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由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引发对高校教育的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7-0003-02
  多年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难题,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成常态。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99万人,初次就业率为77.4%,有150多万大学毕业生存在“毕业即失业”问题,占应届毕业生的22.6%。而2014年夏季的失业大学生很可能超过了200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一、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社会原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此前,笔者曾经从高校道德素质教育的角度进行过深入的分析,但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也值得我们思考。
  (一)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过剩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年均增速在两位数,比经济增长速度还要快,结果是高校从每年招生100万扩大到现在700万的规模,出现了严重的大学毕业生“产能过剩”。另外,很多高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忽略各专业的就业情况,盲目扩招,导致个别专业人才培养过剩,出现就业饱和的情况,从而形成专业结构性失业。
  (二)大学毕业生与劳务市场的人才需求不匹配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与社会劳务市场的人才需求不匹配是导致我国出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有能力为劳动者提供适当的劳动机会,然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经济增长实现了从农业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创造出了大量的制造业职位,例如职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工等,但普通高校的扩招却培养出众多希望从事高端管理、服务的大学毕业生。职位本身的数量少于求职者数量以及与职位匹配的人才短缺,必然导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突出。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考上大学并能顺利毕业被很多落后地区的家庭视为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的有效手段。所以,多数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去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然而能够自愿选择去经济落后地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寥寥无几。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竞争激烈、就业难的现象更加明显。按麦可思研究院的统计,差不多有3/4的大学毕业生会以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为就业首选地。
  二、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根本原因分析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这说明,通过教育可以把我国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但是,要真正搞好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高校的道德素质教育缺失。古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给学生提供思想道德教育。然而现代高校越来越忽视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仅以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员工被企业开除的前十项原因中,根本不涉及工作能力,但却都与职业道德有关,比如服务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等。在对我国上海的6个行业(IT、宾馆、家电、物流、银行、化工)进行实地调研时,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即绝大多数企业单位都十分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并把人品、敬业、责任感等道德素质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可见,高校不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遭遇挫败的直接原因。
  第二,高校的知识教育脱离社会需求。由于大规模扩招,不仅使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而且由于扩招导致各高校很多课程的教学质量都难以保证,学生并未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与技能。据调查,近半数的失业大学生意识到“毕业即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身专业技能的缺乏。
  第三,高校的教育结构不合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曾经实施过一系列改革,进行了大幅度的结构调整,比如,将学科单一的高校合并为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将单纯的教学型办学模式转变为教学科研结合型办学模式等。这些教育结构的改革虽然克服了以往专业过窄、人文教育薄弱等弊端,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其一,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过多的问题。在我国的绝大多数专业的教学中都始终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模拟训练教学、专业实习教学等形式使用非常有限。这很容易使大学毕业生只懂理论,而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从而难以满足当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第四,在教育模式上,形式过于单一,并且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又缺乏针对性和特色,对学生的学习引导作用不足,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这就使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不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当代人才应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与开拓能力,而这样的人才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很难做到的。
  第五,在培养人才的观念上,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就业观念陈旧问题。高校不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很容易让学生在毕业择业时受传统观念的桎梏,局限其择业范围,从而就业困难。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毕业生应该具有个性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择业观念。近几年,北大学生卖肉、复旦学生卖蛋与国外哈佛大学毕业生开出租车等现象备受关注,但这正是大学毕业生新的就业观念的体现。比如韩国的国际出租车业务中,相当一部分司机都有大学学历,他们会说外语,甚至能担任国际导游。有了大学毕业生的加盟,韩国的出租车行业素质得到提升,改变整个行业的形象和服务水平也得到改善。
  三、对我国高校教育的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造成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使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首先,灵活调整高考招生规模。我国自1999年扩招以来,每年都在大规模的扩大招生规模,十几年的高等教育扩招使我国的大学生入学率达到70%以上,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化教育。然而扩招后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激烈的求职竞争。人才的供给不仅从绝对数量上超过了社会职位的需求,而且从增长速度上也超过了社会职位的增长速度。这种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停止扩招的方式缩减大学毕业生的规模来调整。高校也可根据每年的统计结果决定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从而缓解专业结构性失业问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与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每年都会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并对上一年的大学毕业生各专业的就业率进行统计,各大高校可据此调整其招生计划,使就业率高的专业招生人数适当增加,就业率低的专业招生人数适度减少。
  其次,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还涉及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及诚信素质等诸多道德素质,因此,高校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和道德实践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至关重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对象的复杂化、个性化,高校道德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比如,增加新的教育内容,开拓新的教育途径,发展新的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模式等。这同时需要高校从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等方面人手,推动学校教育走上注重学生素质综合培养的轨道,搭建起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了,满足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道德素质需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难题。
  再次,加快高校教育体制改革。2009年10月11日,我国前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在北京第三十五中学的讲话中曾指出,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需要对教育体制进行大胆变革。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到指导性作用。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因此开始,包括发展“四年制高职教育”、“本科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应用科技大学”、“废除985、211大学工程”等。2014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已明确了高校转型改革的方向,即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成为改革调整的重点,将率先转向职业教育。可以想象,改革完成后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将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也将有所改善。因此,应该有更多的高校参与到这项改革当中,积极响应以加快改革的步伐。
  为了应对愈演愈烈的大学生失业现象,教育部此前公布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高校进一步落实健全“弹性学制”,并鼓励学生休学创业。可见,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已经采取了“休学创业”这一“大胆的”做法。作为高校,也应该大力进行教育结构改革,具体包括: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改革,使之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步;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使高校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够快速响应对经济社会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符;同时,高校还应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改变传统就业择业观念。

相关论文

失业现象高校大学生大学教育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