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游离于高校教学视野下的边缘人及其回归策略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075-03
  Analysis on Return Policy for Marginal Man who free from View of Universities Teaching//HOU Weizhou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e phenomenon for some students not careful listen and not positive answer questions and neglected by teachers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universities, proposed Marginal Man concept; to make the Marginal Man properly integrated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dopted some return policies of changing teachers concept and flexible using Labeling Effect and cooperation among students, meanwhile conducted a feasibility analysis; obtain reasonably introduced return policy can make the Marginal Man really enjoy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sources, autonomy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make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and humane.
  Key words universities classroom teaching; marginal man; return policies
  1 前言
  为适应国际社会先进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院校深入进行了教育教学的综合研究、人才培养、课程和实验教学、教学质量体系保障等多方面的改革。而教学质量体系保障的改革是培养和管理高质量人才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中高校课堂视野下的“边缘人”学习现状是学院对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体系保障需注重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校教学环境中的“边缘人”通常是指在课堂上玩手机不认真听课,或看课外书不理睬教师,或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或选择沉默等表现不理想,或已被教师忽视或冷落的学生[1],简单称这些学生为游离于高校课堂视野下的“边缘人”。为全面照顾每位走进教学课堂的大学生均能受到平等教育,共同享有教学课堂优质资源,当前在国内外的许多院校,对游离于教学视野下的“边缘人”现象及其回归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因此,研究“边缘人”现象及其融入到教学课堂中来的问题,具有实际的教学价值和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对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2 游离于高校教学视野下“边缘人”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观不断改变,在热闹的课堂氛围中,总有与之不协调的一面:少数学生神情冷漠,只管做自己的事,尤其当前课堂中学生不断看手机的问题,周围发生的一切仿佛与己无关;在做实验或参与小组活动中,他们也被编入某个小组,但他们是不参与讨论与活动的。教师和其他学生似乎并不在意他们这样的表现[2],成为班集体中最不受重视的学生,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家称这些学生为“边缘人”。许多时候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的形成受教师教学价值观念、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及其他因素的负面影响。在正常教学活动中,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注,不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重视和肯定,有些彻底放在被遗忘的角落。
  从上述情况看来,“边缘人”的形成除了本身的性格原因外,与教师的偏爱思想有很大关联,部分教师只发展或关注一些好学生而不发展甚至放弃大部分。这与当前教学改革提出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不符,应该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以下分别通过高校教学课堂中“边缘人”的确定方法、教师对学生行为是否规范等方面,分析和探讨“边缘人”如何形成。
  高校教学课堂中“边缘人”的被确定 “边缘人”理论的最初提出是来自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西美尔于1908年提出的“陌生人”概念,用来指称那些虽然生活在某一社会中,却不了解社会内部机制,处于社会群体之外的人。美国人罗伯特?E.帕克遵循西美尔思想,围绕“陌生人”的本质意义进一步提出“边缘人”的定义[3]。时至今日,“边缘人”理论在许多年的发展过程和演变中,尤其在当代高等院校教育学的广泛领域内,诸多学者已对此展开一些深入的分析和探究。美国学者威廉姆斯于1964年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了学校规模对一些学生产生的影响,确定“边缘生”的几个选择标准是:一是智商低;二是学习成绩差;三是父母无专门工作;四是父母亲中学未毕业。满足了上述条件的学生基本称为“边缘生”。而国内的一些教育家认为“边缘生”一般指一些丧失或缺少让学业成功的技能或背景的大学生。   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行为是否规范的判定 高校教师究竟为何对不同学生形成了不同的期望?为何会给学生不同的判定?对学生而言,当其违反学校和班级制定的校规校纪行为规范时,便被称为出轨。但总体来看,学生所遵守的“轨”的规定有多方面,不论什么形式的规定,只要他们违反且被发现,就马上判定这些学生出轨了[4-5]。如部分学生上课表现不积极,或不按照教师要求做,便判定是偏离轨道人,就是课堂中的“边缘人”。在高校教学课堂中会发现,一少部分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越轨行为,教师经常用眼睛注视或口头警告等方式来引起“边缘人”的注意,学生此时被判定为初级出轨阶段;当教师采用更严厉批评等惩罚方式时,则判定他们已经从初级出轨升级为次级出轨了。
  当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中本身身份与地位的被改变或调整后,会出现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势:一是对自我身份改变后的排斥与扭转;二是对自我身份改变后的顺从。前者是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中尴尬状态的积极应对,争取改变自我的不利地位。但少数学生能突破对这种改变后自我身份的跃进,多数学生会在这种被确认的逆作用下,“以出轨行为为中心发展成一种新的社会化自我概念和社会职业”[1],对此“一旦将自我的观念或信念绘入心理的蓝图,这个观念就变成了真实的,自身不会去怀疑它,反而会按照它行事”,自然地,学生就实现对自我身份改变的顺从,承认自己的“边缘”身份。
  3 高校教学视野下“边缘人”回归策略的提出
  基于对当前高校教学视野下存在的“边缘人”实际现状分析研究,为消除课堂中对“边缘人”的不利局面,让“边缘人”融入到课堂中,本文采用以下几点回归策略来进行探讨。
  “边缘人”回归策略要引入,教师的思想观念须进行调节或转变 我国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让课堂中每个学生个性得以全面展现和发展,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尊重每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性、完整性和独立性。在此要求教师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别及不同的学习需求,并给予适当帮助。每个学生都是善于学习和有正常思维的,只是“弱智或不正常”的学生是极少数的,而所谓的“边缘人”也有和其他学生一样的学习兴趣[6]。只是“边缘人”的学习兴趣长时间被教师忽视了,教师本身思想观念进行调解或转变后,才能让“边缘人”真正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关注和爱护。
  为使“边缘人”能融入教学课堂氛围中,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包括“边缘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适当采用行为引导的教学方法改善“边缘人”在课堂中的不利局面 教师需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和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思想方面和学习中的不同。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与这些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进行交流。行为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是诸多教师欢迎的对象[7],教师也喜欢去接近并了解这些学生。而有时一些“边缘人”更需要被了解,因为“边缘人”更需要教师和他人的关怀及帮助,只有这样,“边缘人”才能真正回归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采用“行为引导”法,逐步让“边缘人”融入到正常的课堂环境中。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为每位学生提供或创造条件,进一步让“边缘人”展现自身优势或特长 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提供或创造条件,使那些有特殊智力和个性特长的学生去充分展示自我,因为绝大数学生可能在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会成为特长生。为让所谓的“边缘人”克服怯懦的心理去大胆地面对别人,教师应对“边缘人”在课内采取鼓励措施,同时在课外对其进行适当辅导,尽量让教学课堂中多一些活跃的学生,增强课堂氛围,尤其对那些较为离奇的或“不守成规”的学生更应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宽容态度,不应该阻止或拒绝那些“边缘人”的优势行为。但高校教师的宽容绝不意味着纵容,应区别看待。
  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和培养优等生与“边缘生”之间的通力合作精神 有时“边缘人”在教学课堂中不擅长与他人交往,这与他们在当时的学生群体中所处地位相关。一些学生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强烈倾向,大多是无包容心态,这需要教师正确的行为引导。通过一些手段或方式,去鼓励和培养优等生与“边缘人”的通力合作精神。如在课题小组讨论或实验分组中,让“边缘人”充当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学习义务,这需学生之间有宽容和合作的态度,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课外需营造团结、互助的和谐氛围,消除“话语权”不良现象,使每个学生包括“边缘人”成为平等的主体。极力打造一种为学生所容纳的、宽松合作的、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思维的气氛。如此在教学课堂环境中,才能让“边缘人”的自主性更好更快地得到良性发展。
  4 高校教学环境中“边缘人”回归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为改变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不利局面,教师应切实站在“边缘人”立场,适当采取有针对性让其回归的策略,来促进“边缘人”的转变。基于河南诸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及正确的实施,本文对高校教学环境中“边缘人”回归策略的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可行性和较强的参考价值。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能促使许多“边缘人”回归到教学环境中来 要认真对待高校教师在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备学生主体,若不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边缘人”的存在,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适当采用“可变能力”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能让“边缘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让他们重新回归和体验课堂教学的氛围,这已在河南大学民生学院的一些理工专业中付诸实施,且效果良好。许多“边缘人”重新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部分“边缘人”考上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重点院校。
  教师对课堂资源的优化和分配,使“边缘人”也能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课堂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场所的公共利益,应让每个学生共享与合理分配,课堂资源不仅是衡量高校教育公平的重要参考指标,而且是学生均等发展的前提条件。课堂资源的优化配置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让每个主体尽可能做课堂教学的主人,尤其是“边缘人”,如何让“边缘人”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呢?一是要求高校教师树立真正的课堂教学资源观,意识到课堂教学资源是为全体师生共享的,尤其有“边缘人”的共享;二是要求高校教师要全面认识和对待并优化课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而课堂教学资源包含“物”“人”“事”,包括硬资源和软资源,平等享有课堂教学资源是每位学生的权利,当然也是“边缘人”的权利。   灵活运用“标签效应”策略,能使“边缘人”自我形象逐步建立和完善 高校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氛围中应灵活运用“标签效应”,逐步建立“边缘人”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人翁意识。所谓的“标签效应”就是当你给一个人贴上某个标签,你眼中的他就会按照这个标签来对他的行为表现形成自己的社会认知[7]。教师应鼓励“边缘人”,极力消除他们内心差生的“标签”心理,正确引导他们的积极方面;另外应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大力削弱“标签化”对“边缘人”造成的心理阴影或障碍;最后应使学校、家庭等方面教育的合作有统一性,进一步完善“边缘人”自我形象的美好性,消除“标签化”的影响。
  教师的期望让正能量得以充分发挥,能使“边缘人”成为对知识的“渴望者” 教师的期望造就了对待学生的不同态度,同时教师态度又塑造了学生的课堂行为。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置于“无所谓”的地位,那么学生就成为学习的“守望者”。正如戈德曼所说:“尽管某些研究受到挑战,但从根本上说人们应该相信[8],各级教师由于接受了有关学生能力和特性的信息而怀有偏见。”这就要求教师弱化标签效应,在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中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教师正能量的发挥能使学生得以积极地交流和参与,确保每位主体尤其是“边缘人”真正感觉自己处在教学中心和教学氛围中,这样“边缘人”会逐渐成为对知识的“渴望者”,而非“守望者”。
  各种“边缘人”回归策略的引入,能让其受益匪浅 对高校教学课堂“边缘人”回归策略的适当引入,能极大增进教师和“边缘人”之间的友谊,增强“边缘人”自信心的建立和合作精神等的科学素养,能为更多求学欲强烈的学生提供去高层次学府进修的机遇,完成许多学生包括一些“边缘人”积极向上的夙愿;同时能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9],使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现代化和人性化。
  5 结语
  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中“边缘人”存在的不认真听课、不理睬教师、不积极回答问题,或选择沉默等表现不理想,或已被教师忽视或冷落等不利局面的调查研究,为让“边缘人”能正确融入课堂教学中,提出教师本身的思想观念调整或转变、增强师生交流、课堂资源共享和灵活运用“标签效应”等多种回归策略和措施,进一步论证了这些回归策略的可行性和参考价值。这些回归策略若正确引入到高校课堂教学环境中,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自主性的发展,能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使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和人性化。

相关论文

边缘策略高校教学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策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