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华语影星的动作美学

  一、引 言
  动作片,追本溯源,由来已久。这个被誉为“东方暴力美学”的影种,它的年龄几乎和中国电影的年龄一样大。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武侠小说的风靡,动作片也相继兴起。从抗战前到抗战后,从内地到香港,从动作的写意到写实,从武侠到拳脚再到枪战片,从古装到现代,从警匪到赌片等,动作片的发展可谓也是有着百转千回的曲折经历。从功夫王子王禹,到功夫天王李小龙,从成龙到李连杰,从总体来看,华语影片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经过“中西合璧”的熔炼,动作片还是形成了某些较为具体的、固定的风格规范。本文就以成龙和李连杰两位功夫巨星为范本,来论述一下华语影星的动作美学,一个是将人物“演活”,一个是将人物“打活”,一个是将表演与影片角色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一个是将“功夫”与影片角色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们所拍摄的风格迥异的影片中似乎总能感受到动作美学和东方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一些具有东方文化内涵的传承因素总能在他们的影片中得以显现。本文就以李连杰和成龙两人各自的功夫风格和所反映出的动作美学两个角度来审视功夫电影的魅力,并感受其中的奥妙,感受动作美学的魅力。
  二、李连杰的“正”
  李连杰,作为功夫巨星,他无疑是为数不多的最成功最特别的好莱坞亚裔演员之一。他用他特有的动作语言游刃有余地诠释了各个角色的不同,自从影以来拍了四十多部作品,多数都是既经典又叫座,并且难能可贵的是在东方和西方都得到了认可。外表温文尔雅、形象斯文的李连杰似乎和他的影片中刀光剑影的打杀风格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可他温柔敦厚,颇具东方儒者风范的为人,似乎和他影片中所传达的精神又很相似。他的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特殊的精神指向和文化内涵。不能说从他的电影作品中你就能了解了东方文化,但如果你不细细研读他的影片的话,那就很难去完整地了解东方文化了。李连杰的电影中有文化的味道,有文化的底蕴,有思想的深度,也有民族的内涵,这在其他的电影中是很难体会到的。而他武功中的动作美学又能显现出东方文化的关系及精神指向。
  ?v一?w取其神而舍其形
  什么是“神”?“神”讲究的是“招式”与“身心”的统一,是内敛的修为,也是招式与身心交融的整体感。也就是说,支撑这个动作中的“神”、贯穿动作始末的就是一种“整体意识”。它的整体感也就是它的整体韵律感。通过手、眼、身、步之间的协调,力求达到一种整体的和谐美。这种和谐美注重的是神韵,而不单单指身法。而神韵之中追求和强调的就是整体“合”的关系,而不是形体“分”的关系。“神”在武学中的含义是丰富的,笼统来讲,它可以是宇宙万物的一种轻然状态,是最本真和最具有创生性的状态。所以我们说,动作片的身法更注重的是精、气、神,而不简单的只是外形动作的一致。“神”和主体及发功的人有关,没有发功的人就不会有“神”,但我们不能说这个“神”是纯主观的,它也需要客观的“形”的基础,“神”是在特定情景中产生的,它是在形体与身心交融中产生的,因为只有它们之间有了交融的和谐整体关系,才会产生“神”。而其中的和谐就是非常关键的。它要求的是精神与肉体动作的协调,在“神”之下,讲究动作的轻灵、圆滑,而不是生硬呆滞,避免心隙、技隙的出现。如果一味地追求形的完美,而忽略了神的内含,那么只能导致武学的僵化和滞性。而若将两者很好地相融,那必将自成一派。正如在影片《倚天屠龙记》中李连杰通过和袁和平的合作,如愿以偿地将“取其神而舍其形”的武术精髓通过太极拳的形式,借用电影的方式传达出来。李连杰是智慧的,在对武术的顿悟性上是名列前茅的,他美轮美奂的形体招式,形、神间的交融,将太极的刚、柔之道,形之外,神之韵的意境表现得十足完美。让人看后感觉意犹未尽。而他在徐克版的《黄飞鸿》中,除了塑造出黄飞鸿绝高的武学修为之外,更多了内敛的人格魅力,并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神”,这个“神”同样是内在的蕴含,因此,使得所塑造的人物黄飞鸿更加具有宽厚忍让的品质美感和温文尔雅的东方男子美感。
  (二)以武入哲的意境
  在我看来意境是“虚”的东西,也就是说武本身是“实”的,是具体的,是客观的,是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的,是近。而意境则是无穷的,无限的,超越了人们的感官,是远。武是“实”,哲不是实,是实之外,它包括武本身,更包括武之外的虚空,所以,以武入哲的意境不是一招一式,一拳一脚,而是整个元气流动的造化自然,它与整个宇宙相同,它是天地合一的广阔。所以正如李小龙指出武术的三个境界:“学习武术之前,在我眼里的一拳仅仅是一拳,一腿也只是一腿。学习武术之后,一拳不再是一拳,一腿也不只是一腿了。而现在,当我理解了武术的真髓之后,一拳一腿对我来说又仅仅是一拳一腿了。”这就是练功的意境,它具有很强烈的整体感,很深邃的人生感、历史感与宇宙感。如在影片《黄飞鸿II男儿当自强》中,李连杰所饰演的黄飞鸿,内敛、滴水不外露,以守为攻,以礼待人,以拳脚见为人,将中国礼之哲学提升到文化的高度,达到了武侠片的巅峰。
  (三)以无招胜有招
  无招是“全”,是“整体”,有招是“偏”,是部分。无招在变化,所以它没有固有的形体,而有招是相对静止,所以,它有自己固定的形体。无招是“实”,更是“虚”,是“虚”和“实”的有机统一。有招则只是“实”。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仍是武术中的“招”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性质。这种“招”不是一个可“言”、可“名”之招,但却是可审之“招”,也就是这可审之“招”存在着审美的一方面,从客体上讲,“招”具有“朴素”“玄”的特征。即“招”的显现或外观,此招而论不是五彩缤纷、绚烂夺目的,而是远不可见、深不可及的,无边无际,幽暗不明的。从习武者而言,此招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感受和深不可测的力量,然而却是持久的。因此,我们说以无招胜有招才是习武的高境界。如影片《笑傲江湖II东方不败》中的李连杰所饰演的令狐冲,在他夜访东方不败时,以剑尖粘住东方不败射来的灯火,舞动之下如流星追月,令狐冲对战向问天的双手剑一段,以李连杰飘逸华丽的身手,将独孤九剑表现得天马行空一般。而影片《张三丰》中李连杰所打的太极拳,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他将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以不变应万变这些哲学观念用在动作中,达到了以无招胜有招的至高的境界。   三、成龙的“谐”
  成龙,又名陈港生、房仕龙。作为一名影视明星和国际巨星他都是成功的。他身上有一股中国人所特有的正直感,他喜欢穿唐装,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他为人随性、亲和。他的电影幽默搞笑却并不低俗,他的打斗场面波澜壮阔却不血腥。相对于李连杰功夫的“正”而言,成龙的功夫就是“谐”。同样作为国际巨星的成龙,在香港影坛上也算是大哥级别的人物。一个戏剧武生出身的半路之“家”,凭借自己的“功夫”,凭借自己的“硬汉”形象走到了今天。从他的第一部《醉拳》走到如今,拍了众多的经典作品,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而他的功夫喜剧更是独创一派,形成了成家班自己的风格。滑稽打斗,或者功夫中的喜剧调剂,自古就有。早在民间流传的杂技表演、京剧的北派对差和悟空戏中就曾出现。它是将功夫、谐剧、杂技和舞蹈元素全部结合到一起形成的。而成龙却将它发扬光大了。他所体现出的武术功夫,渗透着与李连杰风格迥异的美学特征,他的以动作为主,喜剧为辅的表演风格也自成一派,为观众所喜爱。
  (一)喜剧诙谐的形式美感
  从古至今,中国功夫的表演事业从未像现在这样得到高度神化过。而这个神话就是成龙创造的。他就如同以前聊到的武师在街头卖艺一样,不管怎样使尽真功夫,在别人看来也许只能令人嗤之以鼻的“花拳绣腿”,而也正是这种“花拳绣腿”让他走到了今天。在这“花拳绣腿”中,他能让观众感觉不到,不会对此“功”产生质疑。正如影片《醉拳》里的成龙所打的“醉八仙”,其中大部分是伪造出来的,就是为了好看。与其说成龙在耍醉拳,不如说他像是在跳现代舞一样。又比如在《笑拳怪招》里的“喜剧哀乐拳”,也是在拳谱里根本找不到的。而关键的地方在于,观众喜欢这种轻松幽默的打斗方式。这种喜剧诙谐式的打法,是将拳术沦为形式主义,说白了就是为了好看。而这也促成了他独有的电影语言。这是他的优势,这种充满调侃诙谐的电影语言也始终在伴随着成龙。
  (二)不傍门户式的动作凝聚
  这句话来源于徐渭的“诗心纵横,不傍门户”。他的主张在于“创新意识”,这恰恰符合了成龙的“功夫”精髓。是创新的意识渗入成龙的骨髓,才有了他今天取得的成就。而这一点始终贯穿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让他的影视作品不断推陈出新,使他红到今天的保家秘籍。他的招式在于独创性,他善于取材于周围的元素,周围的一切物和人都可以为他所用。在巧妙躲闪、积极打斗中形成自己独创的武术风格,合乎情理。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宽广博大的胸怀更好地领略功夫喜剧的真谛、价值和情趣,在认清自我之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最终到达人生事业顶峰的路。因为他在不断颠覆旧观念的同时,也在寻找着新的电影武打方法。在遵循中华文化传统武学的同时,又吸收了欧美的一些武打技巧。如影片《飞鹰计划》《红番区》等,里面都有巧妙绝伦的漂亮打斗。在爽快热闹的场面中,将娱乐性大大提高。而典型的代表影片《A计划续集》中更多地出现了这样的场景,追捕中众多人、物掺杂在一起,一种类似于“捉迷藏”式的追捕行动,不仅调节了影片的节奏,还将成龙式的打斗场面、流水般的动作效果表现得非常巧妙。
  (三)忍从与爆发式的姿态延展
  成龙的影片都是具有个人风格性的,除了人所共知的喜剧元素外,他的打斗风格也是自成一派的。他的打斗节奏清晰,一般都是先忍从的受打,这也是他与其他影视剧中所塑造的“英雄”的不同之处,他也会极力表现出疼痛之感,通过这种“夸张”的表演,最终再爆发出惊人的张扬力量。正所谓,人能忍者,万物皆备于我。在先忍而后勃发之间,由“柔弱”到力“无穷”,这是坚强之生命力的表现,先克己,再求己,充分揭示自我之内在旨意。先自正,再自强,这也是中华民族富有理性、和平宽容、能忍耐能克己的一种修为表现。因此,我们在成龙电影中经常会感到里边的人物在影片开端呈现出比较“苦”的一面,忍辱负重,被逼无奈,经历过或大或小的磨难后,才爆发出神威。这种忍从感迎合了我们中国的中庸之道,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于是这种忍让成为对中华民族美德的颂扬,更是得到了普通百姓的共鸣和认同感。也因此成就了中国式的反抗英雄的平民形象。如影片《警察故事》中的陈家驹就是这种先忍从后勃发的典型代表形象。
  四、结 语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很难详尽地将华语影星的动作美学具体展现,但通过对李连杰和成龙两位国际巨星的分析探究总能使观众窥见一斑,得以借鉴。细品两位巨星影片,在感叹两人的勤奋之余,更对影片所映射的中国文化内涵和动作美学所叹服。我们经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武术动作也是如此,只有动作招式有了底蕴,有了深度,影片才有了看点,有了品位。武术的境界高深莫测,其中的动作美学值得我们继续去探究,为了会看,为了好看,更为了提高自我的修为。

相关论文

华语美学动作
论休谟美学中的“审美趣味标准”
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浅谈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实践的现实意义
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
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浅析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