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浅谈“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远程教育的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2015年“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尤其是处于变革发展的各类行业中,与“互联网+”相关的新生事物、新生理念与日俱增,而“互联网+”的理念也随之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之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近年来呈现如火如荼发展趋势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来说,其获得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有效地抓住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工具,通过网络打破传统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固有束缚,为需要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学员们提供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网络虚拟课堂,并以这个有效载体承载学员进修的活动开展。这种利用网络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方式,通常被称为网络远程教育。
  目前的网络远程教育固然有其优越的一面,但随着科技手段的日益进步与受众群体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不断变化,其缺点与不足也在日益显现,对这种利用网络工具开展教育的方式充分发挥其作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与限制。根本上来说,现行的网络远程教育模式仅是将现实中的课堂“搬”到虚拟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仅从以往的在现实课堂中听讲、完成作业变化为在“虚拟课堂”中进行上述活动,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互联网理念、发挥互联网作用。据此,本文结合“互联网+”理念与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对开展“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具体模式进行研究,以期得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相关概念阐述
  根据李克强总理在各类重要会议中的相关阐述,结合各界人士对“互联网+”这一理念的理解与分析,本文认为,“互联网+”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平台,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集成,从而实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进而发展出新的行业模式、行业生态循环的过程。“互联网+”的存在意义在于最大限度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实现信息要素的高效率传递,实现信息共享。
  就其特征来说,“互联网+”表现出以下六方面特质:
  第一,跨界。“互联网+”的过程体现于信息通信技术跨越行业壁垒、用于其他行业重塑优化的过程之中。
  第二,创新。各行业进行“互联网+”的改造过程,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中运用的过程,更是互联网技术发展驱动内核的创新思维在各行业中的渗透、传播与深入应用。
  第三,重塑。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各行业可以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连接行业内各个组成部分,高效率地进行信息交换、决策制定等工作,因此其行业运作模式必须也一定会因“互联网+”的过程发生变化,即结构重塑。
  第四,人性。“互联网+”在各行业中的引入,有助于行业重新审视对于“人”这一要素的价值在行业中的体现过程,强化对用户体验的实时反馈与实现,提升对于人性的尊重,提升对于人的创造性的关注度与重视。
  第五,开放。通过“互联网+”能够有效消除原本行业中的信息孤岛,从而化解制约创新的各类环节,通过信息共享实现良好的行业创新机制,避免重复劳动。
  第六,连接。通过“互联网+”改造能够使各行业与其他行业构建沟通渠道,从而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有助于行业借鉴、学习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对本行业的升级改造提供强有力的决策参考。
  “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变革是指:通过行业内各企业、个人的参与,构建出统一的全网、跨平台、场景沉浸式教育平台,最大限度切合用户使用习惯。为具有接受远程教育意愿的个人提供完备的学习辅助工具、相应资料与考核体系,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的网络式教育改进。
  三、“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设计原则
  根据“互联网+”特质,结合网络远程教育的特征,“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设计原则如下:
  (一)跨界融合原则
  转变网络远程教育传统理念中仅将“网络化”作为线下教育在线上移植的手段,通过充分理解“互联网+”的内在本质,精确选择信息技术与网络远程教育的融合点,合理利用各项信息技术手段为网络远程教育在互联网范畴内展开提供支撑,做到互联网技术、理念与网络远程教育目标、构想的深层次融合。
  (二)有效创新原则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在消除网络远程教育的时间局限性、空间局限性、载体局限性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将教育的本质以互联网的形式予以深入实践与阐发;同时注重创新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及时引入互联网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新理念、新手段与新方法,促进网络远程教育的技术、方法与时俱进。
  (三)流程重塑原则
  依据互联网技术应用在网络远程教育中的实际情况与创新程度,实时监控、评价与反馈与之对应的网络远程教育工作各项流程,对无法为“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乃至阻碍其发展的业务流程进行切合实际的改进,提高相应工作的工作效率,合理优化网络远程教育开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
  (四)以人为本原则
  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对网络远程教育进行改进的同时,尤其要重视作为直接受众的学员的使用体验,通过持续性的学员使用感受反馈调研明确改进后的网络远程教育模式中不符合用户使用的待改进事项,并合理改进。此外,还应当注重作为教育服务提供方的各类院校、研究院所等在使用中的直观感受,并做出切合实际的改进。   (五)开放互联原则
  通过“互联网+”理念的引入与相应创新的应用,在行业内破除各个提供教育服务机构之间、学员之间、学员与机构的信息阻塞,构建信息畅道,实现信息的行业内无阻碍流通,消除信息孤岛;搭建行业发展情况、行业技术等相关信息的流通平台,破除网络继续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间的信息壁垒。
  四、“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构建方案
  依据“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设计原则,结合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现状,本文尝试性构建出“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构建全网式平台
  首先,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构建足以承载全部网络远程教育活动开展的PC端网站平台,并充分考虑对各类移动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智能穿戴设备等)的支持,从而实现网络教育活动的全载体覆盖。该平台的日常运行应在相应政府机构(如教育部)的指导、监督下开展。
  其次,通过行政等手段逐步引导教育机构将其招生、提供教育服务等网络远程教育活动移至该平台,从而方便行政机构对于网络远程教育的一站式监督、管控,同时有效避免了“山寨”教育机构欺诈事件的发生。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前期的全面调研有效确定该平台的网络连接速度、存储能力、并发操作能力等硬性指标,并通过合理的硬件设施建设予以实现,为网络远程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引入前沿信息技术手段
  充分考虑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存储技术等的应用,合理运用流媒体、虚拟交互等创新技术强化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代入感与互动性,使教学内容的展示不仅仅局限于对视频的观看,而是更加强调学员学习过程中对于实物、实例的操作与实践。此外,通过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充分加强学员在听讲过程中与教师的互动、学员之间的互动,做到疑难问题随时提出、随时解答;通过HTML5编码技术的引入与相关APP的制作,使学员能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在各类移动端平台进行课程学习,大大提升学员的时间利用效率,强化学习效果。
  (三)制定相应规范
  在上述平台建设与技术引入的基础上,打破教育机构之间交流壁垒,实行同专业、同类课程的学分互认制度,确保学员在进行学习过程中拥有最大限度的选择权利,可以自行选择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教师课程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参考“MOOC”的具体教学考核方式,在每个课程的每个课时授课过程中加入随堂测试,并将相应测试结果记入该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以最真实反馈学员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在课程考试时,通过建立大容量随机题库、限定考试时限、考试过程中进行全程录像等方式,最大限度防止学员作弊行为的发生,同时可增加参加考试次数,为学员提供足够多的通过考试的机会。
  (四)建立数据分析体系
  通过平台的建设,不仅将学员的学习过程集中在一个网站之中,更将各教育机构的服务过程集中在一个网站之中。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教育情况的数据分析体系,对学员个体学习情况、某专业乃至某门课程的学员总体学习情况、各机构教育服务情况、行业总体发展情况等进行及时、详实的数据收集、汇总与分析,并通过图表等形式、按照不同的时间跨度进行不同层次的直观展示,为各教育机构实时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对学员辅导的针对性、优化机构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同时为行政部门从总体上把握网络远程教育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加强行业发展引导提供有力决策辅助。
  五、“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实施保障措施
  “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设计方案确定后,还应当根据网络远程教育的现有状况与网络远程教育从业者的相关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系列配套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网络远程教育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从业者的理论培训
  理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从业者对于“互联网+”这一概念的理解高度与深度,也决定了创新网络远程教育、将“互联网+”思维与现有业内工作深度融合的程度。因此,应当充分利用集中学习、主题讨论等方式开展对相关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使其迅速了解、掌握“互联网+”相关理论与行业发展前沿思想、技术,为“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模式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破除旧有思维壁垒、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提高对“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宣传力度
  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顺利实现需要以社会各界的充分了解、感知为前提与保障。因此,应当通过网络、现实的各类信息载体,深入介绍“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内涵与外延,充分阐述上述创新模式的内在机理、运行模式与优点,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宣传与相关知识普及,提高社会公众对该模式的认知,逐步扩大该模式影响力。同时,采取稳步推进的模式,引导社会公众尝试、体验该模式,从而对该模式的创新性与优越性产生直观感知,为“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开展培育具有较大基数的受众群体。
  (三)加大对“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工作开展的扶持力度
  “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建设需要有充分的资金、人力等资源作为支撑,而这些资源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相关从业单位的战略规划。同时,建设时间跨度也是该模式是否能够及时响应时代发展、及时契合网络教育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当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对实现该模式所需的资金、人力等成本进行系统核算,同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制定明确的建设时间节点,并以此为依据寻求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该模式的顺利建设与实施谋求足够的扶持力度。
  (四)强化对“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工作开展的监管力度
  为保证“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顺利建设与正常运作,相关监管工作必不可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当明确各相应工作岗位的职权,并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体系对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进行监管、约束,确保模式的建设、运作能够按照相应时间节点与操作规范有序开展。

相关论文

远程教育远程背景模式互联网互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大数据背景下日化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策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
电商营销模式的新变化分析——以淘宝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