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前提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理解自然,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成就,批判地吸收了前人尤其是黑格尔自然哲学的合理理论,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进行考察,实现了哲学的历史性变革。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承认自然界的先天存在性,承认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这样一种自然观,即: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而且还明确地把人类社会看做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在《德意志形态》一书中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就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体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8]
  其次,自然界伴随着社会的存在及其不断发展而进行变更。仅仅承认自然界的先天存在性并不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突出特点。其突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天存在的同时又看到了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的影响。人类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的自然越来越带有“人化自然”的特征。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立足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社会史和自然史的相互制约中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理论来源来自于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自然主义、人本主义理论 等优秀思想。在他们的思想转变过程中,费尔巴哈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
  首先,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扬弃。费尔巴哈的思想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他的哲学将人和自然作为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并把它们作为解开哲学的秘密所在。它反对黑格尔等把人看做是上帝的创造物和精神的异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论述了人和动物的区别性,人不是个体的,不是孤立的,而是“类的存在物”。费尔巴哈的关于自然界的基础作用,它的客观性、人与自然界、精神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类存在性都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关注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发性。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由于脱离了社会实践,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局限性非常明显,他们只推崇作为自然的自然,但不懂作为历史的自然,即处于一定历史进程和文化环境中打上人的烙印的自然。马克思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纳入人的活动范围来考察,将实践引入认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主体和客体达到统一。
  最后,对费尔巴哈的改造。费尔巴哈体系中具有两大缺陷:其一、他抛弃了黑格尔辨证法这一具有“合理内核”的东西;其二是他割断了思维和存在、哲学和现实世界的多种多样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借助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来克服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同时又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因素来加深和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创立了唯物史观。[1]
  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同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又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指出:“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们事先必须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那些东西是人的生活与活动的一部分,人的肉体只有依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必须通过劳动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用来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繁衍的需要。
  (二)坚持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6]马克思认为,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能动性。同时,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它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性,具有受动性。因此,人在自然界里从必然走向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马克思主张通过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2]但如果过分强调人的能动性而忽视人的受动性,就必然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破坏自然界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惩罚。这就告诫我们,在改造自然和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同时,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积极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要顾此失彼。
  (三)坚持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便是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人类比其他动物优越的地方便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么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应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马克思指出,人作为能动的理性的动物,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在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中,既要掌握和利用自然物,使自然客体满足人的需要,使客体满足主体的内在尺度;其次,人作为理性的群体,其能动作用的发挥要受制于自然的客观规律,要坚持客体的外在尺度。即马克思认为,人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既符合主体需要,又要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既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坚持两个尺度的统一。[1]
  马克思恩格斯的的生态思想对我们进行自然、生态以及人类社会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的现实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指导。(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相关论文

恩格斯马克思哲学思想马克哲学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试论政治哲学论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
浅谈教师的哲学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