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浅识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在欧洲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相对稳定,欧洲革命转入低潮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开始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东方社会,探索东方国家的发展道路。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反映了马克思逐渐摆脱“世界历史”思想的影响,用多样化的历史尺度来研究东方国家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反映了马克思从不把自己的学说僵固起来的可贵的创新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生机与活力。研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学说的真实全貌,而且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一个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19 世纪40 年代为早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马克思虽然已经注意到了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问题,但是由于深受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影响,认为东方社会的发展只是历史发展的特殊阶段,最终会回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道路上来。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有生动的描述:“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它们的现实状况如何,都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而过渡到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开始深入研究东方社会及东方社会理论的初步形成是在19 世纪50 年代
  这时期东方亚洲社会爆发革命,马克思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东方社会,希望通过对东方社会特殊性质、结构和发展道路的深入研究为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寻找出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赞扬了东方社会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斥责了英国殖民主义侵略者的残暴行为,但他们对英国入侵给东方封建社会制度带来的冲击作用还是给予了肯定。因为,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打破了东方落后民族的闭关自守和与世隔绝的状态,在客观上促进东方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三)马克思的关于东方社会理论的真正创立是在19 世纪70年代末到80 年代初
  一方面,巴黎公社的失败,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经济、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欧洲革命转入低潮;另一方面,欧美学术界对人类史前社会和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出版了一些有价值的著作,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地分析了这些成果,深化了他对东方社会的认识,认识到东方社会可以走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曾有这样一段论述:“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这段话反映出马克思已经认识到按照“一般历史哲学理论”不仅不能把握在不同历史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社会现象,也不能预测东方社会形态演进的不同结果。
  二、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于西方社会理论而言的。西方社会理论是以英、法、德三国为基础背景,是马克思通过对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后得出的,其主要代表作有:《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西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后作出的系统、全面的理论阐述。东方社会理论则与此不同,它主要以占全世界人口绝大多数和广大地区的东方世界为背景,特别是以印度、俄国和中国为典型,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现实社会状况及未来走向共产主义的理论。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理论虽然没有关于西方社会理论那么多理论著作,仅出现在对印度、俄国、中国三个东方国家的文章、通信以及《人类学笔记》中,但马克思对于东方社会的研究最终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社会主义社会合理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渊源。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构成了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
  关于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西方许多学者认为是私有制。所以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类社会的复归。马克思则认为,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是公有制。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认为人类社会的“第一种所有制是部落所有制”。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结成部落,共同狩猎,平均分配产品,没有私有制的概念。随着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也就产生了。但是由于没有充足的材料做根据,马克思只有借助研究前资本主义各经济形态,特别是从东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得到启发,即从东方社会的土地公有制中找到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基本特点。由于受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早期马克思错误地把亚细亚生产方式当作是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当作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起点。这是马克思基于当时的理论成果所做出的推理论证。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发现亚细亚生产方式根本无法揭示出人类社会原生形态各个方面的特点。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土地公有制与农村公社和专制国家三位一体,而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却是无阶级、无国家、无私有制的。所以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种形成于较古的原始公社和现存的农村公社之间的过渡形式,并非史前社会的典型形式。关于东方社会国家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公有制,恩格斯曾指出这与东方国家的气候和土壤有关。由于幅员辽阔,灌溉等大型农业活动只能靠政府来完成,所以东方国家排除了土地私有制的可能。这样,专制国家也就形成了。在印度存在村社制度,在俄国有农村公社。这样东方社会就具有土地公有、农村公社和专制国家三位一体的特点。   东方社会的特点说明它在历史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但是按照马克思早期“世界历史”思想,东方社会虽然存在特殊性,但是也必须向西方国家那样必须经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才能过渡到共产主义。因此马克思要构建关于东方社会的正确见解,必须走出“欧洲中心论”和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思想的桎梏。
  (二)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
  马克思在1877 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社编辑部的信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俄国社会发展的问题。他在澄清一些问题时谈到:“这个人(指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几篇出色的文章中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俄国是应当像自由派经济学家们所希望的那样,首先摧毁农村公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呢,还是与此相反,俄国可以在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的同时取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成果,而又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他(指米海洛夫斯基)表示赞成后一种解决办法”,“我(指马克思)同意他(指米海洛夫斯基)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我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 年(农奴制改革)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言外之意,俄国人民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所赋予他们的条件,避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所带来的灾难。这些论述既表明了马克思认为俄国具备不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因素,也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不同的发展阶段。
  1881年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第一段就写到“全部过程的基础是对农民的剥夺。这种剥夺只在英国才彻底完成了……但是,西欧的其他一切国家都正在经历着同样的运动”“我明确地把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马克思已经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只是在欧洲完成了,东方国家并不是一定要走资本主义道路。
  马克思在论述俄国能够跨越“卡夫丁峡谷”时,做了以下具体阐述:
  第一,“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独特结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从历史观点看,一个十分有利于通过‘农村公社’的进一步发展来保存这种公社的原因是:而且,它经历了资本主义制度尚未受触动的时期而幸存下来;现在却相反,不论是在西欧,还是在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都处于同劳动群众、同科学以至同它自己所产生的生产力本身相抗争的境地。总之,在俄国公社面前,资本主义制度正经历着危机,这种危机只能随着资本主义的消灭,随着现代社会回复到‘古代’类型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生产的高级形式而告终”。马克思在反驳俄国资本主义制度崇拜者时说到“那我要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俄国为了采用机器、轮船、铁路等等,难道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工业的孕育期吗?同时也请他们给我说明:他们怎么能够把西方需要几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交换机构(银行、信用公司等等)一下子就引进到自己这里来呢”?也就是说,农村公社的存在,使俄国具备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可能性;农村公社和资本主义生产并存,所以能够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而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私有制最终会走向灭亡,俄国公社的正确发展可以使俄国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第二,农村公社具有二重性,能够赋予它强大的生命力,也可能逐渐成为公社解体的根源。“或者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先验的说,两种结局都是可能的,但是,对于其中任何一种,显然都必须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历史环境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俄国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的促进农村公社向有利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
  第三,“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它不像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同时,它也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劳动过渡;最后,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这样,马克思就通过对俄国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及其所处的时代条件和特点的分析,得出了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第四,“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而且,政府和‘社会新栋梁’正在尽一切可能准备把群众推入这一灾祸之中。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新生的因素,变为优于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的因素”。不一定要使各种因素发展到极端,俄国革命只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社会主义就会取得胜利。

相关论文

马克思马克理论东方社会
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基于协同理论的项目财务管理系统建设
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