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的社工职业倦怠问题分析

  职业倦怠现象存在于多种行业,尤其是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是指个人无法正确处理工作问题而产生的极端心理情绪。虽然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但是在心理承受力和情绪控制力上,多数社会服务工作从业者并不比其他人更强,而他们又因为行业的特性会更经常地面临“职业倦怠”的威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可以从社工所处环境的角度出发,分析其所处的环境系统,来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一)概念界定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界,是探究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生存成长于其中的生活环境,如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区等,看成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社会环境对于理解和分析人类行为的重要性。同时注重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间各系统的交互作用,它揭示了家庭、社会等系统对于个人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重要影响,是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之一。
  (二)结构类型
  查尔斯?扎斯特罗等人把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以及宏观系统。他指出,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人。中观系统是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规模群体,包括家庭、同事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则是指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在整个社会生态环境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来讲,个人的行为会受到中观系统中如家庭环境、工作氛围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宏观系统方面,如生活文化习俗、信仰、制度等各方面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当然,个人行为对这些社会环境系统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人所生存的环境的这三个系统总是处于不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情境中。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于分析和探究人类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面对社工职业倦怠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运用于中,并且将受困扰的社工置于一个大的综合系统之中,从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去探究影响行为的各种深层次原因,以消除环境中阻碍其发展成长的消极要素,促使环境系统满足社工更好地成长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生态理论下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问题分析
  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应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视角,在社会工作中,认为案主是“环境中的人”,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问题的认定和理解也是如此,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分析。
  (一)微观上,个人层面的原因
  1.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性有限
  社工专业人员紧缺,社会需求量很大。但是,目前全国每年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仅有1到2万人,社会工作从业者专业五花八门,无法真正理解社会工作,无法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进而工作满足感不高,认同感不强,对工作产生懈怠心理。
  2.缺乏合理有效地压力释放方式
  在工作方面,不仅要完成机构的专业任务,还要兼顾用人单位的工作,常要占用大量工作外时间。在经济方面,一方面社工作为新行业刚起步,薪资起点低;另一方面政策执行与监督不力,并未使社工真正受惠,直接导致社工无法按时拿到工资,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3.成就感降低
  工作的成就感主要表现在个人在工作中感受到成长,认可自己的工作,感到有价值。但是,长期面对负面的消息,为他人排忧解难使得对工作的热情逐渐减退。当他们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最常用到的却是未来渺茫等消极词语。
  (二)中观上,机构层面的影响
  1.机构激励机制不到位,社会工作者对机构归属感不强。目前深社工薪酬水平起点相对较高,客观上为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岗位购买统一划分薪酬比例,薪酬构架中尚无晋升和提高机制,未来的增长空间尚不明显。
  2.拖欠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因素都构成了社工人才的流失。如何保持人才资源优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除建立薪酬增长制度外,着力建立和完善社工的职业成长体系、预防职业倦怠、提高福祉、加强对城市的心理归属感,也是目前应该考虑的议题。
  3.社会工作者晋升空间有限
  目前社会工作职级体系不完善,相应的资质条件和程序不明确,社会工作者工作成就感缺失,无法维持良好的工作意愿。
  (三)宏观上,社会层面的影响
  1.相关社会政策的不完善
  近年来相关政策的出台,理论上有利于提高社工的积极性,但是现实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多数社工认为政策数量很少、帮助很小,自己并没有从政策中真正受惠。究其原因,政策本身不完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逐层打折、缺乏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是社工实际上获得的实惠所剩无几的重要因素。
  2.社会认可普遍较低
  社会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尚属新型事物,多数人对社会工作者认识不够,且得不到多数人的承认与尊重。同时社会工作者处于服务行业,承担着助人自助的重任,社会期望值相对较高,进而工作压力大。而由于社工职业的特殊性,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以显见。因此对于一些年轻社工很难满足其成就感。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社工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突出地强调了对环境的重视,它可以提供给我们去解决社工职业倦怠的方法。我们可以从社工的生存环境中发现他们其内在的潜力:一种支持性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减轻社会功能失调对社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以微观系统为核心,帮助他们恢复对工作的热情
  从受困扰的社工自身的角度来说,需要对他们进行一些专业上的治疗,采用个案、小组等工作方法。这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疏导他们的情绪,排解焦虑,恢复他们的工作热情。
  1.个案工作方法
  比如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方法。有时候专业社会工作者无法改变环境,不如去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认知,他们有些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矮子恨天高够不着也管不着,与其自怨自艾不如豁达放下。因为社工不是万能的,我们当然希望一切事情都能如我们所愿很好地解决了,然而实际上有很多因素是社工能力范围之外不可控的,我们办不到并不代表我们能力不足或者不够努力。如果总是将一切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专业社会工作者会陷入自己挖的坟墓而出不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改变自己的认知,可能会让社工不会活得那么纠结和辛苦,同时他们也要相信案主有自身的抗逆力去应对一些状况。理性情绪疗法给社工们打开了一扇很好的心门去重新改变和认识自己。
  2.选择可以减压的情绪治疗小组也可以事半功倍
  可以把受困扰的社工集中起来,通过一些活动以及经验分享的环节,让大家一起交流工作心得,发挥集体的作用去想办法解决自身的问题,这样消极的情绪就可以从相互的学习过程中被克服掉。
  (二)以中观系统为联结,为其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1.加强社会工作机构自身能力建设,逐渐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和资源整合能力,从而保证社工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据统计,经济原因是导致社工职业倦怠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社工机构经费经常发生拖欠,影响社工工资发放。并且过分依赖政府拨款,经费筹集渠道狭窄,社工普遍生活质量不高。然而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民间社工组织发展必须走出自己一条独立的道路,结束对政府的全面依赖现象。由政府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实施项目而在政府配套资金以外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的,所募集资金的使用必须坚持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原则,不得挪用政府资助的项目资金从事自身开发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运作。随着社工行业的发展以及公众对社会工作认识的提高,应逐?i扩宽社会工作机构拓展筹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到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之中。
  2.不断完善评估机制,拓宽社工的晋升渠道
  完善评估机制,创设一个和谐、公平的社工机构环境,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应建立合理薪酬制度,提高工资待遇,使得社工的收入与其所提供的服务量相关联。增加精?r层面的鼓励和提供各种深造的机会,让社工更多地参与到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层面上,激发社工提升专业品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和规范中心的薪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薪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薪酬在事业发展中的激励作用,调动一线社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体现真正的合理与公平。社工薪酬实行收入与绩效挂钩,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薪酬格局,真正发挥薪酬在组织发展中的激励作用。
  (三)以宏观系统为长期介入目标,为其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1.社会政策的保障
  政策制定应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其次要加强政策执行监督,避免执行力度被层层削弱,让实惠真正落实到社工身上,让社工感受到政府的支持;再次政府应树立良好信誉,对购买项目按时付款,避免机构欠薪。比如在社工的薪资方面,政府可以划定一个具体的范围,加强对工资确实足额发放的监管。
  2.提高社会认可程度
  扩大社工的宣传,关注公益氛围的培养,寻求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者的尊重与支持。社会服务的发展需要依靠各类资源的支持及公众的关注。目前,一些宣传虽然已开展,比如深圳市开展的社工宣传周、社工节、优秀社工评选、公益大赛等活动,通过不断的宣传社工服务内容、方式、效果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于社工的认知。但是社工专业程度相对较深,宣传力度有限,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还是很片面,导致社会工作者出现职业倦怠情绪。民间社工组织应该整合社会各种资源,通过政府宣传和媒体公益宣传等方式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力度,从而树立社会工作者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社会工作者的认同感。
  四、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内容:小张,男,25岁,某社工服务社一线社工,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在深圳从事社会工作2年。目前和女朋友合租房子,房租1500左右。小Q在社工服务社做一线信访社工,月薪3500左右,主要在信访窗口从事最基础的工作,由于在政府部门工作,并且非公务员编制,经常受到不公正,并且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由于工作性质,导致小张对工作压力很大,并且对所从事工作丧失热情,消极怠工,对机构缺乏归属感,并且对前途没有信心,存在职业倦怠情绪。
  (一)对案主的问题进行预估分析
  1.案主的需要
  根据上面案例的描述,目前小张有着严重的焦虑与倦怠情绪,这需要去缓解他的工作以及经济压力,为小张寻找正确处理机构工作压力的途径。同时,社会也再给他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社会认可普遍偏低、政策上的不完善,这就导致了小张倦怠情绪的产生。
  2.对案主问题的分析
  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在处理小张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对其所处的环境系统进行分析。微观上,是其个人因素。小张的专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他的收入处于中下游仅够维持他与女友一起租房子及平时的生活费用。并且薪资基本无浮动,排除生活开支所剩不多,生活质量不高,经济压力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中观上,是其工作机构因素。机构的行政性较强,来深圳两年,工作上升空间很小,受到工作单位以及机构的双重管理,由于两个组织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存在不一致,小张对自己的工作经常很困惑,并且看不到工作的前景,对未来没有信心;宏观上,是社会因素。政府政策不明确,且落实不到位,经常受到不公正对待,社会评价度不高,民众对社工的社会认知也普遍偏低,使得小张逐渐对工作丧失激情。   (二)介入策略
  首先,通过与小张建立关系,了解小张的想法、困惑等,并且在介入个案之前收集资料,通过与小张的女朋友、所在机构的负责人、同事以及服务对象进行会谈,从而获知相关情况。其次,收集完资料之后就是对这些一手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从小张所处的环境系统中找出案主的问题症结所在。
  1.第一阶段:首先与小张建立正式的工作关系
  建立正式关系后,通过与小张初?i接触,并且对朋友、机构同事、信访办同事进行初步、非正式的访谈,大致了解小张所面临的问题,记录他的基本需求,并通过访问或者观察发现小张问题所在,从而制定大致的治疗计划。
  2.第二阶段:对小张个人情绪的疏导
  在了解了小张的基本需求之后,需要对他的倦怠情绪进行治疗。这时我们可以采用理性情绪疗法。由此理性情绪疗法认为,通过加强认知重组的方式来改变来访者的错误信念,代之以理性的生活哲学,则可以使其情绪好转。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小张可以通过理性治疗非理性,改变自己非理性的认知,使自己认识到问题并非是靠自己努力就可以解决的,有些事情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合作才能彻底改变,自己已经尽力了不要使结果困扰自己,要看到问题已有的可喜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社会工作者继续保持积极性,认真努力地工作。
  3.第三阶段:与小张工作机构的调解
  工作员开始介入小张所在的机构、工作单位,为小张的心理康复争取相关资源。工作员作为中介者和使能者,在向机构、工作单位简要介绍自我的身份和来意后,积极说服居委会提供一定人力、物力支持,帮助案主改善工作环境,创造一种活跃的气氛,增强案主归属感,使小张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并得到他人的积极认可,让他体会到共同分享的快乐和友谊,从而恢复其与他人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要针对目前机构工作人员出现职业情绪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良建议,构建小张的社会支持网络,如改善工作环境、改革薪酬激励体制、多给与小张一份关爱和鼓励等。
  4.第四阶段:跟进及总结
  工作人员定期的对小张目前生活、工作情况进行回访,并通过对案主家人、朋友以及所在工作单位同事和领导的反馈,观察其职业倦怠情绪是否得到改善。若小张已经对自己工作形成正确认知,改善了工作情绪,能够积极、热情的投入工作,充实信心。此时,为了避免小张产生情感依赖,工作人员可以结案并做总结。若小张仍然无法摆脱倦怠情绪的困扰,工作人员需要对小张跟进服务,并对以往提供的服务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方案,从而改善他目前困境,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行为认知。
  五、工作反思
  在应对社工职业倦怠问题上,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究问题的视角。该理论的合理运用,虽然有利于分析出哪一系统有的问题,但不具有切实的指导性和明确的规范性,因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方案。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需要社会工作者注意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来应对案主的问题。此外,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更加注重不同层次的社会系统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因此往往容易忽视案主个人主观主动性的发挥。
  在社会工作领域,通常认为人的行为发展与周围生活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强调人在情景中,同时也主张个人发展是有目的、主动的、积极的鼓励案主自己作出选择及决定,这也是社会工作助人自助与尊重案主自决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运用这一理论时,应当注意结合社会工作所倡导的基本价值理念,避免形而上学的运用理论。
  六、结语
  由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社工职业倦怠问题的分析,可以加强宣传和引导,使社会更多的人认识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提升社工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增强社会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同时,对媒体和社会大众普及社工知识,也让媒体和群众对社工有客观正确的认识,以改变以往将社工塑造成”全能好人,无私奉献”的形象,减轻社工的道德负担。

相关论文

社工倦怠生态理论职业社会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
浅谈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