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法制教育文献综述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同的发源但因自然因素而形成的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稳定是保障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的基础。民族地区的法治教育是全国普法工作大政方针的重要组成。因为民族、地域、经济、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边疆民族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敌中国反分裂、反渗透的第一线。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加强民族地区法治教育工作重要性。在长时间的民族工作中,我们发现把握好以下两个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一是正确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稳定的关系,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没有??家的完整统一就没有民族的完成和传承。二是运用国家力量从政策、经济、文化上因地制宜的进行普法活动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相结合,要善于正确理解宗教的教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民族文化中相契合的部分,进而使得民族法治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一、民族地区法制教育在中国的重要研究专题
  (一)对法治教育基本问题的论述
  在树立现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前提下,确保民族地区的法治宣传教育做到实处。要党中央的领导中心、服务国家安定统一的大局,让全国普法教育充分融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去,是普法教育工作的关键。对全社会而言,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是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和全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保障。因此,我们要把维护国家完整而统一、反对抵制国内外反民族分裂势力和社会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作为民族法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主动出击,不能以逸待劳,《关于进一步彰显法治力量全力促进社会稳定的通知》《关于开展严打暴恐专项整治活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等6个文件,对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人人安居乐业来说是必要的。法治教育活动多种多样,宣传册的印发、律师大讲堂、宗教学者教义解读课堂、服刑悔悟人员宣讲活动等。这些积极有效的活动实践了法律问题咨询、正确宗教价值观、以及用情化人等多种宣讲形式,引导各族群众认清暴力恐怖犯罪的本质与危害,不断增强国家认同、自我公民意识以及法治意识。
  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法制教育和法治宣传的重要问题
  做好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十九大”精神传递扩大、把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的认知放到首位,成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才能让人民群众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湖进而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法治宣传教育不能以偏概全。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因民族分数习惯不同、语言交流困难,使得民族法治工作宣传相对缓慢。在普法过程中语言的交流、风俗习惯的相互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普法的对象除了把全体党政机关带头做用,广大青年群体更应作为重中之重。对宗教教职人员、信教群众、流动闲散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也需要一手抓。民族地区的法治宣传教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辩证的对待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将法治宣传进群众心中。不同地区不同处理方式方法,使用正确的宣传方法,从而实现增强民族地区团结安定。法治宣传教育除了运用正确的方法,更应注重运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群众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和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民族地区的普法宣传活动,民族成分众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聚居小杂居的形式,让多种民族语言、多元的文化生活交织在一起,除了各地方的党员、政府公职人员的法治宣传职能,还需要相对专业普法工作者,构建一支熟悉民俗民风、了解本地实际情况、热心于法治宣传、致力于回报社会的普法力量,从而确保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始终充满活力。
  民族地区的法治宣传教育既有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共性也具有其特性,这需要我们立足实际,从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的思想、政治、文化现状和实际需求出发,认清形势,进一步将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
  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法制教育的特点和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但所主要居住的土地却占全国总面积的60%左右,主要在我国西北、西南等省份。这些相对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却十分脆弱,人口承载能力较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如果不加以保护生态破坏加剧,根本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民族未来发展是致命的。
  (一)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基础教育
  1.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当地人口素质、以当地自然承载能力为核心,实现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既是劳动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增加必将增加环境压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广人稀,但由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口承载能力相当低,所以如果没有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也很难跳出“人口增长―环境破坏―经济贫穷”的恶性循环怪圈,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但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是弊端之一。必须与全国同步,注意降低人口增长率,制定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资源承载能力的人口调节政策。
  2.大力引进外地人才、培养人才
  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家政策的问题,同样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和由此带来的价值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主要因素。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开拓眼界重视科技、技术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来,所以建立一整套适于培养、引进、留住人才的机制变得十分必要,同时政府也需要在相应政策上加以扶持。坚持党的领导,安定、和谐的发展原则,善用人才,使他们能够完全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发光发热,实现人生理想。少数民族地区对有先进的技术人才和有能力的私营企业等也需要有扶持政策,才能引的进人才和留住企业。   3.环境知识普及和发展
  环境保护的根本在于当地群众,让脆弱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持优化下去,当地人民群众必须又有一定的环境知识。通过科技教育、开展文化,使更多的当地群众懂得保护环境资源。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应该从学生抓起。而课堂教学是老师向学生们传播环境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又能向家庭成员再次宣传,这样的循环往复对于环境知识的普及有极大的好处。
  (二)可持续发展观
  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暴力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发展;二是温和平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居住在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生态环境又相对脆弱的地区。这些地区自然资源多多少少都在遭受破坏,要想平稳发展让当地人民群众小康富足,选择温和平稳的可持续发展才是重中之重。
  (三)环境法制意识教育的加强
  当前环境遭到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环境法制意识的淡薄。标的物在一般情况下并非独属于某个特定的个体,这一点上环境与其他权利义务不尽相同。环境并不属于任何特定个体,即它无所有者,那么环境就可被理解为无主物,环境既是无主物,被损害就自然无人会主张权利, 为其的损害承担法律责任的事也就更无从谈起了。由于环境就是以这样极度淡薄的地位存在在人们的意识中,损害环境的事也就难免发生了。而环境法制意识淡薄在受害一方则表现为对自己环境权的漠视。
  (四)环境法制教育的宣传
  1. 发挥网络、新闻舆论的宣传作用
  民族地区应当充分利用电视、微信、广告、微博等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及时报道和鼓励环保工作中的先进事件与先进个人, 对污染、破坏环境等行为、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公开披露和批评。通过相关的本地案例, 使当地公民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守法自觉性得以加强,对危害环境者则起到监督和教育的作用。
  2.宣传和普及环境法律知识
  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广泛宣传和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以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观念的形成与转变是日益累积的漫长过程,生态保护意识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中长期缺乏,应当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使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关注到自身所处地区的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的境地, 树立起人们的生态危机感, 避免重走过去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粗犷的经济发展的老路。要想做好法治宣传工作,首当其冲的是应集中做好民族地区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保护教育, 提高领导干部环保意识,再由上自下进行环境法制教育的宣传工作。
  3.使宣传活动多样化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法治宣传和教育,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法律宣传纳入当地的普法宣传计划。微信、微博等在年轻人经常使用的多种方式、方法的宣传活动,如组织公益宣讲活动,宣传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法律知识等,由当地团委组织少先队、共青团筹备正规的环境保护团体开展植树造林、街边清扫、公益捐款等活动,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促进当地人民群众形成自觉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优良风尚。

相关论文

法制教育少数民族中国法制文献
浅谈中国加入RCEP对辽宁省对外贸易的
试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维护农民经济利益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新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浅谈铁路交通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