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思考

  一、引言
  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经济单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企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就。截至2014年,89.18%的中央企业及其下属企业完成改制,52%的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通过引入非公有资本等方式逐渐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相当数量的国企已经由过去的政府附属物转换为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微观经济主体再造的目标基本实现。然而,近几年从公司治理结构、市场竞争环境、股份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所释放出的制度红利逐渐减弱,现阶段国企改革实践面临新的问题。重新认识国企的特殊性质及其目标,系统地对30年来的国企改革路径进行总结,明确未来改革思路与方向,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信心与决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我国国企改革中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未来的发展路径。
  二、国企改革概述
  (一)国企改革的概念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央实施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方针的重大战略步骤,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传统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改革,中心环节和核心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国企改革的意义
  第一,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
  第二,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第三,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国企改革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以全民所有制为主来构建经济组织和经济运行模式,这种僵硬的体制缺乏活力和创造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我国的国企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1992年。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国企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断推进的。这一时期,国企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方针。从1979年到1982 年,通过在部分企业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逐步将干部任免权、销售权和资金使用权下放企业。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此后,价格和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承包责任制、股份制等也开始大规模推广。第一阶段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政府税收、企业收益、职工收入都得到大幅度的增加。但同时,部分企业未能充分利用好承包责任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时有发生。
  第二阶段是1992~2002年。1992年邓小平南行之后,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之后,我国开始进行公司制改革和企业战略性重组,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帮助国企走出经营困境。这一阶段的国企改革解决了过去的发展困境,使企业经营效率得以显著提升。但也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下岗分流、逃废银行债务等问题。
  第三阶段是2002~2013年。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年,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通过建立经营业绩考核制、领导人年薪制和重大责任追究制等机制,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这一阶段,我国国有企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国企规模迅速扩大,资产质量显著增强,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并成功克服2008年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国企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13年全国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的资产总额达到91.1万亿元,年净利润增长到2.41万亿元,共有81家国企上榜《财富》世界500强。但是,一些深层次问题也不断出现,这体现在:国有企业布局不合理,片面追求大而全,导致经营重点不突出;在重大战略性领域布局较弱,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不强;行政化色彩浓厚,部分企业管理层与职工收入差别较大;国有企业的社会性作用发挥较少。
  四、我国国企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体制问题和国资监管问题
  在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通常由许多子企业、兄弟企业、控股公司等许多分支或者子公司构成,这些分支和子公司并非与总部在一个城市或者相邻城市,往往分散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中,联系就变得十分微弱,整个企业也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管理层之间分工重复,领导之间职务混淆,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债务关系混乱,子公司或者控股公司的债务也由总公司背负,最后?е鹿?有企业负债累累,最终破产,这使得国有企业不得不进行改革。此外,经营性国有资产尚没有实现集中统一监管,还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仍存在管得过多过细的问题,出资人监管定位不准、审批备案事项多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二)人事治理结构问题和激励机制问题
  从人事结构方面来说,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缺失是主要问题。法人治理结构由厂长经理负责制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应该有相应管理者的转变与之相配合。此外,实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必须要求管理者具有现代管理素质、管理理念,制度适应能力,分工合作能力,使管理者能真正代表广大股东的利益,听取广大股东的意见,而非一家独到。在激励机制方面,应该再次完善对企业人员的股权激励制度,使之与个人利益相关联,激发其积极性。
  (三)国有企业薪资问题
  国有企业中薪资不公,造成即使企业效益不好,员工开不出工资,领导照样过着滋润日子的局面。薪资差距过大,国有企业中工资水平与市场价位脱节,一般员工的工资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而起到关键作用、重要职位员工的工资却低于市场劳动力价格,这首先对于留住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其次对于提高人才工作积极性也是十分不利的。劳动力作为资本流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市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国有企业注重其他生产要素的投资,却不注重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投资,使得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处于劣势。
  五、我国国企改革的对策及路径选择
  (一)国企改革的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面对各种问题,应当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体制,明确分工与责任,将各个子公司、分支机构、控股公司等企业进行合理编排规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效率性、透明性;建立合理的监督监管机制,明确各个公司的地位与责任;建立民主的监督制度,员工监督企业发展,员工监督领导工作,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发展中不断提高自我。
  2.建立与国企发展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当前国企绩效考察机制不完善,即使有既定的制度,也不能很好地落实,在薪资待遇方面通常也是做好做坏一个样,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下一步要认真研究并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激励体制。
  3.完善分配制度。前面已经说到,国有企业薪资不均衡,一般劳动力的薪资高于市?隼投?力的水平,而那些高素质人才的薪资却往往低于市场水平,这是需要企业进行改变的。提高高素质人才的薪资,降低一般劳动力的薪资,使其薪资水平与市场相一致;完善考核制度,严格按照考核制度进行薪资分配。考核需要公平公正公开,让员工心服口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认真程度,也避免了许多消极怠工现象。薪资组成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多劳者多得,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同样也会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国企改革是一件长期、复杂的事情,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其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进行决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企改革要更加适应市场的发展,此外,国有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进一步增强。
  (二)国企改革的总体路径
  国企改革的发展历程是充满曲折的,国企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也充满了困难与挑战。在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应选择一条正确的国企改革道路,努力推动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1.充分利用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对外开放的有利契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本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为国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为国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中央积极推进全面对外开放,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推出“沪港通”和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等措施,积极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国企改革应充分利用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的能力。
  2.进行制度创新,用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实行国有股份制企业的股权激励制度,使管理者利益与广大股东利益、企业自身利益结合。但是必须注意薪酬分配,明确薪酬与贡献之间的关系。最近调查显示出,我国众多国有股份制企业出现“双高”增长,尤其是金融企业,最明显的要数在网络上被网友股民痛骂的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这件事情折射出,到底企业的利润增长与企业高层的关联性有多少;到底是国家政策基本面、经济基本面良好所致,还是企业管理者所致;到底企业高层与底层员工巨大的收入差有多少,这些都是值得思考以及在以后改革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3.做好国有资本管理工作。国资委过去习惯于管理资产,没有重视资本的管理,未来国资委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动态调整的资本管理之上,“按照自愿的市场配置原则,通过资本运作与资产置换盘活国有资产,增强国有资产的流动性和企业的现金流动量,把国有企业中固化了的、不能流动的资产变为可实现的现金流与资本流,促进国有资产从企业形态向资本形态的转化”。此外,混合所有制下,各种性质的资本会产生矛盾,国有资本管理部门应有效协调各方利益,既要通过股权置换、交叉持股等形式,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规范性,又要通过引入非公有制资本来增强企业活力。此外,还应完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严防国企中的腐败现象。
  4.处理好营利性与社会性的关系。过去的国企改革始终强调企业的营利性,忽视和弱化国企的社会责任。国企改革既要维护和进一步增强国有部门的竞争力和营利性,也要落实好公有制承诺给社会的劳动权利和消费权利,还要探索和克服掌握国家企业的人“任意支配”的弊病。一方面,要开发评估国有企业建立在营利性和社会性两方面基础之上的工具,改进国企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职工是公司的主要利害关系人,他们对公司有长期的人力投入,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作者单位为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张怡然(1992―),女,河南焦作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投资公司运作与资本运营管理。]

相关论文

国有企业路径国有改革我国问题
浅谈大数据时代房地产企业新型营销路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
浅谈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传媒产业价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