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浅析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无人机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应用,让新闻报道与之前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有学者预测,无人机可能是继互联网之后,新闻采集领域的最大技术进步。
  无人机是指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目前,常见的无人机分为三类,分别是固定翼无人机、直升机无人机和多旋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能够携带一系列的设备飞行,如红外线扫描仪、照相机、摄影仪等,由于操作灵活、结构简便、价格低廉,其成为新闻航拍等领域主要使用的机型,在新闻报道中广泛使用。近期,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配备无人机,成立机队,无人机已经成为新闻采访的基础装备。
  一、无人机的历史与发展
  要充分了解无人机的潜力,就需要知道它的过去。关于无人机的诞生时间,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是1917年。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英国皇家空军就利用无线电技术,将一架小型飞机装载炸药,引导至目标区,对德国空中及地面目标进行攻击,该产品被命名为A?T(空中靶标)。1917年11月,美国的第一架无人机在纽约长滩岛试飞场试飞成功,这是无人机程控飞行的首次成功实践。总的来说,无人机的诞生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当作靶机来使用,是自动飞行的炸弹。
  中国最早的无人机“长空一号”(CK-1)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于1966年12月首飞成功。
  受益于航空和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末无人机迎来三次大的发展,技术和性能有较大提升,主要是沿着技术进步和战争需求变化的两种路径进行的。有统计显示,目前至少有14个国家在军事上使用无人机,而美国主导着世界无人机市场。
  军用无人机在2002年就不断改良,开始步入民用市场,不过当时只有少数人在较小的领域使用。在2010年之前,军用占据了99%以上的无人机市场份额。然而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最大的市场增量来自于民用领域,其市场份额已经超过10%,增速远远快于军用领域。无人机在民用方面出现多个应用领域,记者、执法人员、救援队、农业专家和普通民众都能通过使用无人机来搜集信息,完成新闻报道、紧急任务、研究和娱乐活动等。根据美国学者统计,目前无人机的使用类别已达270种,主要涵盖航拍、?世帧⑴┝帧?安防及电力等领域。
  当前,民用无人机的竞争十分激烈,在过去5年内,全球有近3000家不同规模的科技企业涉及无人机相关领域。其中,中国和美国的企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中国的大疆无人机(DJI)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的70%以上,公司估值达100亿美元。而位于法国巴黎的Parrot,美国伯克利的3D Robotics,也都十分著名。
  近年来,随着在轻便、续航时间、控制范围等方面的持续优化,无人机产品朝着更智能、更轻便、更好用的方向发展。今年5月24日,大疆在美国纽约发布了其第一款掌上“晓”Spark无人机,只需挥挥手就能实现近距离控制飞行器、拍照、让飞行器回到身边并在掌上降落等一系列操作,让航拍变得像用手机拍照一样简单。
  二、无人机在新闻传媒领域的应用
  配备上云台相机之后,无人机便具有了巡航和记录两种功能,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的宠儿。作为在新闻现场空中的目击者,无人机成为新闻报道的一大利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展现出巨大的活力与潜力。
  2015年被认为是无人机新闻的元年,一方面互联网巨头谷歌、亚马逊、脸书等都宣布进入无人机研发领域,另一方面,美联社、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十余家新闻机构都表示将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采集图片等。在我国,同年6月,新华网组建无人机编队,成为国内第一个无人机新闻项目;同样在6月,搜狐新闻无人机频道在搜狐网和搜狐新闻APP同时上线,这标志着我国门户网站第一个无人机频道成立。
  当前,使用无人机航拍已经成为主流媒体采集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其具有视角独特、低成本、易携带、时效性强、保证记者安全、不受空间限制等特点,这些特有的优势为新闻生产带来巨大变革。
  (一)视角独特
  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会给人不同的视觉体验。与传统摄影相比,无人机能够在空中自由起降进行拍摄,具有更广阔的视角。而之前,记者的拍摄角度大多是水平拍摄或仰摄,这两种角度更容易操作并被大众熟悉。而俯拍需要找到较高的地点,操作起来难度增加很多,但是无人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
  无人机航拍从高处拍摄新闻,展示大场景,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所以,无人机适合展示全景场面,适合大事件报道。获得2016年第26届中国新闻奖摄影类三等奖的摄影作品《爆炸之后》,就是使用无人机对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后15天的现场进行航拍,画面中高空俯瞰爆炸现场的平静与“黑洞”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巨大的视觉信息量是难以用文字描述的。
  (二)低成本、易携带
  一架携带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的价格仅需几千元,这比使用直升机或者固定翼飞机费用低得多。即使媒体购买多架无人机,组建团队,其花费的资金也仅需数万元。而且无人机体积小,重量有时比一个笔记本电脑还轻,可以方便放入背包中。低廉的价格、便携的外型,让无人机成为航拍爱好者及新闻记者可随身携带的工具。
  无人机的拍摄与之前载人飞机航拍相比,门槛降低不少。通常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完成,其中飞手作为无人机驾驶员来控制飞行路线,云台手来控制机上的摄像机进行拍摄,有的甚至只需要一人就能完成从控制路线到拍摄的全部任务。
  (三)增强新闻时效性   传统的航拍使用直升机拍摄,不但需要复杂的审批流程,还需要很长的拍摄周期。无人机的使用改变了这一情况,记者可以操控无人机随时随地起降,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
  无人机不但能拍摄高分辨率的图片,高清晰度的视频,还能把这些信息经过信号实时传递到互联网上。结合目前流行的移动直播技术,手机可以很方便接收无人机拍摄的信号,利用航拍对新闻现场进行直播,成为极易操作的事情。2016年4月,在美??旧金山举行的社交网站脸书F8开发者大会上,一架无人机对脸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进行跟拍,直播画面通过脸书的直播页面和脸书APP实时传送给了数亿用户。
  (四)保证记者安全、不受空间限制
  新闻记者是高风险的职业,环境恶劣、危险的新闻现场,如火灾、爆炸、战争甚至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现场,都有可能让记者付出生命的代价。无人机可以远程操控,避免了记者深入到危险的现场,从而保证记者的人身安全。
  另外,灾难、冲突的现场往往受到封锁或管制,记者不能近距离拍摄,很难拿到一手资料。无人机高空飞行,无需记者深入现场,就能获得第一手数据。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事故发生后,湖北多家地方媒体派出记者去采访。但是客轮倾覆后,附近的长江江面被全部封锁,只有救援船只和中央媒体可以近距离接触和拍摄,其他媒体都无法进入封锁区域。而这时无人机就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但可以飞到长江中间,还能利用多种模式进行拍摄记录,成为此次报道的亮点。
  四、对无人机新闻的担忧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肯定了传播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无人机这种新技术就给新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但不可否认,任何新科技的推广使用,都可能伴随着争议与讨论,无人机技术在新闻领域的使用也是如此。众多学者对无人机的安全性、隐私性、政策风险、信息完整性等表现出担忧。
  (一)安全问题
  记者作为高危职业,无人机的远程操控让记者免于受到冲突、灾害的威胁,从而能有效降低记者拍摄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但是无人机在低空飞行,对其下方的人群等的安全却是一种威胁。这种威胁由两方面造成:一种是来源于操作者的非专业驾驶行为;另一种是无人机可能突然产生技术故障。
  有观点提出,当记者操纵无人机飞行时,公众的安全就受到了挑战。有人把操纵无人机比喻成把一个运转的割草机放在空中运行――重达数千克的无人机外加高速运转的引擎,如果操作不慎,对下方的人可能产生严重的伤害。这种担心不无道理,近期就有多起无人机螺旋桨划伤路人的事件见诸报端。截至2016年底,我国无人机保有量超过120万架,但我国官方目前只发放了1.2万个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合格证数量与无人机存量相比,仍是九牛一毛。几乎绝大多数无人机处于“黑飞”状态,这给无人机下的公众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发动机技术、飞行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是无人机系统的主要技术,目前虽然无人机技术发展十分迅猛,但是一些核心问题仍未解决,如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锂电池的蓄电能力等,技术故障导致的问题有时十分严重。因为技术问题在飞行中一旦发生摔机,不仅机器维修困难,采访也必然中断。
  (二)隐私问题
  隐私问题是无人机新闻最受担心的问题。公众利益和个人隐私,在新闻报道中是经常存在的一对矛盾。而随着无人机加入新闻报道,对隐私权的侵犯又有了新的表现,这是伴随着记者将无人机拍摄的内容传递给公众所导致的。
  无人机不受空间限制,可以轻易通过航拍,向公众展现名人隐私及商业机密或其他私密信息,也能不经意间将普通民众拍摄其中,可能涉及个体的个人信息包括物理位置、生物信息等,这些都可能大大增加暴露隐私的风险。
  无人机的应用明显降低了监视的门槛,滥用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无人机不但能捕捉拍摄高质量的图像和视频内容,还能把这些丰富的内容直接上传到互联网上。这种对隐私的侵犯有时不但是对私人空间的侵犯,对个人行为的隐私也是一种侵犯。隐私权作为一种人身的基本权利,在头上飞行的无人机,对这种基础权利会造成危害。
  (三)政策风险
  在民用航空领域,无人机作为一种较新的事物,目前在政策上还缺少对其的相关监管。目前国内与无人机管理有关的机构或组织有中国民用航空局、工信部和无人机行业协会等。虽然目前民航局对相关的领域已经出台规定,如实名制购买登记、划定禁飞区域、起飞前的申报等,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加上很多规则不是专门针对无人机制定的,还是很难对无人机形成有效监管。
  无人机使用无线频段通信,在机场等限飞区域违规飞行,不但可能会干扰飞机通信,还可能在飞行中发生撞机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国内就发生十余起机场禁飞区域无人机非法运行影响民航安全事件。其中,重庆江北机场在5月12日晚遭到无人机干扰持续时间长达近4个小时,造成140余个航班延误,上万旅客出行受到影响。
  (四)情境问题
  无人机的远程操控,让本该身临其境报道的记者可以脱离于现场。对于新闻报道,不但需要有形象、精确的图像内容,还需要有准确的物理场景描述。而脱离于现场的记者,能否准确、全面报道真实的情况,就要打个问号。
  新闻的视觉,不但需要有无人机拍摄的俯视视角的图片,还需要有平视的正常的细节图片。有美国学者指出,例如在一场示威游行中,虽然无人机能够展现示威人群的全景,但是不能反映哪些民众是支持者哪些是反对者。无人机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图像和高清晰度的视频,对于整个场景这是很有用的,但是无人机的拍摄不能独立地展现具体的新闻故事。记者需要提供其他照片、事实以及细节去建立一个读者可以精确理解的叙事框架。
  五、结语
  以上的道德担忧,并没有阻碍无人机在新闻采集中的应用,相反无人机可能成为未来新闻媒体的标配。   一方面,2016年,中国无人机市场继续增长,驾驶合格证的发放量出现了井喷。根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中国民航驾驶员发展年度报告(2016年)》,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国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总数为12397个。其中,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固定翼+多旋翼)总数为10238个。2016年?l出的无人机合格证达到了8113个,占总发放量的79.11%。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无人机不断被公众熟知,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的发放数量实现了巨大增长。
  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的无人机也引来了不少麻烦,如对机场的干扰、“黑飞”等,使相关部门加强了无人机的管控。中国民航局于5月16日下发《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要求自2017年6月1日起,购买250克以上的无人机必须进行实名登记,并将相关的标签贴在无人机上。
  无人机为新闻业带来了变革性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和伦理问题。
  针对安全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提高操作者的专业性,另一方面是提升无人机的稳定性。
  关于对隐私等其他伦理问题的处理,杰瑞米?边沁、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等的效益主义原则值得借鉴。效益主义旧译功利主义,效益主义原则提倡追求“最大幸福”,认为效益即至善的理论,相信决定行为适当与否的标准在于其结果的效益程度。效益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即“最大效益”)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据此将这些观点运用到无人机技术在新闻采集的使用中,可以衡量不同情况下无人机新闻的道德约束情况。例如,无人机航拍马拉松比赛时,肯定会记录部分参赛者的容貌、身材、衣着,这可能泄露了部分参赛者的隐私――但是报道马拉松比赛,展现赛场场景,满足了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后者侵犯了少数人的利益。决定是否利用无人机报道马拉松赛事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能否让公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效益最大化。
  艾瑞咨询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预计达750亿元,其中以航拍与娱乐应用为主,无人机航拍市场规模约为300亿元。作为空中的目击者,无人机在新闻采集中的使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其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与伦理担忧以及其他问题,也将随着其应用频率的提升和应用领域的扩大而不断增多。
  无人机正在悄悄改变媒体的格局,其在媒体竞争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油气泄漏、环境保护方面将大有作为。而采用无人机报道新闻,更成为当下新闻报道中突破现场困阻,增强视觉冲击力必不可少的有力手段。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闻业需要的并不是越来越多的无人机的专业操作者。在未来,新闻记者需要思考和学习的是如何拒绝同质化,用更新鲜和引人入胜的方式来消化和加工无人机收集来的影像和数据。

相关论文

无人机新闻报道无人应用新闻
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
浅谈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
浅谈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试论舞台美术设计中的LED屏幕应用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试论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