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财务管理论文 > 投资决策论文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探析

  在“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政府走出去的战略指引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获得快速发展。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高达1 029亿美元,同比增加14.1%,连续3年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在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东盟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首先,2014年,东盟GDP总量为2.4万亿美元,总人口为6亿,庞大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基数表明东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次,中国与东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相似的文化习俗,避免了地理运输和文化交流的阻隔,为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开展提供便利。最后,2002年1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迈入正式建设的轨道,这为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得东盟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沃土。2014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突破400亿美元大关,是2003年的70余倍。“一带一路”中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给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一、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海外直接投资的需求。东盟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文化优势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筹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之一。目前,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总额不断扩大,2013年的投资存量和余量均为2003年的60余倍;二是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领域逐步扩宽,现已基本覆盖所有行业;三是中国对东盟新成员国的直接投资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中国对东盟主要投资对象。
  1. 投资总额不断扩大。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获得了更大的制度保障和更广的发挥空间,极大的激发了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热情,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也就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从投资流量上看,2003年中国对东盟十国直接投资存量仅仅只有5.87亿美元,到2006时则迅速增加到17.63亿美元,增加了3倍多。从2006年开始,中国对东盟投资存量增加的更为迅猛,2006年~2013年的投资存量几乎呈几何式的增长,年平均增速高达53.7%,2013年投资存量达356.7亿美元,为2006年投资存量的20余倍。
  2. 投资领域逐步拓宽。在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最初阶段,投资规模较小,投资范围也比较窄,木材、橡胶和造纸等原材料、资源型行业是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重点。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规模的逐渐增加,其投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中国企业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开始涉及到各种加工装配业与轻工业。2002年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实质化建设阶段,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越来越广,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也朝着多领域、深层次方向进一步发展。目前,中国对东盟投资范围包括水电生产、批发零售、制造、租赁商务、建筑、金融、地产、信息服务、餐饮、农林牧渔等领域,基本覆盖东盟所有的行业。2013年,中国对东盟采矿、批发零售、制造业、水电业和建筑业的直接投资流量分别为12.3亿美元、12.3亿美元、11.9亿美元、8.2亿美元、6.98亿美元,与2012年相比,除采矿、水电供应业的投资流量下滑以外,其他行业投资均有所增加,其中金融业、科学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IT业的投资流量分别同比增加477%、232%、135%。
  3. 对东盟新成员国投资增加迅速。东盟十国按照加入东盟时间可以分为老东盟六国和新东盟四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为新东盟成员国,人均GDP水平明显低于老东盟成员国。新东盟成员国的经济基础落后,借助外资的力量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是这些国家发展经济的良策,中国对新东盟成员国而言,比较优势明显。因此,新东盟成员国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去处。2003年中国对新东盟成员国的投资存量仅有1.06亿美元,经过10余年发展,在2013年高达113.5亿美元,是2003年的107倍。以2013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存量数据来看,新东盟成员国吸收的投资占比已达31.8%,远高于2003年18.3%的比例。这表明中国对东盟新成员国的投资大有追赶、猛超老东盟六国的趋势,新东盟四国正逐渐成为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
  二、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对东盟投资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随着时间的积累,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在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仍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所涉及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中国对东盟十国的投资规模分布不平衡,差异较大。
  1.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低。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发展较快的原因是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和基础水平较低,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规模。首先,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情况来看,2013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流量为72.67亿美元,但仅占中国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6.74%。在投资存量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达356.68亿美元,也只占中国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5.4%,这与中国香港投资存量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量的57.1%相差甚远。其次,从东盟吸收主要投资国的直接投资情况来看,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额占东盟吸收外资总额的8.1%、4.7%、7.1%,期间总额占比6.5%。但是,欧盟和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占东盟吸收外资的比例为22.4%、16.9%。因此,在东盟外资来源国中,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也处于较低水平。再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虽然已于2010年建成,但是,目前中国真正有实力走进东盟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并不多,这可能也是导致中国对东盟投资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   2. 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目前,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的领域在各行业中均有所涉及,但是各行业投入的资金差别较大,结构分布不尽合理。目前,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产业偏好于资源型行业和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对高新技术以及服务行业的显得投资不足。2009年~2013年期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采矿业、生产供应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2013年,批发零售、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吸收的投资流量分别占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流量的16.99%、16.98%、16.36%、9.61%。这也就是说资源和劳动密集行业的投资额约占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额的60%以上。
  3. 投资国别差异大。近十年来,中国对东盟各国直接投资额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中,2013年中国对东盟投资流量是2003年的60余倍。但是,针对东盟不同国家来讲,中国对东盟各国的投资差异是显著存在的。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第一大国是新加坡,其次是印度尼西亚、缅甸和柬埔寨,对文莱和柬埔寨的投资是最小的。
  从投资存量上看,2013年,新加坡吸收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47.5亿美元,占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比例为41.3%,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和缅甸分别占比13.06%、10.01%。然而,中国对菲律宾、文莱的直接投资存量仅有1.94%和0.2%。从投资流量上看,中国对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直接投资规模稳居前列,对菲律宾、文莱的直接投资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3年,中国对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投资流量分别为20.3亿美元、15.63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对东盟投资流量的28%、22%。当年,中国对菲律宾、文莱的投资流量为0.54亿美元、0.09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对东盟投资流量的0.75%、0.12%。中国对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缅甸的直接投资流量的比例则分别为10.75%、10.39%、8.48%、6.87%、6.61%、6.54%。因此,无论是从投资流量还是投资存量的角度来看,中国对东盟各国的直接投资存在着较大的国别差异。从上述数据分析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差异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多元化的国家投资格局并未形成,这将不利于中国对其他东盟国家投资潜力的开发。
  三、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建议
  当前,中国国内经济面临着增速放缓的经济新常态,发展海外经济应是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举措。中国与东盟各国地理位置临近,又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些都为双方经济发展垫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这使得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层次的合作阶段。
  1. 促进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2013年底,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为72.67亿美元和356.68亿美元,仅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6.74%和5.4%,远低于香港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57.1%的比例。这表明,虽然东盟已成为中国海外经济板块中的重要一员,但是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还是具有较大潜力的。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GDP增速仅为7.4%,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值。从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内需和投资依然疲软,因此,把视野转向海外应是推动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1)把握“海上丝绸之路”的商机。2013年10月,中国政府向东盟国家提出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重振“海上丝绸之路”,东盟国家表示将给予广泛支持。根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通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中国和沿线国家临海港口城市被串连起来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改革转型时期,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创造或者寻找需求是解决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方法。“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对于化解中国企业产能过剩有着重要意义。东盟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他们希望通过中国资金的输入,激发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同时也能将未开发的自然资源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因此,“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能够带动中国与沿线国家投资及贸易合作水平的提升,使双方达到一个合作共赢的局面。中国应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大力发展对东盟直接投资,这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与沿线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也可以带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2)完善《投资协议》相关法律。2009年,中国与东盟双方签署《投资协议》,与此前中国和东盟各国签署的双边投资协议不同,该《投资协议》规定双方相互给予投资者提供资产保护,并对因政治骚乱而引起的经济损失做出补偿,对税收和投资转移也做了相关说明。《投资协议》给与了双方企业互相投资更高的制度保障,为改善双方的投资环境树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因此,中国-东盟双方履行《投资协议》的规定将会有力促进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
  《投资协议》的顺利实施需要双方完善相关国内法律法规。对中国而言,要想促进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必须应加快制定《境外投资法》等必要的法律法规,既可以对境外投资企业给予更有效的保护,又能提高政府对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管理水平。另外,中国应简化对金融资本流动的监管方式和对跨境人员流动的审批手续。放松海外直接投资的外币管制,给予企业更多的自由和投资便利。并且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合理的金融工具解决资金短缺、风险控制等困扰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问题。
  (3)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人文交流。东盟诸国地理位置上与中国有近有远,从实际经贸情况和实证分析来看,实际距离越大将削弱投资对贸易的促进效应。但是,共同语言这个文化变量能够增强投资对贸易的效应。随着自贸区的进一步建设,双方经贸往来将更加密切,然而人与人的交流是是经贸合作的根本前提。因此,为了解东盟各国的投资环境、市场结构与消费特点,中国非常有必要加强与东盟各国的人文交流,缩短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距离”。
  2. 优化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结构。   (1)老东盟六国投资结构。老东盟六国与中国经济水平接近,在产业上有竞争也有互补。中国对老东盟六国的投资应侧重于产品研发、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以带动中国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2)新东盟四国投资结构。新东盟四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是传统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滞后,与中国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利用本地区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外资、转接边际产业成为这些国家发展经济的必然之路。
  3. 提高对东盟投资水平。中国对东盟投资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展开,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在投资存量上,2014年中国对东盟累计投资突破400亿美元,东盟成为中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在投资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跨国直接投资的能力相比,中国对东盟投资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近年来,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将进行海外投资。这意味着投资存量将会继续上升,如果投资水平不能提升,不但不能达到投资效果,还有可能造成企业亏损。
  (1)培育跨国经营人才。中国企业应努力培养跨国企业管理人才,一方面,应该多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合作,从而能够学习和掌握其成功的经营和管理经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当地华侨的人才优势,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通过人才引进和培育当地优秀人才的方法,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从而提升管理水平,为企业跨国直接投资打下人才基础。
  (2)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中国企业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民族品牌,提高品牌附加值,摒除过去的“价格低,质量差”的产品印象。其次,中国企业要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以促进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在现代经济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基本上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产品竞争。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新技术的市场运用,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最后,打造畅通的东盟国际市场营销渠道。获得东盟国际市场营销主动权,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3)提高对抗政治风险的能力。投资前,中国企业对东盟各国政治、文化、经济情况及所投资的领域应做比较详细的调查,充分了解东盟各国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办法,对投资政策和暗藏的政治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投资后,中国企业应培育在当地人民心中良好形象,减小当地人民对外资企业的排斥。在市场经营策略上,提升品牌附加值,增强对虚拟资产的控制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努力打造与东道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友好合作关系,这样即使发生政治风向,企业就能使资产损失降到最低。

相关论文

东盟中国对策现状投资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纺织印染行业现状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研讨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