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教师参与积极性的奖励激励机制探究

  作者简介:
  李亚林(1981-),男,汉族,河北省行唐县人,河北大学团委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办公室主任,理学硕士学位。
  白金(1985-),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河北大学团委社团联合会秘书长,管理学学士学位。
  张慧(1982-),女,汉族,河北省唐山市人,河北大学博物馆工作,理学硕士学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1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检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不仅能锻炼和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特对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教师参与积极性的奖励激励机制进行研究。
  一、教师参与现状调查
  如何调动教师参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需要大量的调研工作,对此我们对部分教师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访的绝大部分教师表示愿意担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教师,个别不愿意指导的原因主要是实验室和资金保障不足。各指导教师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也较为全面:指导教师认为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以“挑战杯”为主的各类竞赛、学生科技社团、兴趣小组等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主要选题原则是学生科研兴趣和与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指导教师均认为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对课堂教学有益,指导工作应纳入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计划之中,在指导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主要收获是扩展了科研思路、加深了师生感情,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最薄弱的环节是获得资助的立项数太少、资助经费不足和普及性不高。部分教师认为实验室先进度和开放度有待提高,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社会机构、企业单位以及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有待提高。
  二、主要建议和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特对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教师参与积极性的奖励激励机制提出以下建议:
  2.1进一步完善课外科技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课外科技活动氛围的营造和竞赛成绩的取得,都依赖于完善的制度保障。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之上,坚持课题的项目化运作,进一步完善项目的立项申请制度,确保各项活动每一步都有章可循,使课外科技活动的运行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2.2进一步加大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力度,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以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新条件,开辟新渠道。广泛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进一步加大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力度。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构建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工作格局。在工作中,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2.3在全校范围内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依托专业优势,促进大学生立足专业,挖掘科技创业机会。
  鼓励学院积极整合资源,开展院企合作、院际合作,将本院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 从而创建“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团队――学院创新创业实验室――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由点及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网络平台。成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完善硬件设施建设,选拔聘任创新创业导师。
  2.4进一步完善表彰制度,制定合适的奖励办法,激励高校教师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参与的积极性。
  许多高校都出台了相关的奖励激励办法,但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奖励激励机制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根据获奖对象进行奖励,主要对象有获奖学生、指导教师和获奖学院。但由于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可能来自不同的学院,而且工作量也没有具体明确的量化,导致表彰奖励有失客观公允。有的对获奖项目进行奖励,但每个竞赛的获奖项目的作者大多不是一人,再加上指导教师,导致在奖励分配时出现各种矛盾。有的根据获奖级别进行奖励,把竞赛分为校、省、国三级竞赛,每级竞赛实行一个奖励标准。由于每个级别的竞赛含金量也有差别,这样一刀切的奖励办法也不大结合实际。还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的学校只是实行精神奖励,有的学校还有物质奖励,有的学校指导教师是物质奖励,获奖学生是学分奖励加证书,有的在国家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可以保送研究生等等。
  目前,高校出台的奖励机制大多是结合了以上几种情况综合制定的,但是许多高校由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刚刚起步,没有经验,也没有统一的参照标准,因此导致制定的奖励机制并不符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教师参与积极性的奖励激励机制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只有进一步建立更加健全的奖励激励机制,才能更大程度的调动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的互动、互补与互融。

相关论文

大学生大学课外科技活动教师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路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
浅谈教师的哲学
大学附属医院组织使命内涵研究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