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以史育人提升民办高校学生校外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已经不能只具备书本知识,更应该具备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加强与市场的联系、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转变高校教育观的重要内容,更成为民办高校关注的热点。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则能使学校、教师、学生与社会、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对高校实践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1]
  一、民办高校学生参与校外实践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主时间安排少有涉及校外实践
  课余时间的自主安排为广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拥有越来越多可支配的时间,就广东培正学院来说,学生上课时间只有16周,17、18周考试,寒暑假时间较长且任务较少,然而许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假期安排参加社会实践。其实大学生的假期相对较长,要充分认识假期生活的重要性,加强指导和引导,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地开展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中能够学有所长,体验人生百味,力求使假期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2]
  2.学生群体中“享乐主义”思想盛行
  民办高校中占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享乐主义”的思想,这种“享乐主义”可从两方面分析:一、他们认为课余时间和假期是休息时间,学习是上课的事情,不把学习带到课堂之外;二、不少学生经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后,就想着在大学里舒舒服服坐等毕业。长期下来,他们会慢慢形成了一种“惯性”的懒惰思想,假期时间安排不合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这种思想会削弱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处在一种安逸的环境中,缺乏对外界的主动认识,对参与社会实践这种需花费脑力和体力的活动渐渐失去兴趣。
  二、学生校外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相关机制尚不完善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民办高等院校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不同类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民办高校对自身的培养目标不断的进行调整,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3]但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强化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为核心,学生校外实践的制度制定尚不完善,缺乏相关的政策措施来扶持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很难通过学校途径去了解更多社会工作需求方面的消息。
  2.学生校外实践途径受阻
  目前在校学生的实践途径主要是参加志愿服务,“三下乡”等一些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短期活动,这些活动在某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们的服务意识,但这不足以提升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另外,学校的地理环境也会影响学生校外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像广东培正学院这样地处较为偏僻的高校来说,学生参与校外实践的机会少,只有学校周边的商铺提供的兼职以及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形式较为单一。
  3.社会观念尚未完全转变
  社会上仍存在“闭门造车”的狭隘认识,认为学生的职责只有学习,社会实践能力和经验毕业之后再去积累。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如能提供机会给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协助他们处理好学习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一个提升。我们不能忽略实践能给学生带来各种能力的提升,在进行理论学习中必须了解“题”与“为”的关系。民办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在此情况下学生更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明察周围的事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脱离理论,根据自己能用的、有用的条件付诸于实践。
  三、改变民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能力的建议
  1.学校应完善学生校外实践长效机制
  民办高校要提高广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校外实践机制,使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学校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例如定期举行职业宣讲会,帮助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加强校企联系,不定期发布企业单位提供的实践岗位;提高勤工俭学管理工作水平;学校可在课时安排和课程设计方面予以扶持。学校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听、多看,摆正自身态度,做好本职工作,做到应企业所需。
  2.以学校为基础,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学校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作,实践基地能为学生提供各类实习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去。广东培正学院建校20年来,与众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仅在花都区就与洪秀全故居、宝桑园等多个单位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实践。社会实践是以社会为课堂,以群众为老师,以假期和课余生活为课时,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能力等。通过在企业中观察和学习,了解作为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各类知识,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储备。
  3.加快提升学生校外实践的自觉性
  高校存在的问题并不能掩盖学生自身的问题,部分大学生自身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但行动起来缺乏主动性。他们自我要求较低、自律意识淡薄,不利于跨入社会后的长远发展。学校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以必修+选修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在无教师参与或指导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大学生参与校外实践要形成高度的自觉性,将实践机会作为一次提前就业,全面接受就业前的素质提升、检阅和检验。
  学校相关机制的完善和实践基地的建设等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精神具有特殊作用,对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有明显效果。校外实践贯穿学生入学后的专业知识教育、毕业实习等环节,是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是在学校里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知识;二是走出学校,走进社会。通过校外实践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于实践,能够使学生发现学习上的缺陷和不足,促进其学习钻研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在“学习―实践应用―再学习―实践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学习实践中该如何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提高;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团队协作、与人沟通和组织协调方面得到锻炼。[4]

相关论文

民办高校校外实践能力高校学生
试论医技、药学及护理开设门诊实践与
试论战略重组企业文化融合创新与实践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