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高专院校转型过程中的教师发展研究

   一.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危机及选择
   1.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危机
   在中国的大地上,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既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也在大发展中逐渐失去发展的空间。一方面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要在高等教育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上下求索、艰难前行,探寻出符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最佳路径;另一方面,它们更要承担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重任,发挥好为当地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特有功能,为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行列培养出高学历的技能型人才。
   2014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但同时高职高专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塔底,在高等教育中处于劣势位置。高职高专在与转型的本科院校的竞争中可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转型提升发展―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的必然选择
   高等职业学校简称高职、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都是专科(大专)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作为传统的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期是否存在转型提升发展呢?民族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存在各方面问题,具体体现在:培养模式不完善;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人才模式;办学特色不足,招生生源不足;经费不足,教学设备陈旧;符合实际教学的教材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没有保障;没有按照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就业率不高; 社会对学生认可度不高及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发展不足等问题。面对问题,高职高专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转型是指在面临生存环境变化时,主动对自身内部的结构和要素进行调整和变革,通过转型变革适应环境变化,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质上,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的转型并不是像本科院校的方向的转变,而是高职高专学校为实现自己的竞争力提升而进行的自我完善过程。民族地方高职高专教育就是解构原有组织和要素,重构新的组织和要素。
   二.民族地方高职高专在转型发展的核心―教师发展
   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人数将大幅度增加。是否能实现国家制造大国的目标的关键是毕业生的质量而不是数量。高职高专培养高质量人才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国家的要求,时代的召唤,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突破现实的重重危机,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最终实现高职高专毕业生质量的提升是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必然要承担的历史使命。所有学校内部结构凡事阻碍学校提高毕业生质量的都应该变革。所有一切的变革的突破点在于“人”,在于高职高专教师这个群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借由教师的转型发展引爆学校内涵建设转变:办学思想理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毕业生质量的提高。
   民族地方高职高专在内涵发展中教师转型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只有解决好教师发展问题,才能推进民族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然而,民族地方院校的教师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一是“老教师”学历普遍较低、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学习主动性差,知识老旧。二是“新教师”主要是近年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他们基本在普通本科的教育模式下成长,无形中将本科教育方式用于高职高专教育。三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外聘教师”(兼职教师)虽然行业知识丰富但对于教学还有很多不适应。四是所有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事实上,对于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转型而言,教师队伍是承担内涵转型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质量提高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发展了,才能为转型的进程与方向提供保障,如果教师不发展,无法引爆学校内涵建设转变逐步实现。
   三.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转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民族地方院校教师教学转型发展“先天不足”
   教师转型不仅仅是由教师的角色转换,更是对教师群体原有的教学知识、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等各方面的转型,对民族地区的高职高专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一在教学理念上,要求教师既要克服高职高专院校是本科培养目标的压缩,也要防止将高职高专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简单延伸,合理界定高职高专的位置并培养教师相应的教学理念是高职高专建立正确教育理念的关键;二在知识能力结构上,教师转型发展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理论型”教师向“应用型”转变。具体来说,就是高职高专教师不仅需要像本科院校教师一样努力钻研专业理论;更需要结合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开展实践研究并贯穿于教学环节。三在职业信念上,坚持培养教师产教融合的教育观念。通过教师自身下企业锻炼、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加强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
   教师转型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它事关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建设息息相关。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地处偏远,大部分教师与其他学校相比教师掌握了的学科知识基础,但对于其他学科却知之甚少,学校专职教师理论富余而技能不足;外凭教师技能有余而理论不足,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狭窄,理论应用性较差,教学方法多以单一的理论讲授为主,少与学生互动,对专业不自信,自我效能感低;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不深、不透。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来说,专业转型、知识转型、教学方法转型的的任务比较艰巨。    2.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发展“后天政策补养不足”
   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教学发展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同时面临后天政策补养不足的危机。就拿培训这种作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形式来说,培训名额和培训任务通常由主管部门分配到各高校。从学校的隶属关系来看, 拥有进修机会的教师占该类教师的比例,教育部直属院校培训机会最多、中央其他部委院校其次、地方院校最少;从学校所在地区来看,华东机会最多、华北、华南其次,西南、西北、东北最少。教师培训作为一种资源在分配过程中存在差别,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在分配中处于劣势,阻碍了民族地区课教师的发展。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培训对象广泛性不足,受益者覆盖面小的状况影响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教学很难将教学内容最快的达到规范性与自由性的统一,趣味性与理论性的结合,从而影响教学水平的提升。
   3.教师教学发展效果差
   民族地方高职高专教师在转型过程中专业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这些老师虽然专业领域掌握了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知识,学科的知识已经掌握,但对学科知识前沿和学科发展中的新提法、新理论没有得到及时更新。这些教师所接受新理论、新提法培训已经是辗转多次的理论培训,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对新理论、新提法吃的不透,深入不够。民族地区高职高专教师在转型中教学方法的转型不足。拿信息技术的使用来看,民族地区高职高专教师基本已经具备信息技术使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这些基本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对教学所起到的作用究竟是好是坏?不仅不促进,有时甚至是干扰。就像制作ppt,每个教师都会做,但是做得好的少,有的老师将ppt当成了电子黑板,照搬照读,将教学方法更新转型简单化、刻板化。
   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在学校转型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以适应转型带来的冲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学校、个人多方位协调才能解决民族地区教师转型发展问题。以教师个人为本位,激励教师个人发展的动力。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的解决根本上是需要民族地区高职高专教师在思想上不断加强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在自我发展中多投入时间、精力和不断探究如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学校为平台,为教师搭建发展的舞台。教师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平台的搭建。通过学校出台相关鼓励教师转型发展的政策,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通过学校相关政策的制定让老师想要提升自己,敢于提升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积极争取政策倾斜。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有利于解决民族地区师专教师先天不足,转型难度大的问题。
   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的转型是内涵的转,内涵的变,响应时代号召而做出的自觉选择,在自身完善和蜕变过程中必须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和胆量来面对变革中的困难和问题,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才能在转型中实现学校的良性运行,民族地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转型也并非可以随性而为,毫无目的的随意转变,只有在学校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围绕学校的目标实施教师发展,才能够使教师转型发展成为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内涵转型的引擎和推动力。教师转型发展作为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变革因素中最主要的部分,不断推动学校各个层面转型和各项制度的变革;是决定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转型发展是否成功关键点。

相关论文

高职高专高职院校过程教师
浅谈教师的哲学
浅谈学分制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
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路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
试论学分制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