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边境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路径

  
   改善民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条件。民生问题的解决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往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研究方面,由于脱离实际等原因,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脱离社会现实,远离人民群众的学院化、精英化和“小众化”倾向,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很难走进人民群众,也不可能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面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准确回应我国社会存在的现实状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而不是避重就轻回避要害问题。否则,马克思主义不会真正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无从谈起。
   一、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宽边境地区人民群众增加经济收入的渠道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都处于对立统一之中。一方面,由于边境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落后,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另一方面,边境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性,又给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来了机遇。正因上述现实状况,在民生改革领域应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彰显边境地区更多社会公平。民声切切,无不是对发展的期待,对公平的呼唤。就边境地区独特的资源、生态环境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而言,应当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大兴旅游服务行业、特色文化产业、经济作物产业和加工业,形成巨大的绿色产业链条,以产业发展繁荣帮助边境地区群众拓宽经济来源的渠道。此外,作为我国对外的门户,边境地区要充分发挥战略位置优势,进一步扩大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与人文交流和合作,利用广阔的国际市场繁荣边境贸易,为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经济增收提供机会。可以说,人民群众的经济状况能否得到真正改善,是边境地区能否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决条件。边境地区有效推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解决关乎人民群众的经济发展问题,没有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会丧失群众基础。
   二、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边境地区人民群众就业机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无不是息息相关的,而就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就业是撬动人民群众幸福的支点。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群众的利益是具体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通过就业,让每个人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现价值,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在历史和现实上,我国边境地区走的是以二、三、一产业结构为基础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需要的是具备高技能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而边境地区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就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被闲置,难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长此以往,结果只能是一方面边境地区就业压力大,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社会真正需要的劳动力不足,生产的后劲力就会疲软,造成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迟迟不能提高。为此,边境地区的地方党委和政府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和制定有效解决与缓解边境地区人民群众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根据市场发展前景,开设更多的专业技能培训基地,增加培训机会,让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群众掌握就业技能,帮助他们化解就业风险,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只有把这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实实在在地加以解决,才能在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的同时,增强自身对发展的渴望和积极性[1]。
   三、落实好社会保障中的各项惠民政策,免除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我国的城市社会保障经过长期发展与改革,其体系已基本形成,制度相对完善,而且社会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障从工业延伸到农业、从城市延伸到农村是一个必然趋势。“由于长期客观存在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我国城乡在户籍制度、分配制度、就业制度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差异,社会保障制度同样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化特征。而城乡壁垒和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致使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极不平衡。”[2]就边境地区而言,当前在一些地方存在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公信度不高,不愿意配合各项惠民政策施行的现象,社会保障得不到有效实施。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基层社会保障利好的宣传力度,对社会保障的各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及时修补完善,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对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社会保障的制度规定下,积极为基层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一要重点推进边境地区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进一步规范落实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为基层人民群众创业和发展经济解除后顾之忧。二要创造条件,建构统一的城镇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基层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坚决落实好社会保障单轨制,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城镇人员一样保障福利。三要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联动机制,让城镇和农村群众享受到同样保障,使城镇和农村人民群众的尊严和价值同样得到体现。四要大力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权益,关心青少年发展,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困境家庭保障,做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和残疾预防,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让城镇和农村每一个身处困境的困难群众都能得到社会关爱,让社会公平在边境地区凸显。    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提高边境地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公共基础设施是指为公众设置的和共同享有的如医疗、教育、交通、土地、电力、水利等基础性设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而提供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基础性设施和社会服务,主要是以农村道路、公共交通、土地使用和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或劳务等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农村公共物品。由于各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特征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农村群众对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与偏好自然也不同。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公共基础性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文体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养老幼托服务水平提高,社会环境治理以及信息化服务等,针对农民群众对这些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必须因地制宜,分别采取相应措施来加以解决。这种情况在边境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所以,边境地区农村应在保障基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下,按照“贴近需求、相对集中、便民利民”的基本原则,加强基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层次、更多种类的公共服务,以便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偏好,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边境地区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基础设施体系承载力还不够强,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备,从而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并成为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边境地区,只有拥有较为健全的基本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才能提高城镇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改进生产和生活环境的积极性,推动社会发展;单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才能吸引更多公司或企业的入驻,从而为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升带来更多的机遇。进一步说,只有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所需要的基本公共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公共服务得到有效保障,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民生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例如,在教育惠民方面,必须注重边境地区教育与内地的均衡,必须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出发,制定严格的国家制度保障教育均衡,增加优质资源保障边境孩子也能上好的学校。从边境地区人民群众需求的小事、实事做起,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生是照进千家万户的阳光。惠民生,方能汇民力、,聚民心。改善边境地区人民群众民生,决不能口惠而实不至,必须做到知民情、懂民心、随民意、汇民力、为民利。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是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边境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标。要让改革的脉搏与群众的呼声共振,对群众的民生意愿,不是被动回应,也不是简单顺应,而要让改革瓜熟蒂落、与群众呼声相适合。改善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社会民生,最具体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特别要解决好边境地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利益问题。应该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边境地区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有坚持民生为本,抓好民生保障这一社会事业,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更加有效推进。

相关论文

大众马克思主义马克边境民生路径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路径探讨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浅谈大数据时代房地产企业新型营销路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