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公共服务范围理论与政府层级间关系

内容提要:公共服务存在一定的范围。要有效提供公共服务,要使得政府层级之间的关系适应公共服务的范围。政府一般不是因为要提供公共服务而建立起来的,往往是为了统治和管理的需要才建立起来的,所以其往往具有等级和集权的性质。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对适合于统治和管理的政府层级体制进行改革。本文探讨了公共服务的基本理论,探索了理想的政府层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政府层级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公共服务的范围,政府层级,条块关系,实体性政府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水平也随之提高,目前中国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公共服务高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进程中,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目前公共服务的标准往往是国际化的,高水平的,根据国际标准来评价,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严重的,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经济力量、社会力量依然是弱的,与发达国家相比资源依然不足。与世界各国的政府相比,中国政府行政组织力量很强,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条块关系,带有很强的集权色彩。这一体制是为完成革命任务而建立的,往往适合于集中力量做大事,适合于不同渠道筹措资源,适合于做过去习惯作的事情,还不习惯从财政支出筹集资源,然后去提供普遍性的基本水平的公共服务。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中国的公共服务供给,往往具有很强的行政性配置的色彩,消费也具有行政性分割的特点,往往是行政权力中心点拥有较好较多的公共服务,往往具有行政特权的色彩。而普遍的公共服务,即使是基本的公共服务,供给往往是不足的,存在着区域化,单位化的特色。不同区域,不同单位的供给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有些地方供给过度,有些地方供给不足。     在这种格局下,我们的公共服务,是私人服务,还是公共服务,即使在概念上也存在相当的模糊性。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和单位大包大揽,所有的服务,即使性质上是私人服务,都是公共服务。而即使是公共服务,由于单位往往是福利化的,有单位,政府就不管,而政府机关也往往自己管自己,所以公共服务是准公共的,即使性质上是公共服务,也具有很强的私人性质。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现在很多服务是私人的,是市场的,政府开始提供一些公共服务,但现在很多服务的准公共服务色彩依然很浓。     要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优化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需要让公共服务回归公共服务的位置。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国政府各层级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公共服务和组织管理的角度,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问题。本文首先将从公共服务的范围理论出发,透视我国政府层级关系存在的问题,然后在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提出政府间层级关系的理想模式。然后再分析我国目前政府层级间关系的现状,以及改革的空间。     一、公共服务的范围理论与政府层级关系:服务的角度     公共服务有其范围,但其范围到底如何界定,却还没有人对此有何论述。本文将从理论上具体说明公共服务的不同范围,不同范围之间的理论关系,以及对理解政府层级间关系的意义,并以此来分析我们公共服务政府间层级关系存在的问题。     1.基本理论逻辑     从实际情况来看,公共服务是有范围的,有地理范围,受益范围和成本范围,也有管理范围。从理论上来说,公共服务的不同范围如果相互匹配,其服务配置将是优化的,政府层级间公共服务的职能关系容易理顺,也将是有利于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     如果管理的范围超出特定的地理范围,就会导致管理范围过大的问题。如一个省去管一个村范围的事务,一个省去管一个县范围的事务,就会导致省级管理负担过重、而村和县管理负担过轻,管理能力无法从管理实践中积累的问题。如果范围过小,则会导致行政性人为分割的问题。如黄河流域的事务往往超出省级管理规范,如果让省来管理,往往缺乏区域协调,上游、中、下游相互之间就会存在管理的外部性问题。     如果管理的范围超出特定的受益范围,就会导致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对称的问题。需求是局部的,但供给往往可能是大范围的。结果,需求的地方供给不足,而不需求的地方则产生了供给。如受灾范围是局部的,但救灾政策的受益是全部的,那么真正需要救灾的人可能得不到足够的救济,而不需要救灾的人则得到了救灾。如果受益的范围较小,远远小于管理范围,则其公共服务的需求的呼声往往会不被管理者听到,其公共服务很容易被忽略。如果管理范围小于受益范围,管理上就会产生受益区域过小的问题,或者不同区域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如义务教育是国家范围的,但具体的管理是地方的,那么不同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往往会因各地的努力不同而不同。     如果管理的范围超出特定的成本范围,就会导致供给上的过度。如省政府开支,村受益,往往会出现需求过旺。国家开支,某个区域受益,也会导致“跑部钱进”的问题。环境污染是公共资源的消费,治理环境污染是公共资源的投入。环境污染是流域性的,成本是整个流域支付的,管理机构不覆盖整个流域,就会出现管理范围过小的问题。结果是很多大江大河因为缺乏大范围的管理而受到严重的污染,而一旦污染形成,又很难得到治理。     成本受益的范围,也最好是对称的。如果成本超过受益范围,也就是说受益者范围小于成本范围,则会出现别人付费,自己消费的问题。这时候消费就会缺乏足够的财务约束。在有些情况下,还可能成为夸大问题,以获得更多的资源的问题。比如污染治理的费用,如果来自非受益范围,很可能的情况下,污染越严重,获得的外来资源越多,其结果是本地治理污染的努力不足。如果受益范围大于成本范围,也会出现一部分人付费,另外一些人的问题。     成本受益对称的单位,最好使其有最终的管理权。否则,付费支付者和受益者不作决策和管理,而不受益和不付费的人来作决策和管理,其决策和管理往往会不受成本受益的制约。导致公共服务资源的过渡消费和供给的浪费,或者不足。     2.公共服务的地理范围与政府层级间关系     从地理覆盖来说,公共服务的范围是有差别的,有些是小范围的,有些是大范围的,有些则是全球性的。村和城市小区是小范围的。这个区域的公共服务,在地理范围、成本和受益范围方面,都可以是对称的,一般来说可以让村和小区自主治理。     全球性的公共服务,往往是全球性的组织来管理。目前没有全球性的国家,但有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来协调。也往往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来完成。     国家有国家范围内的公共服务。如全国性的治安,全国性的交通,全国性的气象服务等。由国家来进行管理,并且由国家来融资,其受益范围也是全国的。     依此类推,每一级政府,都有其自己范围内的公共服务,都可以通过自己来融资,其消费范围也是覆盖整个区域的。     根据管理范围与地理范围一致的原理,管理单位的设置应该是根据公共服务的地理范围来设置。公共服务的管理单位应该是多范围的,而且是相互嵌套的。与公共服务的地理范围一致的政府层级间关系是这样的:每一级政府都负责地理范围内的事情,而且有最终的决策权。如果有上级政府的干预,就意味着超范围管理;如果本地理范围内的政府不管理,则可能是下级政府来管理,就意味着存在该级政府管理不足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现状是公共服务的管理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划为范围,而不是以公共服务的地理范围为管理范围的。机关事业单位,包括一些人性化管理的企业,也在提供单位性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管理范围,有一些是地理性的,但更多的是行政性的,具有很强的单位性色彩。管理单位与公共服务地理范围错位现象很严重。     不过,各级政府是具有公共性的组织,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改革,通过理顺其层级关系,通过理顺其与公共服务各个范围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公共服务具有区域性的地理意义,而少具有单位管理性意义。     3.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与政府层级间关系     不同的公共服务受益范围是不一样的。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公共服务都是开放性的,向所有的公民,乃至国外的人开放。如公园,往往是任何人都可以去的。大学,也往往谁都可以申请。美国的大学,中国人可以去上学,香港的大学大陆的人也可以去上。中国的大学,外国留学生也可以申请。而且也可以享受当地政府的补助。但受益范围在一定意义上还是当地的,或者说主要是当地的:小学,基本上是局限于较小的地理范围的,一部分流动人口只是边际意义上的;大学,往往对本地学生有更多的好处,北大清华,收所在地的学生也多于外地学生。医院,也往往局限于本地公民。交通也是如此,一个地方自行车道基本上是本地人用的,汽车道路上行驶的车基本上也是本地牌照的。     公共服务的管理最好与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相一致。根据这一原理,由于公共服务是多种多样的,其受益范围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公共服务的管理单位要与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相一致,其特点也是多管理单位的,而且相互之间是嵌套的,没有相互隶属关系。从政府层级管理关系来看,每一级政府都有自己受益范围的公共服务,对于这类公共服务,每一级政府都可以自己处理。如果是由上级政府来处理,就会出现管理范围过大的问题;如果本级政府不处理,而由下级政府来处理,就会出现管理范围过小的问题。     从公共性角度来说,我们很多公共服务具有封闭性,主要是户籍性封闭,和单位性封闭。户籍封闭,往往使得很多非本地户籍的外地人不能享受本地的公共服务。因为户籍封闭性,为了追求更好的公共服务,就出现了很多移民,包括出国移民。因为单位封闭性,而使得人力资源的配置,也往往有公共服务的刚性。很多人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留在北京上海等,或者留在某个工作单位,即使在这些地方实际上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或者不适合自己。     公共服务的受益封闭性,使得公共服务的消费存在行政性的约束。公共服务受益的开放性,可能导致公共服务消费缺乏约束。就义务教育来说,我国公共服务消费的行政性封闭是很严重的,农村的不能享受城市的服务,而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小城市不能享受大城市的服务,而大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高于小城市。高考的录取指标是分到省一级的,省一级高考录取分数存在明显的差别。结果出现了很多因为教育服务不同地区存在的行政性分割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移民。户籍制度是行政性分割的手段。其结果是,人力资源和相关的资本,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合理的配置,户籍制度改革也进展缓慢。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根据公共服务的范围来重新确定不同政府的管理职能。让具有全国性效应的公共服务让国家来管理,而让地域性的公共服务让地方来管理。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国性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减少因公共服务行政性分割导致的非正常的人口流动。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和相关资本的流动,应该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尽其才的方向来流动的。而公共服务不同地方可以进行竞争,那应该是地方性公共服务的竞争。而全国性的公共服务,各地应该是均等化的,而这应该是国家的事情。如果国家真正负责全国性的公共服务,而地方负责地方性的事务,就可以在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         4.公共服务的成本范围与政府层级间关系     公共服务的成本,也有一定的范围。公共服务的融资范围如何,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是否适当。当然,可能存在转移支付,或者捐助性的融资,但是辅助性的,基础性的融资范围是一定的。全国性的服务,往往是全国性的融资范围比较合适。地方性的服务,地方性的融资范围比较合适。一般来说,城市的融资范围,非常确定。覆盖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尤其是辖区内的不动产的范围。     公共服务管理单位最好与公共服务的成本范围相一致。如果管理范围大于成本范围,则出现局部融资大范围受益的问题,如果管理范围小于成本范围,则出现局部受益大范围融资的问题。这都不利于长期融资激励。就转移性支付来说,中央给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最好直接转移到受益单位,让受益单位直接接受中央的转移支付资金,而不要通过中间环节,否则容易出现管理范围和受益范围不一致的问题。比如县受益,但中央政府把转移支付交给省,就多了管理层级,增加了管理费用,而且省很可能考虑当地的情况,把资金挪作他用。有些转移支付是农户受益,但政府却把转移支付交给村。有些村转交给直接受益的农户,而有些村则平均发给所有村民。这不仅增加管理成本,而且还出现了转移支付配置资源的扭曲。     从政府层级间关系来看,每一级政府都应该负责本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融资,而且其覆盖范围是本级政府的管辖范围。每一级政府都不能让一部分人融资,而其他部分不融资,要有融资的效率。而且融资途径,最好是与公共服务的受益是相关的。所以,每一级政府都是一级财政,如果上级政府来管下级政府的财政,村财乡管,县财省管,都不是合理的政府层级间管理。这样做,有利于集中管理,却不利于办事,不利于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公共服务的融资范围很不明确,很不适当。全国性的服务,很多是依靠地方性融资来实现的。全国有政策,地方有融资,有些依靠单位自筹经费解决。如义务教育,就是依靠区域性融资来解决的。这必然导致全国性的服务不均等化。而很多地方性服务,则是由上级政府来融资的,这出现了“跑部钱进”的问题。     在城市,由于没有征收不动产税或者说物业税,城市公共服务的融资往往与当地公共服务的受益没有关系。一条轻轨修将过去,沿线的交通服务大大改善,房地产增值,房地产主受益,但没有为此付出成本。当前城市建设很大一块资金来源是政府征用市民和郊区农民的土地。通过卖地来制成城市发展。实际上是新购房者付费,城内人受益。尤其是城里的公共服务水平高于郊区,内城的房价就猛涨,受益者就是拥有老房子的人。这是成本范围与管理不一致的表现。     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很多办法。这里讨论的,让不同政府层级间成本关系与公共服务成本范围相一致,有助于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5.公共服务的管理范围与政府层级间关系     公共服务往往是通过组织来进行管理的。根据前文的一般理论,公共服务的管理范围、成本收益范围以及地理范围,比较匹配的时候,比较能够量入为出,根据本地的社会需求,本地的经济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来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而且有节约的动力。如果不匹配,公共服务的需求就会扭曲,公共服务的支出需求就会过旺,公共服务的融资存在困难,公共服务的配置效率差,经济效率也差。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政府层级间关系也应该是符合公共服务的管理范围、成本受益范围和地理范围相匹配的原则。     目前的情况是,我们的公共服务,政府的层级关系往往与公共服务的管理范围是不一致的,不是过大,就是过小,受益者往往不是付费者,付费者往往不是受益者,往往带有很强的行政性组织的色彩,以及单位性组织的色彩。这都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公共服务融资不足,公共服务需求难以控制,有些地方公共服务供给过度,出现很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些地方公共服务严重匮乏,质量低劣,不能满足当地需要等等。     目前,比较一致的是城市中新兴商业小区的公共服务,其成本受益范围、地理范围和管理范围都比较匹配。不过,由于小区内缺乏良好管理的制度性关系,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小区自治机构,业主关系混乱,而且有很多具体的利益冲突。而政府的相关管理又没有到位,民政系统不管,建设系统没有管理好,存在管理失败的问题。这是管理范围不一致导致的。因为小区业委会成立很难,运作也很难,成立的动机往往是维权,与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冲突;而物业管理公司虽然是商业性的机构,却承担小区物业公共服务的融资,组织,生产,和提供;政府部门属于自己管理的职责往往不到位,或者是干预过分。如果能够理顺政府层级关系,让城市政府而不是条条来实体性地承担起管理物业小区相关事务的工作,小区管理就不会是目前这个格局。     二、公共服务范围与理想的政府层级关系:管理的角度     上节从公共服务范围的角度来思考政府间层级关系。本节将在公共服务范围理论的基础上,从管理的角度来思考理想的政府层级间关系。

    现实中的公共服务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服务,具有不同的范围。其管理意义是,管理单位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是多中心的,在地理上覆盖范围上往往是交叠的。比如,学校最佳覆盖区,往往与行政管理区域是不一致的,所以可以形成比较适当的学校管理区。美国的学区就是例子。水的公共服务区往往与行政管理区域不一致,所以为了有效管理特定的水区域的公共服务,就成立了水域管理。长江水利管理委员会,黄河水利管理委员会,就是例子。不过,这两个机构是事业单位,缺乏公共管理权力,不算是一个正式的管理机构。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公共服务的不同范围相匹配的理论,实际上是要求公共服务管理单位向辖区内的居民直接提供公共服务。也就是说,全国有全国性的管理,区域有自己的管理,地方有地方性的管理,城市有城市的管理。每一个管理机构,直接向自己范围内的公民提供公共服务。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公共服务的公共性理论,要求不同管理范围的机构,在提供相同的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开放性,如教育,如外地人管理,公民可以进行选择。公民可以通过以脚投票来鼓励不同的管理机构来提升服务质量。管理机构可以相互竞争。这是不同政府单位之间的竞争。公共服务的开放性管理,可以通过不同管理单位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竞争来确定其适当的管理范围。公共性水平越高的,往往需要较大范围的管理。而公共性水平越低的,往往需要较小的管理范围。义务教育公共性水平高,需要全国性政府来管理。如果全国管理不到位,往往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问题。而高等教育公共性水平低,直接让学校自己来管理最好。如果由政府来管,往往会导致招生名额行政性配置等不公平的问题。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公共服务由不同的管理单位来管理,并不意味着行政性分割,而是要求不同管理范围的机构,在确保范围一致的情况下相互合作,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合作机制。如气象服务,可以分为公益性和市场性,前者由公共管理机构融资,组织和提供,后者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益性气象服务,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基础性的服务也共享,由中央融资,部分数据取得可以不同政府单位融资并建立数据交换协议。中央做中央和全国范围需要的地方气象服务。地方做本地的,和本地范围需要的局部地方气象服务。中央由中央融资,地方由地方融资。中央对地方构成支持。各地相互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层级之间的关系就实现了理想。理想的层级关系,不是一个上下级等级关系的公共服务体系,而是相互平等的公共服务管理单位。这一组织系统有些像市场中的企业,管辖范围很多样化,组织也多样化。但公共服务管理组织与市场的企业组织不一样,它往往有一定的刚性,有一定的地理性,还有公共性,也就是开放性。这样的政府是多中心的政府组织,而且是相互交叠的,相互嵌套的。看起来很乱,但很适合提供多样化的,不同范围,不同成本和收益范围的公共服务。 这一理想模式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公共服务管理系统是这样的。但作为一个理想的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公共服务管理组织之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并以此来判断当前公共服务可能存在的职责配置不顺存在的问题。     其最不现实的一点是,政府单位的初次确立,往往与公共服务关系不大。也就是说如果政府是起源于公共服务,政府就会是多中心的。但是国家往往起源于暴力,往往起源于政治统治和全国性行政管理的需要。所以,现代国家往往具有一统天下的特征,行政管理也往往具有上下级等级关系的特征。政府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并不是一个多层次嵌套的、多中心治理的关系。     不过,即使是现代化的国家,公共服务的国家,其公共服务融资、生产和提供以及管理的范围,都与现有的行政管理联系在一起的。政府层级间关系的一体化和公共服务需要的管理单位的多中心,是一个很现实的矛盾。     面对这一矛盾,比较现实的理想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是,在现有的行政管理层级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公共管理的多样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需要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思考政府层级间关系,而且需要在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其思考的目标是,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增加公共服务的需求变量,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改善政府管理体制,调整政府之间的关系。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发新的分析框架。在笔者看来,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来调整政府层级间公共服务的职能关系,应该在管理上做好两种区分:     一是区分两种政府职能:实体性的政府职能和区域协调性的政府职能。     实体性的政府职能,是该级政府直接向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适合于直接融资、生产或组织生产,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每一级政府,都有其实体性的政府职能。如中央政府直接提供的国防,治安。国家征收国税。国家直接提供的普遍的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医疗服务。中央的事情,凡是中央自己直接做的,不委托地方政府的,不要求地方政府做的,就是中央政府实体性的政府职能。但中央政府也有需要地方做的事情,或者说在地方基础上做的,如统一市场管理,公民权利保障。但主要以中央为主来做。     区域性协调的政府职能,是该级协调下级政府向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每一级政府,只要不是基层政府,都有协调性的职能。如下级政府相互关系的协调,不同辖区利益矛盾的处理等等。     实体性的政府职能往往需要本级政府为主来处理。而需要协调的事务则由适合协调的级别的政府为主来处理。     二是区分两种政府:实体性政府和区域性政府。     基层政府往往是实体性的政府,一般以实体性的职能为主。中央政府,省政府,地区政府,往往以区域协调和管理为主。实体性的政府,其职能最好直接面向老百姓,不要通过下级政府,否则容易造成中梗阻等问题,下级政府也容易处于本位的考虑,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宏观调控职能,是中央政府的实体性职能,如果通过下级政府来执行,往往会导致执行不力的问题,也容易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中央需要的统计数据,最好不要通过地方来收集,最好通过中央自己来收集。因为地方的数据往往是根据地方的需要收集的,而中央的数据则需要根据中央的需求来收集。这样做,还可以避免因地方的策略行为而导致的数据失真的问题。     一般来说,城市政府,包括镇政府,其实体性水平最高,其公共服务的地理范围也很明显,受益范围和成本范围也明确,并且大致相等。其公共服务水平也容易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其区政府,其实体性比较弱,以服从城市政府的领导为好。所以,城市政府在其自身的公共服务方面自主权可以实体化,上级政府可以少为其承担职责。     区域性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往往是辅助性的,协调性的。辅助性,意味着去帮助公共服务融资、供给和提供能力不足的下级政府,具有区域协调和转移支付的功能。     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再结合组织管理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政府层级的问题。     一般来说,一个组织,往往有一个政治决策层(董事会),业务决策层(CEO),管理层以及一线公共服务直接提供层。这样的四个层次的效率是比较合适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家层次,省层次,县层次,乡层次,四个层次是比较合适的。多了,层次太多,成本太高,尤其是协调成本很高,也不利于更好地配置公共服务资源。     目前中国政府的管理层次太多,正式的层次是五个层次,多了一层。现在能够去掉的是地区一层。过去的经验是,地级设了就感觉多了,去掉了,就感觉省管不过来。但是,如果我们根据实体性政府理论,把地级市做实了,根据协调辅助性政府职能理论,把省政府承担的城市实体性职能做虚了,把县政府的实体性职能做虚了,而且中央也把自己的实体性职能做实了,那么就省政府的负担就轻了,就可以多管一些区域性协调性和辅助性的职能,省直接关县,是可以实现的。     目前地级市管县,地级市是典型的实体性政府和区域性政府机械混合的政府。两者职能联系在一起,前者往往直接面向市民,而后者往往间接通过县和乡这样的区域性协调政府去提供公共服务。其结果很容易导致城市政府剥削区域政府的公共服务资源。如果让省直接管地级市政府,而让其充分发挥实体性公共服务职能,省政府就可以省去很多负担。并把有限的协调资源用来协调县。这样就等于去掉了地区这一协调层次,从而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四个层次的目标。     三、目前的格局以及进一步可能改善的方向     上文从范围理论和管理理论两个角度透视了理想的政府层级关系,以及我国政府层级关系改革的基本方向。本节将从我国政府层级关系实践的角度,来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与理想的政府层级关系相比较,我国的政府体制是比较复杂的。从公共服务角度来看,有中央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有省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每一级政府都有自己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中央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一般都比较虚,其实体性的公共服务除了国防外交比较实外,其他都是务虚为主。当然,也有一些复杂性。如有些政府部门做了很多本应虚化的事务,如教育部组织全国性的考试,目前甚至已经要组织全国性的研究生考试。这些事务是学校的事务,应该让学校做实,而不是让教育部做实。而中央应该务实的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却没有做实,往往是基层政府来做的。省级政府也有类似的特点。与中央和省政府相比,基层政府比较实,城市政府最实。但很多基层政府的实体性的职能往往也有虚化的倾向,其重要的决策权和管理权,都在本应比较虚化的上级政府乃至中央政府部门那里。城市政府,尤其是管了很多县的地级市政府,承担了很多区域性政府适合管理的区域性协调职能。造成这个格局的原因是,我国政府层级上下级等级关系比较强,上级主要是通过人事控制来实现上下等级关系。而公共服务的职能配置在各级政府的配置有很大的随意性。行政运作上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从法律上来看,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全国各级政府,省领导本省范围内的各级政府,上级统一领导,下级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其对公共服务的政策效应是,上级政府往往是领导,下级政府和单位才是公共服务机构。上级政府如果是限于协调性的,辅助性的,则会使得实体性的公共服务层级的政府其地理范围,成本和受益范围等与管理范围比较一致。如果上级政府本应虚化的职能转变为是实体性的,如地级市,把对郊区县的管理做成是实体性的,则很容易出现实体性的市政府的职能挤占区域性的县的公共服务资源。目前很多城市用征用和买县的土地所得到的资源来为市内公共服务融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一些专家估计,通过这一方式,农村转移给城市的资金数量已经达到2万亿以上。这导致城市公共服务越来越好,但郊区县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差。     从条块关系来看,上级政府,往往通过职能部门来推动下级政府同类的职能部门来提供公共服务。通过行政组织来提供公共服务,往往带有行政绩效性质,提供的往往是特殊服务。如教育要赶超世界,重点支持大学,重点支持中学,重点支持小学,拿重点小学与国外的普通小学比较。集中力量办大事。而要推进普遍的基本公共服务,由于资源有限,面却很大,很难见效,有意无意地经常被忽略。这一点,再加上注重工作实绩,注重闪光点的考核机制,往往使得基本的公共服务更容易被忽略。     从具体的公共服务来看,目前的很多公共服务,实际上具有特殊服务的性质,是准公共服务。比如很多中小学教育服务,很多是机关单位或者事业单位,自己供给的,政府补助。如很多附中,都具有机关单位子弟学校的性质。而幼儿园教育服务,虽然基本上不是公共服务,属于市场性质的,但很多单位还是有自己福利化的幼儿园。机关服务,是一种准公共服务。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公益性质的,也可以说是私益性质的。说是公益服务,它往往与政府财政有关;说是私益服务,则可以看成是单位职工少拿了工资集资建成的。所以,可以看成是准公共服务。这也与公共服务机关化和单位化有关系。     政府体制内的条条块块关系,在公共服务领域相互交叉,公共服务在行政条块关系中提供。条条有集中的倾向,让中央或上级政府来做更多的事情,如教育部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块块有分离的倾向,让地方做更多的事情,如地方做了很多义务教育等不该做的事情。条条集中,行政导向更加明显,机关化和事业单位化也更加明显。块块分散,公共服务区域化色彩很明显。在行政性推动的公共服务提供格局中,公共服务的样板点会做得很好,有很多闪光点,甚至是国际先进水平。但公共服务的非样板区,往往做得不好,往往惨不忍睹。块块集中,有好处,但在有些公共服务领域也容易出现块块点状分布,区域内和区域间公共服务不均等等问题。条条集中,死而有样板;块块分散,活而不均等。这是“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另一种表现。目前的趋势是越来越倾向于向条条集中,包括财政资源,也包括国土资源等,这一倾向使得上级政府负担过重,块块倾向于缺乏积极性。而在政绩推动下,资源稀缺的块块政府往往会倾向于违规来使用一些资源。有些情况下是违规用地,有些情况下则是滥收费,滥罚款,严重的是挪用社保基金等。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说,这一局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它使得公共服务职能配置在各级政府之间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根据上文的分析,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区分每一级政府的实体性职能和区域性协调职能。把实体性职能在适当的层次做实,而把区域性协调职能在式和协调的层次做实。具体措施是把城市政府当成城市政府,每一级政府直接履行自己的实体性职能,而把应该虚化的公共服务职能虚化,交给应该实化的适当的层级政府。而地级市则应该只管自己城市范围内的事情,县级政府直接由省级政府协调。     在此基础上,要正确处理条块关系问题。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公共服务的管理应该根据本地为主,弱化条条,强化块块的原则进行。也就是说,实体性职能强化本地,区域协调性职能,则强化条条,以便形成上下级政府之间通过条条形成的辅助性关系。     当然,上级政府的辅助性职能如转移支付职能,从公共服务角度来看,也未必一定要逐级履行,高一级的政府也可以适当地超过下级政府直接面向需要辅助的政府。如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不必一定要转移给大区,如西部,也不一定要给省,也可以转移给符合条件的县,甚至是乡镇。如GDP低于平均水平的区域可以申请,而相关的质量管理可以直接监管,也可以委托下级政府监管,也可以交给NGO,或者专业性的认证机构,甚至邀请专家来进行监管。而下级政府,如县,或者乡镇,符合条件,也可以向中央,向省等申请补助。     若干结论     总之,公共服务有一定的范围,有地理范围,也有成本和受益范围。这些范围如果比较对称,公共服务的职能配置就比较合理。据此原理设置公共服务管理单位,具有多中心的特色,而且相互嵌套。     根据这一原理,再加上相关的管理学原理,可以重新思考各层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配置关系。政府的职能可以分为实体性职能和协调辅助性职能,实体性职能直接面向老百姓,不必通过下级政府,协调辅助性职能则可以面向下级政府,但不一定要直接面向直接的下级政府,也可以越级。政府的协调辅助性职能可以通过条条来实现,但实体性职能需要强化块块的职能。以此可以精简政府层次,并有助于更好地配置公共服务资源。     政府也可以分为实体性政府和协调辅助性政府。实体性政府比较实在,区域协调性政府则比较虚。实体性政府应该把实体性的职能做实,把不应该有的区域协调性职能做虚,乃至取消。而区域协调性职能则应该把不该有的实体性职能做虚,而把区域协调性职能做实。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比较顺利地理顺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层级间关系,不仅能够解决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具体问题,还可以推进相关的改革准备组织体制的条件。        

相关论文

公共服务政府
《蒲安臣条约》的签订及其对清政府华
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中的作
论基本公共服务的宪法基础
高校档案公共服务功能之我见
论现代政府行为的道德基础
高校实施政府会计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
政府会计改革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分
电子政务平台发展现状的探析
试论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析及对策
试论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