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学生参与面不够广泛。学校要努力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使在校大学生普遍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不断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给同学更多的选择余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积极性。另外,学校要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学生将来的就业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
  改进社会实践评价方法,制定社会实践评比标准,抓好考核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将评比结果作为学生综合测评加分、奖学金评定、评优、就业推荐、推优入党的必备条件或重要参考。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组织、考核、奖励等制度,保证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要在组织开展好活动的基础上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力度,要研究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内容、新载体,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长盛不衰、推陈出新。
  (四)注重实践评价结果的运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要由同质型向差异型转变,逐步纳入到教学体系和考评体系之中,建立必要的和规范的考评制度,使实践活动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同时将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实习、素质拓展、校园文化等同等看待,作为学生评先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另外,搞好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表彰工作,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尽可能地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保障社会实践的质量。这样,就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机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全面开展的根本保证,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入、持久、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相关论文

社会实践实践当前大学生社会问题
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试论医技、药学及护理开设门诊实践与
试论战略重组企业文化融合创新与实践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