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加尔藤的和平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加尔藤提出:“和平教育就是增加人们创造性处理冲突和减少暴力的能力,获得解决冲突,维护和平所需的大量技巧,理论与实践,并树立牢固的和平信念与和平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把维护和平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他在传统意义的和平教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冲突解决教育观、跨文化理解教育观和人权教育观。
  一、冲突解决教育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加尔藤认为冲突是破坏和平的重要因素。现实生活中,国家间、地区间的冲突呈现出此起彼伏的态势。德国人通过学生剧团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体会犹太人曾遭受的残酷迫害。美国人开设纳粹和大屠杀的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国家、民族间团结的重要性。同样,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让学生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地感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在和平教育的过程中更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加尔藤提出,非暴力和创造性转化是冲突转化的基准方法,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意识:第一,实现和解或签订协议的障碍可能并非如原先想象的那么大。第二,还有潜在性资源没有被运用或认识到。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培养学生以非暴力形式解决冲突的能力,促进学生培养和平的理念,使学生具有更牢固的宽容、同情、大公无私和相互关心的品德。[1]可通过高校广播台、电视台、校报等方式进行和平观念的宣讲,给学生讲授冲突、暴力的危害,宣传抵制战争的思想等。也可以对高校主流媒体进行和平教育的培训,尽量在高校广播和电视、校报上的内容中增加和平的内容。媒体可以应用影视作品向人们传播和平观念、和平解决问题方式等。许多经典影视作品,如《白求恩》、《辛德勒的名单》等,都向人们传递了与和平、正义等主题有关的信息。
  加尔藤认为“冲突的转化基本上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新旧矛盾一起呈现。牢固、持久形态意义上的解决方案只是转瞬即逝的目标。转化的能力也就是以一种可接受的和可持续的方法处理冲突转化的能力,才是一个远为重要的目标”。[2]据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在解决冲突的课程目标设计上更加注重让学生了解冲突的本质、成因等,让学生学会使用沟通等手段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解决冲突时,除了消极反应与攻击外,还有更好的方式,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出决策的能力,引导学生尊重自己及他人的文化,教给学生辨别和处理偏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创造和平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增强学生和平的知识涵养和理念,建立具有正面意义的团体关系,拓展学生多维度的思维方式。
  二、跨文化理解教育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加尔藤的跨文化理解教育观是以整个世界或所有文明为出发点的。他认为,通过和平教育的实践可以了解其他文明、尊重其他文化,学习其他文明的法律、意识形态、宗教、艺术、语言、经验性科学等文化知识。加尔藤还促使挪威国际和平研究所与奥斯陆大学进行合作,举办了“国际暑期学校研究生课程班”。每年都有超过25个国家的学者在这里进行和平研究的跨文化研讨。据此,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意识地给学生讲授全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粹。通过这种途径,有利于逐步向学生传播世界知识,形成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学生了解各国人民及其文化传统,反对任何种族歧视和民族偏见;有利于形成文明友好的社会风气,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跨文化理解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主张在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平等、和平共处,相互学习、借鉴;提倡通过教育途径促进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承认并尊重所有文明的深刻内涵,在不同文明之间寻找共性,共同面对、应付全人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由此,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将这种观念传递给学生。如在国际政治的课堂上,可根据钓鱼岛危机布置学生完成“用现实主义分析模式分析钓鱼岛危机”的学习论文,不仅可以起到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现实主义”的知识点,还可以深刻理解主要应该用对话等途径解决钓鱼岛危机。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的理念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对话、和平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
  加尔藤认为和平已经是一种全球的和平意识而不是一国或一种文明的和平意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必要实施跨文化教育使学生学习、了解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文化,实现让不同文明的人理解各自的文化,从而减少文明摩擦,减少误解与冲突,形成共同的和平意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环境。
  三、人权教育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当今时代,许多战争、冲突都可以归因于侵犯人权。人权教育观提出人权与和平是密不可分的。加尔藤认为,维护人权在于创造和平,人权教育是和平教育的一部分,人权教育一样需要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因此,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为学生的人权理念等进行厘清、建立、传播与生根,实现学生人权理念的逐步清晰,促进人权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人权教育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人之所以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生活条件。加尔藤认为,人的基本需求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需求,另一方面是非物质需求(主要指的是人存在的精神需求)。据此,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着重培育学生对人性尊严的了解,让学生在肯定自我的同时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人权教育内容应包含许多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权利,比如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工作和环境的权利等。1994年,第4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人权教育十年行动计划”的报告书第2条曾对人权教育做出以下定义:所谓人权教育,是指借助传递人权知识和技能及形成人权态度以构筑人权这一普遍文化为目的而开展的培训、普及和宣传活动。由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剧团演出、心理教育游戏等有趣、新颖的方式渗透人权理念教育。比如,高校社团向师生通过举办活动等方式正确地宣传人权、和平的理念,在高校艺术团中通过剧团表演生动传达人权、和平的重要性,在心理教育课程中通过游戏环节让学生了解友爱、团结、和平的力量,通过合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充分发展学生的人格尊严的观念,让学生明白理解、宽容的重要性,认识到性别平等和友好关系的积极作用,从而推进学生有效参与自由社会,促进文明对话,唤醒人类意识,培育人类共同体。

相关论文

教育思想启示和平政治高校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