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民族团结教育:民族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使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176-02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及紧迫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期党的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各种社会思潮泛滥的当下,高校课堂因其特有的全面育人使命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变得尤为关键,因而迫切需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基础上,思政课堂应该全面深入贯彻并彻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髓。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党的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民族问题的新思路新观点。其中重要内容是提出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和树立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而,对于民族高校的思政课而言,更加应该加紧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对广大学生进行三个意识、五个认同教育,在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的主题、追求的基础上,为高校师生更好地学习和把握中央精神提供科学指引,这是民族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民族高校既有同普通高校一致育人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处于特有的文化传统中,在生源地上的特殊性天然地使得他们有着特殊的文化及习俗、习惯,有别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针对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尤其是这部分学生大多有着特殊的文化环境、习俗习惯、价值体系,民族高校的思政课自然就有着同普通高校不同的新使命,总体而言主要有三重使命:传播思想知识、主导价值观念、加强民族团结,其中,加强民族团结这一使命在民族高校尤其重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的讲话内容,需要改变以往思政课孤立教学的情况,应在全面立德树人要求下把思政工作视为总体整合性要素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从思政课担负的三重使命出发,必然要求思政课同高校的各门课程及与学生在校生活的密切相关各个部门之间实现联动,在总体立德树人观念的指导下,全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感召性。在使学生充分学习思政课具体知识点及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深刻把握马列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及现实旨归,用深刻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使学生将一系列思想理念内化成自身价值体系,令学生发自内心的做到对先进价值观及思想理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青年学子中树立起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同时继续加强三个意识、五个认同教育,通过大学教育把少数民族大学生打造成民族团结教育使者。
  一、立足思政课课堂、坚持民族团结教育的连贯性
  高校的思政课堂是高校宣传民族政策的主要场所,是引导民族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的主要依托,课堂教学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的特点,课堂教育能够对学生知识结构和价值观走向施加重要影响,因而,恰当有效地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还应该做好课堂教学建设,在公共课及专业课知识的讲授中,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其中。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异质性和多样性,同时文化正是因其个性的持久性而具有长时段的生存能力,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言:“各个民族太喜欢从自己的镜子里看自己而排斥所有其他的民族”[1]。民族团结教育中更需要抛开那些只在短期有效地宣传词句,思考一切有关文化联系的严肃问题,需要在特殊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寻找尊重和偏爱那些几乎不可能相互归并的不同立场的受欢迎的语言。尽管各个民族已经越来越趋向同一,但这种同一趋势中,在根本上民族文化依然是多样的,也只有引起多样化,才成其为民族性。这样必然要求同一和歧异尽可能地共处,文化来源于人类活动,而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靠人本身,靠人的气力和劳动,一切互动、各种文化都是这样在一个可能性非常有限的共有范围内展开的,这使得不同的文化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这为思政课教学在提出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可能性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需要我们紧密在四门思政课的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素材的安排比重,并挖掘本地有关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中能够接受系统性、连贯性的关于民族团结的教育。同时,继续改革思政课课堂的教学模式,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从学生的身边事入手进行互动教学,运用实地参观民族民俗博物馆和当地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二、加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化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2],可见,民族团结是人类共同体得以良性运转的条件,民族既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使用共同的语言符号的结果,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下,自然形成特有的文化与心理认同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同时又是在共同语言符号的连接下外化成的一定政治关系的社会实体。人类生活在共同体中,“一个用相互的、共同的关心编织起来的共同体,只可能是一个由做人的平等权利,和对根据这一权利行动的平等能力的关注与责任编织起来的共同体。”[3]在新时代,民族团结首先就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及价值,在平等的基础上推进民族团结。马克思谈到“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4]。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谐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学子是民族高校校园的主体,青年朝气蓬勃、理念先进、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并且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民族团结的使者和推动力量。民族团结需要青年,因为青年蕴藏着无限可能性,可以将青年无限的未知数转化为民族团结的强大助推力,让青年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展现。民族高校应该继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富有民族元素的氛围背景下,为广大少数民族青年学子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更多的平台,也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引和保障。在年轻力量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铸成最为广泛的民族团结思想基础,为青年学子健康成长发展提供最为科学、最为明确的方向引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基于此,我们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关注青年学子的成长,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并使其常态化。   三、把握民族政策方向,注意民族团结教育的时效性
  我国有着悠久的民族融合传统,各民族之间在长时段的历史中不断交融,民族团结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对民族发展规律性的深刻本质认知,进而使得学生正确理性地认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这要求,在思政课的课堂中,教师合理安排教育过程,做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及宣传工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正确领会中央的民族政策,在“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理念的指导下形成坚固的民族团结意识。在深刻研究、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使民族学生认同自身具有个性的民族文化,积极开展多样态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起学生之间的良性交流平台,由理解、承认通达对话、商谈,以便增进多民族同学间的交流认同活动。青年朝气蓬勃、理念先进、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并且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中国崛起的强大力量。中国的发展需要青年,因为青年蕴藏着无限可能性,可以将青年无限的未知数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强大助推力,让青年的创造力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得以完整实现。年轻与梦想,不仅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行动,用青年的力量和行动来托起一个强大的中国梦。中国梦也为青年梦想的实现提供保障,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终将体现到每个青年个体的身上,为青年实现个人梦想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支持保障。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其中对青年的未来该如何选择进行了思考,马克思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两个评价指标紧密结合不可分割,而不是互相冲突,它是基于人本身而自然形成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才能实现人本身价值,进而收获人本身完美和幸福。青年更应该高举中国梦的旗帜,将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当作选择未来职业的基础指导思想,则青年的思想将是强大的、后盾是牢固的,行为将是不可动摇的。高校教师应时刻更新知识,及时把握民族政策的最新动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教师自身首先应该做到专业知识扎实全面、思想立场正确坚定才能够在全面立德树人的育人活动中发挥能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教学活动,在民族团结的正确理念指导下消除大学生部分极端以及偏激的错误认识,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的知识体系及思想信念,全面促进学生成人成材。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谈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民族高校思想政治课必须深化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应紧贴现实,牢牢围绕民族团结教育这一中心点,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思政课在学生中的入脑入心,将课程改革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相关论文

思政民族院校民族使命院校教学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