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黔剧的艺术符号表现形式

  法国著名学者、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指出:符号是一种表示成分(能指)和一种被表示成分(所指)的混合物。表示成分(能指)方面组成了表达方面,而被表示成分(所指)方面组成了内容方面。[1]所以,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表达传播信息意义的象征物,是沟通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桥梁。文化本身具有符号性质,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创造和传承是以符号为媒介的。
  黔剧是中国地方戏剧中的一枝奇葩,其拥有中国其他戏剧剧种的特点,也具有独属于自身的风格。分析黔剧的符号结构系统,可以深刻理解作为艺术的黔剧的表现形式和独特魅力。本文以柯赞的《戏剧的十三个符号系统》为基础来分析黔剧的符号表现形式,“中国剧场的符号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那些与戏剧性空间相关的视觉符号;第二类是与对话、音乐和音响相连的听觉符号。”[2]
  1 黔剧的发展
  黔剧的历史悠长,经历了从打洋琴到贵州弹词到文琴戏最后到黔剧的一系列历史变迁,从原来没有装扮的在茶馆坐唱到有装扮有乐队伴奏的舞台表演,是从曲艺艺术形式到戏曲艺术形式的过渡和转型。从黔剧的演变过程,我们看到了一部文化的发展史,看到了一个舶来品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融合、变化成为现在的黔剧。
  贵州洋琴的源流,可供考察的史料不多,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三十年代续修的安顺府志的访册中,《民间音乐》有部分记载:“洋琴,玩扬琴者并非限于洋琴一物,每组七、八个人,除洋琴外还被以月琴、二胡、琵琶以及萧、笛、竽、鼓等乐器。”而贵州洋琴的曲目多为民间小调,以坐唱形式呈现。
  光绪年间,贵州弹词进入鼎盛时期,大量的词本及演唱者出现,贵州弹词也从原来的五个唱腔发展到七个唱腔,贵州弹词的唱腔更丰富了,原本五个唱腔不能演唱的曲目,现在七个唱腔演唱,层次更加丰富,歌声更加婉转动听。清末民初,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贵州弹词由盛转衰,尽管在战争的环境下,贵州弹词还是顽强地保存了下来。
  解放后,贵州扬琴重新焕发活力,贵州扬琴发展成为了地方小戏,有了弹词和伴奏,已经初具戏曲雏形。1952年,扬琴工作组受到京剧、川剧的影响,将贵州扬琴搬上舞台并获得成功,之后贵州扬琴发展成为了文琴戏。
  1958年~1960年,贵州戏曲工作者们花费两年多的时间借鉴其他剧种发展方法,取各家之长将其融入文琴戏中,不断地打磨,不断熟练。1960年8月13日,中国地方戏曲中新添一名成员――黔剧。
  2 黔剧的视觉符号表达
  视觉符号,是指人类目之所及之物,且能够传达给人以感受的事物。视觉符号可以作为一个语言系统,这里的语言指的是“肢体语言”,即将有意义的视觉符号通过编排,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戏剧的视觉符号可以分为面部表情、动作、脸谱、演员的舞台调度、发型、服装、小道具、装置、照明等。
  戏剧演员的面部表情是在“空间被创造出来,又在时间中变化的符号系统。”[3]黔剧中人物的表情较为单一固定,变化较少,喜、怒、惊、哀等表达人物情感的面部表情都是程式化、规范化的,演员自行发挥的空间很小,如常用瞪眼、皱眉表示“怒”、“蹙眉”表现“哀”等。
  戏剧演员的动作具有很强的指示作用,符号化的动作便于观众接收和理解演员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国戏剧中的动作表现在文戏与武戏中有所不同,文戏中演员的动作幅度不大,动作轻缓;武戏中演员的动作敏捷且有力。黔剧大多为文戏,动作轻柔缓慢,有一种内敛之美。例如,在黔剧《珍珠塔:赠塔》中,陈翠娥送点心给方卿时,为表现出“点心之中有点心”时“三送”“欲言又止”的动作与越剧《珍珠塔:赠塔》中的动作是有差别的。黔剧中,陈翠娥的点心包裹从不曾离开手,在把点心递给方卿时的叮嘱显得很自然;而越剧中,演员的情感表现较强烈,陈翠娥点心送到方卿手中后,想了一下又从其手中抢回来,再三叮嘱。这些差异可以看出,黔剧对于情感的表达更内敛。此外,黔剧很多曲目是由当地的故事改编而来,因此黔剧的动作表现也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例如,黔剧《秦娘美》中演员在走台步时,手往里画圈,这种走路的方式来源于侗族姑娘生活中走路的样子。
  “脸谱”是中国汉族传统曲艺独有的符号,主要用于表现历史人物。不同的配色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常用红、紫、黑、蓝、黄、绿、白几种颜色,每一种颜色的使用和配搭都围绕着忠奸、性情、年龄等人物特征。例如,红脸大多是表现忠诚正义的人物,如关羽、仁薛贵、杨六郎;黑脸主要表现正直、勇敢或鲁莽的人物,如盖苏文、单雄信、苏宝童;白脸大多是英俊潇洒的人物,如岳云、罗成、薛丁山;绿脸多为力大勇猛的将军,如熊阔海、孟怀元;黄脸大多是表现性格残暴的人物;紫脸是表现沉稳果敢的人物。这样的安排与民间对这些颜色的认识理解相吻合,因此历史人物形象也就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黔剧的曲目多为文戏,常表现才子佳人、儿女情长,所以黔剧的脸谱色彩比较淡,没有京剧的鲜明,也没有川剧的强烈。比如黔剧《珍珠塔》中的“花旦”陈翠娥与“彩旦”彩萍,透过脸谱我们仍可知道她们的真实面貌。
  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既是语言,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服饰的物性特征,因为人们的选择而有了文化品格。可见,服饰符号含蕴了文化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黔剧服装是具有民族指示性的视觉符号。黔剧传统剧目的服装与其他剧种十分相似,角色不同,其服装的样式、颜色、材质等都有所不同,如年老的妇人的服装颜色偏暗、少女的服装颜色鲜亮、小生的服装颜色一般较素。而由贵州当地故事改编的剧目,其演员的服装就十分具有民族特色。比如黔剧《秦娘美》源于侗族故事,剧中人物的服装是就具有侗族特色的侗族服饰;黔剧《奢香夫人》中演员的服装是彝族服饰。   发型也是黔剧中区分角色的年龄、身份、性别的重要视觉符号。少女发型多样,而老妇人多为圆髻。发饰又称“头面”,头面的样式及材质的不同表现的是身份和角色的不同。“青衣”其头面多为点翠、水钻等制作而成,角色雍容华贵,端庄大方;艰苦贫寒的角色的头面多为银饰;丫鬟、宫女等配角多为珠子头面。黔剧《珍珠塔》中陈翠娥的身份是“小姐”,她的发髻是闺阁“小姐”才能够梳的“飞天髻”,而彩萍梳的是丫鬟才梳的是“双丫髻”;“陈翠娥”的发饰多为金、水钻等名贵的材料;“彩萍”的发饰多为银饰、珠子。
  3 黔剧的听觉符号表达
  相对于视觉符号,戏剧的听觉符号更具有表达力。中国传统戏剧称为戏曲,以唱为主,其表演俗称“唱戏”。黔剧作为中国地方戏剧的一个组成部分,沿袭了“贵州扬琴”说、唱并举的特点。黔剧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调和音乐风格,而最有贵州地方戏剧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当属黔剧特色方言和民族特色音乐。
  戏剧语言作为戏剧艺术主要的构成符号,它具备普通语言符号的语义学的功能,即产生让观众接受的明确的“意义”,如此才能使剧情得到认同,否则,作品的整体意象便无法形成。另外,戏剧语言还必须实现由普通语言符号到戏剧语言符号、由普通戏剧语言符号到审美戏剧语言符号的双重超越。这就要求戏剧语言不但具有具体的语义内容,还必须富有时空性、形象性、韵律感和节奏感等特点,具有鲜明的抒情意味或哲理意蕴。黔剧中的语言十分具有贵州地方特色,因为黔剧源于说唱艺术,形成现在黔剧“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特点,所以念白在黔剧中运用得非常广泛,“黔韵白”朴实、自然,具有旋律性。例如,黔剧《秦娘美》中的唱词“怕的是肩上扁担被折断,怕的是一双筷子分两边”,用朴实的语言表现出“珠郎”对“秦娘美”“表心”的决心;《珍珠塔:赠塔》中丫鬟彩萍请方卿坐下时说:“你在这花园里转了大半天,脚杆都转酸了,坐下歇哈嘛”,方卿对姑妈的不满和寒心在剧中有词“至亲骨肉何冷淡,不如小小一丫鬟”表现得淋漓尽致,且剧中的所用为贵州方言,质朴而亲切。
  语调是一种腔调,包含有节奏、速度、密度等要素,具有补充语言变化层次的符号价值。“在每个语言学符号的被标准化了的形式之内,还有着构成一个‘自由的领域’(M?亚伯拉罕)的语调变化”。[3]这个“自由领域”就是演员的发挥空间,相同的语言用不同的语调表达,会产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戏剧中,这个“自由领域”在不同的剧种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京剧的语调较高,语速较快,讲究字正腔圆,且节奏感强。而黔剧在唱词部分的语调较轻缓,但念白部分的语速较快,接近生活语言的语速,语调平实自然。
  符号是用来表达意义的,音乐的意义体现在某种外在于音乐的客观实在――人类情感,它是音乐的内容,它决定了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从这种意义上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符号。音乐节奏的快慢能表明或暗示此时人物欢喜、愤怒、急躁、害怕、哀愁等情绪。黔剧音乐以“贵州扬琴”说唱音乐为基础,再加入京剧的锣鼓,吸收贵州梆子和贵州民族音乐而成,音乐在黔剧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乐曲是人为地将各种音色的不同音符排列组合,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如表现欢快气氛的“扬调”、表现凄苦心境的“苦禀”。为准确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情感起伏,黔剧音乐采用不同的速度、语调、乐曲将音符串联起来,根据戏剧的情节变化而变换唱腔,起到强烈的节奏对比的艺术效果。除了杨琴外,黔剧中还加入了锣鼓、胡琴等乐器。锣鼓的使用使得黔剧音乐更加丰富,节奏感更强;胡琴,其音色较之京剧表演中的京胡显得低沉一些,较之二胡显得悠扬一些,它有股宠辱不惊的气质,这正与黔剧整体淡雅清丽的风格相符。
  戏剧艺术与符号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戏剧是各种符号编织出的一台如梦般的视听盛宴,如果没有符号,也就没有戏剧。戏剧艺术将生活场景重现在舞台上,但由于很多东西无法照搬上舞台而被符号化,仅仅一个举手投足就表现出想表达的意思。戏剧只有将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完美结合,才能给人立体的感受,对于西方戏剧如此,中国戏剧也是如此,贵州的黔剧更是如此。

相关论文

符号形式艺术
在职业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
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基本形
数字媒体时代下美术教育的研究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
融艺术疗育的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
浅析传统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传承与
茶画艺术在美术鉴赏课的传承探讨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