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汶川地震后的社区文化重建初探

  中图分类号:D6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157-02
  背景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里氏8.0级特大地震对社区的破坏巨大。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区、市)的417个县、4 656个乡(镇)、47 789个村庄受灾,倒塌房屋778.91万间,损坏房屋2 459万间,受损农田1 000万亩以上,受灾人口高达4 600多万人,城镇和农村共有1 400多万人流离失所。为了使受灾群众尽快回归往日的生活轨迹,灾区先后设立5 100余个临时安置和救助点,对受灾群众进行妥善安置。并按照“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的过渡性安置原则,将部分安置点统一规划为集中安置区,现大部分已形成临时社区。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它作为人们家庭生活的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环境。社区是社会的根,文化是社会的魂。社区文化是社区构成的重要因素,是社区重建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区重建的意义重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区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
  1.价值与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一种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特定关系。人类的活动是从事价值追求、价值创造的自觉活动,因此人类的活动总是伴随着价值问题,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人类有关于价值的认识,即价值观。因此,价值观是某种事物的价值在人脑中形成的基本看法和观念。所以,价值观本质上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观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之间联系密切。他们都决定于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且都归属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框架体系,而对其根本观点进行概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二)社区文化及建设
  1.社区文化的概念。社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的理解。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两者合理的结合就是社区文化的定义。
  2.社区文化的构成。社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条件、精神风貌、生活规范和社区团体、组织等四项基本内容,其中社区文化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的是经过社区人改造的白然环境和创造出的一切物质财富。它主要包括社区内的文化设施及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室、图书馆、人文景观、公园、市政建设设施等,还有居民所用的服装、用具、一切生活用品等都属于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汶川地震后社区建设灾后问题探析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重要保证。社区文化是最基层、最前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具有根本而深远的影响。
  而对灾后社区重建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应该加强社区文化重建,充分发挥“文化如水”“沁入心灵”的作用。用文化服务来调节情绪、抚慰心灵、疏导心理、安定人心;用文化活动来舒缓焦虑、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用文化作品来坚定灾区群众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社区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个性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
  社区文化可以包括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载体三个方面内容。文化制度是指社区内的各种制度和法规、纪律、舆论导向等,这些规范或者以明文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各种社区制度),或者以“潜规则”的形式约束着居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文化精神是指社区文化主体(社区居民)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通过相应的观念体系以精神财富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化精神是社区文化结构中的精神因素或者观念因素;文化载体是指由社区内的公共设施、活动场所、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建筑风格,甚至花草树木等物化形态所构成的社区物质文化。这些物质文化作为社区文化的一个载体,体现了社区的文化特色。
  三、构建震后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美丽新家园
  (一)建设家园思考
  文化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学研究人类及其活动的最重要的依据。任何一个民族或种族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变迁,变迁得好就得到繁荣,变迁得不好就导致消亡。这次地震的重灾区阿坝自治州内有藏、羌、回、蒙、朝鲜、东乡等众多少数民族,具有非常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例如,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羌族,在其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信仰体系。它的各种宗教性和世俗性的建筑、祭祀之地,都与传统文化中的方位、坐向等有密切联系,大到一个村落的布局构建,小到一个民宅内部火塘的建盖、一个神灵的安置,都有考究。   然而,地震加速了羌族文化的变迁,给羌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靠年长者口授身传来传承。因此,通晓羌族文化的人对羌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地震造成了北川、茂县、汶川的羌族群众死伤人数约占其总人口的10%以上(总人口约30万),这其中就包括不少通晓羌族文化的人员。实际上,现在北川县城已经找不到几个能说羌语的羌族人,很多县城的羌族人的语言和服饰已经基本上汉化了。只有在大山的深处,才能依稀找到羌族的传统文化特征。若再不加强保护,羌族文化极有可能灭绝。而大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就分布、散落在最基层的社区之中。
  因此,灾后社区文化重建应以汶川特大地震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社区文化发展,注重保护好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建立起群众满意、社会和谐的新型社区文化。
  (二)建设规划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任务。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其中国家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文本中就指出:要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先急后缓、统筹安排,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等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为保证社区文化重建的系统性和有效性,灾后社区文化重建要统筹当前恢复与长远发展、统筹临时安置与永久建设、统筹社区文化与民族文化,以“大统筹、抓应急、控风险、论结构、尊文化、重意愿、分重点、利资源、细统计、构人网、通物流、建系统”的统筹优选思想与方法为指导,对处于不同阶段的社区文化重建进行系统规划。
  (三)解决思路
  灾后社区文化重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高维性、复杂性、巨量性和涌现性。灾后社区文化重建就是要面对当前出现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灾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情况下,来构建社区文化重建的统筹优选模式。统筹优选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必然在灾后社区文化重建中发挥作用,为灾后社区文化重建提供理论与方法论支撑,灾后社区文化重建解决思路。
  (四)建设方法
  汶川地震是一起典型的突发事件,而灾后社区文化重建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应对方案实施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源的合理使用。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突发事件的本身特性决定了在资源配置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一类突发事件向另一类或更深一级的突发事件发展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资源的布局和调度必须适应这些关键性特点,并随着事件进展的阶段结果和所处环境的状态变化,进行资源调配的动态调整,最终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合理处置突发事件的目标,这就是基于动态博弈网络技术思想下的资源优化配置。
  灾后社区文化重建的核心问题在于在当前的资源约束和目标约束条件下,实现社区文化重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最低,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地重建。
  社区文化的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持续地努力。本研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灾后社区文化重建进行探索,建立了灾后社区文化重建的具体模式,试图寻找灾后又好又快地进行社区文化重建的思路和方法,以期能为灾后社区文化的重建有所帮助。

相关论文

汶川社区文化价值观地震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
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传播效果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价值观对集中式长租公寓开发和运营的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
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助推国家治理现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