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美育,渗透心灵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5-0128-03
  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提升人的品格的重要手段。提倡美育教育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把它放在一个旨在提升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思想。美育是以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美育与人的素养的形成紧密相连,而美术教育就是推动美育的重要载体。
  美术鉴赏教学蕴含丰富的美育功能,教师可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挖掘以及渗透美育教育,以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同时,通过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完善人格。
  普通高校的美术鉴赏课程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蕴含丰富的美育功能。通过美术鉴赏,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吸收前人优秀技法,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往往是一次与古人进行时空对话的过程,这时人们的思想往往更加活跃,这既是一次观摩过程,又是一次艺术的再创造过程。人类追求真善美,“真”指的是真理,“善”指的是品德,而“美”指的就是艺术和自然美。在教学过程中解读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着力挖掘美育素材,辅以系统完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完善,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美术鉴赏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以比较研究的方式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流派、艺术特色、时代背景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通过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开展,?_到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的,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美育
  (一)创作背景的解读
  一幅经典的美术作品其背后往往蕴含深刻的人文精神,如果不了解画家在作品中针对的历史事件、神话、宗教等方面,我们就很难解读作品。因此,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以《雅典学院》为例,这件作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重要作品,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如果不了解这件作品的背景,一般人对这件作品的定位是表现非常完美、到位的群画,实际上它蕴含了画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件作品的核心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如此多的人汇集在一幅作品里就是画家企图回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他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对美术作品的背景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把授课内容和美术素养有机结合,潜移默化的融入教学内容中,提升学生审美素质。
  (二)艺术形式的解读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色彩、黑白、线条和构成等诸多要素。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会分析画面形式,获得审美体验,而从作品中折射出的艺术家对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之美的认识也必然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和提升。《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也是梵高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梵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在梵高看来,向日葵象征着一种激情,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永存。他每次在画面上描绘那充满阳光的鲜艳色彩,就是一次次地描绘他对生命的赞歌。抽象主义大师康定斯基的《即兴31号》,画中的色彩如音乐一样充斥着一种和谐的律动,红色、深红色、黄色、紫色等颜色交织在一起,仿佛都是跳动的音符。画家曾说过:“在音乐上淡蓝相当于长笛;深蓝相当于大提琴;如果更深的蓝色,则是低音提琴了”。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分析清楚作品中线条、色彩与音乐的关系,才能读懂康定斯基作品的内涵,感受画家深沉的精神世界。
  (三)主题思想的解读
  许多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往往与艺术家的精神追求紧密相连,当观者把自己置身在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时,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艺术作品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感受到画家的别样人生。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如此珍贵的人类遗产,也是一种美育教育。《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面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这次战争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毕加索义愤填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促使他用这件作品抗议战争的罪行和对这次事情中死去的人的哀悼。徐渭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画家,《墨葡萄图》是他的著名作品,在这件作品里就向世人诉说了他全部的情感。作品中葡萄似以倾倒的墨汁随意点染,正是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最高境界。画中自题:“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将水墨葡萄与自己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虽然饱经患难、抱负难酬,但是却将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的鼻祖级大师。
  艺术家们不同的人生追求,都在艺术作品里释放了全部。我们在欣赏经典美术作品的同时,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也在回应我们。这种感觉仿佛是一种与古人的对话,一旦有了默契和感应,这些艺术品会令我们难以忘怀,这大概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高峰体验”。有了这种体验,就预示着美育教学的成功。
  美术欣赏课始终是寓教于欣赏中的过程,创作背景、艺术形式和主题思想的解读只是分析作品的一个角度,以此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每件作品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能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分辨能力,良好的审美教育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促使美育教育的实现
  (一)讨论式教学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美术作品鉴赏多以讲述式的方式进行,教师以展示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这种教学方法有它自身的优点,但在授课过程中普遍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会严重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讨论法是课堂教学普遍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有效讨论,仅仅在核心问题上加以强调。只有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讨论的环节中,努力发掘艺术作品中的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著名作品,这件作品为世人所熟知,选择学生熟悉的作品更有利于讨论的展开。蒙娜丽莎最神秘的要数她迷人的微笑,有人认为她是富有贵族,所以会露出幸福的微笑;有人认为她在强颜欢笑,因为她刚刚失去了自己的儿子;还有认为她得了脑血栓,所以嘴角抽搐,被画家捕捉到了。学生的畅所欲言,可以激起其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善于总结,控制时间。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是很多因素促成蒙娜丽莎的美。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达芬奇为了让这位女士高兴起来,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达芬奇就是这个过程中捕捉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她那端庄的气质使得她脸上的微笑更让人为之倾倒。除此之外,还有作品的构图、背景、色彩以及透视手法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在让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关键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细节,探讨作品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审美活动当中,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比较教学法
  美术鉴赏课以介绍中西方艺术作品为主,知识量庞大。为巩固学生的认识,教师可采用横向、纵向交叉进行的方式传授知识。从横向上,同一时代、同一主题或同一风格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从纵向上,国内外艺术作品不同时期的比较或不同流派的比较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较系统的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与西方艺术有着怎样的不同。
  以印象派绘画为例,印象派分为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教师要先帮学生明确印象派绘画的时间、定义、画家以及风格的区别,然后分类举例。从纵向上来说,印象派绘画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捕捉光与色瞬间的变化;新印象派用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后印象派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从横向上来说,以后印象派为例,该画派有塞尚、梵高、高更三位代表性画家,教师在分析他们艺术风格的时候可以从风格、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着手。例如,塞尚强调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再现自然的方式大大区别于以往的画家。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作品色调经历了从灰暗色系到明亮色系的变化。他作品中鲜艳色彩和独特的表现语言,都能体现出梵高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更高更大程度上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痴迷塔希提的风土人情。总之,虽然处于同一时代,但是这三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各异,在给学生讲授的过程中,可以把他们的传奇人生简要加入授课内容中,加强学生对着三位艺术家的识别度。
  (三)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可以把图片、文字、音频结合在一起,是美术鉴赏课重要的辅助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例如《国宝档案》《我在故宫修文物》《BBC现代大师系列》等等,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丰富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在美术鉴赏课中,恰当地运用相关视频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说服力,对改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运用不好反而适得其反。实践证明,该课程知识容量大,多媒体仅仅是补充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全部。如果在上课过程中全部播放视频,教师未有效引导,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状态松散,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意义。实际上,把制作精良的多媒体影像资料应用于教学,也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应综合把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美育的深入人心的目的。
  (四)实地教学法
  美术馆、展览馆和博物馆等场所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可以丰满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狄德罗说:“艺术鉴赏力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通过掌握真或善的反复实践而取得的,能立即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动的那种气质”。只有站在梵高的作品前,才能真切感受那充满生命力的颜色;只有站在徐渭的作品前,才能感受那无人识的愤懑。面对面欣赏原作可以深深撼动学生的内心,完美地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观的过程中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展开,只有当学生站在古典主义、立体主义或表现主义等不同艺术风格的代表性画家的面前,才能深刻地体验到艺术作品那种独有的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力量是课堂教学所无法与之抗衡的。艺术家作品中形式语言的表现、情感的表达以及材料技法的运用等方面,不是面对图片、影像资料可以比拟的。引导学生深入美术馆等地也是帮助教师与时俱进,运用美术史新的科研成果,借此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中国审美精神”等理念,强调将文化自信落实到高校的教学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强调“文明互鉴”。美术鉴赏课程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达到实施审美教育功能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抓住内涵顺意渗透,同时要注意把握好“度”,让美术鉴赏课程内容和审美教育恰到好处的结合,做到“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教师有意识的、多维度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表?_美,接受思想的启迪,体会艺术的力量,提高美术鉴赏的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美育的层次,深化高校教育的内涵。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美育的渗透,为推动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相关论文

美育心灵教育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