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创新充实小学体育课堂的策略

  虽然我们在不断进行课改,但对于体育课教学,似乎依旧千篇一律。体育老师上课,无外乎是集合―模仿―练习―自由―集合。体育老师是最享清福的老师,似乎谁都可以上,而且没有升学压力。孩子们喜欢体育课只是为了一个字“玩”,并没有学到新的运动项目和更多有用的知识。体育课多年一个调,以至于社会上的人也都认为体育课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除了传统思想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之外,体育老师的思想懒惰,上课方式过于死板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创新充实小学体育课堂谈谈一家之言。
  一个前提:教师加强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徐志摩说过,教师就是牧童哥,他知道哪儿草嫩水美,一定要把牛儿引过去。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所以,老师必须加强教育意识,杜绝混日子思想,把教育兴国的重任挑起来。当然,肯定有一部分体育教师也想过创新教法,可是一旦考虑到周边环境,融入集体中,就容易泯然众人。别人怎么教咱就怎么教。从人性角度考虑,这是不爱出风头、不爱标新立异,也不希望别人指点的现象;也可能是怕创新不当,自己承担不起责任。殊不知,人人如此,就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体育教学的发展以及学生的身体质量。近年来,我国体育运动蒸蒸日上,各级比赛捷报频传,祖国要想成为体育大国,全民健身运动要深入人心,就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学体育教师的努力做起。
  三点做法:
  第一,引进多媒体教学,打造好室内课。
  现在,一般学校都有电教设备。借助多媒体教学不应该只是文化课的专利。可以多方面发掘。譬如,在室内可以播放一些体育竞技节目,体育人物访谈;体育老师在讲述体育规则,描述体育技巧时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学生一看就懂。比如,滚翻教学,老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分解动作和注意事项,引导孩子观摩教学,然后再进行练习。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技能准确性,而且兼顾了体育素养和思想品质的培养。又如,观看比赛节目,对比赛精神、比赛规则进行了解,教师适当点拨,四两拨千斤,学生很容易形成良好的体育素质,而学生形成的团队合作意识、纪律意识、服从意识对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非凡。
  第二,进行情境教学,增强课堂趣味。
  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方式,它重视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快乐,能够充分体现学生本身的主体性地位。它不单纯以技能教学为目标,而是变枯燥单调的讲解和高强度训练为真实的具体情境,让孩子们主动展现出优美的动作、娴熟的技能。我们知道,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无一例外有极强的好奇心,上课时容易转移注意力,受外界干扰,注意时间短暂。采取情境教学的意义在于:(1)能提高小孩子的认知力、注意力;(2)能提高小孩子快乐学习的兴趣;(3)能提高小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那么,我们的小学生就会高兴愉悦地沉浸在课堂活动中,愿意长久地保持学习热情。
  第三,重视竞赛活动,激励进取之心。
  体育教学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同时,争强好胜的心思,人人都皆有。通过竞争激励学生是合乎运动规律的适宜的教学方法。我们在课堂中运用游戏或者竞赛的方式,有助于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培养每一个学生进取向上的心。因此,在体育课上,教师要多制造机会,多提供条件,确定明确的目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不间断地组织游戏比赛,当然方法一定要适当,尤其要处理好弱势群体的情绪问题,并在活动中不断指导和引导。我们要鼓励学生竞争,激励孩子们为优异的成绩而坚持奋斗,但是更要教会他们团结互助,互相关爱,共创辉煌。比赛的目的不仅是成绩,更是能力的提升,品质的熏陶。把竞赛不仅开展到人与人之间,还要开展到组与组之间,班和班之间,甚至于走出校门,走向各种不同群体。比赛形式也要多样。比如跳绳,可组织个人赛、小组达标赛、代表出线赛、分组友谊赛等,也可以比速度,比标准,比持续,花?臃?新,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又如,立定跳远,我们不比谁跳得远;要比谁最协调;谁缓冲得好;既可以互相学习技能,也可以持续课堂。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综合小学教育的功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生课堂体育的僵化模式要进行大力改善,教师要抓住新课改的春风,更新思想,大力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充实体育课堂。把学生内心是否喜欢上体育变成检验秤,把是否有个性体育活动变成试金石,把是否提高体育能力变为终极目标,只有这样,体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课改目标。

相关论文

课堂策略小学体育
浅谈休闲体育产业与茶文化旅游发展
试论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改革
强化小学数学概念知识的记忆方法探讨
试论提升初中英语活动教学的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
浅析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有效
浅谈构建经济责任审计长效机制的应对
基于企业文化变革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
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新形势下将柔性管理融入企业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