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学审美赏析模型的建构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文学审美赏析对高职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号:GS[2015]GHB0886 , 编号:[WW2015_123]
  如今,我国高职大专生的心理问题异常突出,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针对此种现象,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探讨,我认为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文学审美赏析模型是切实可行的。本文在借鉴相关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文学作品赏析为基础,尊重个体差异的文学审美活动规律,构建了一个基于学习者心理治疗的文学审美活动模型。该模型以文学审美赏析为主要活动,旨在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建构文学审美赏析模型要达到与语文教学、文学审美赏析、学科渗透三者之间在教学目标、方法、过程中的契合点,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高职语文课选用了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就可以满足以上三者的需要。从语文教学上来讲,这些文学作品的选用,都符合语文课堂要求,通过学习,可以丰富视野、完善人格。从文学审美赏析角度来讲,这些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要求与审美素养。从学科渗透角度来讲,这些优秀作品中都集中反映了艺术形象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魅力,通过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方面,语文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关联着学生的心理活动,这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活的有意义的构成”。[1]学生可以通
  过借助教材的感召力,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引导她们感知课文内容,挖掘作品中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精英文化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塑造健全人格。
  再次,通过活动课、专题讲座、答疑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受挫教育和意志力教育。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固有的审美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靠知识,更重要的是看他的意志品质,人格魅力。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和人生价值。
  最后,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也能促进文学审美赏析课的教学实施。教学心理环境既包括人际环境又包括课堂教学气氛。合作、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友爱、互助的同伴关系;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都有利于师生交流信息,沟通情感,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学?兴趣,减轻学习负担,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 文学审美赏析模型构建
  (一)文学审美赏析活动模型的构成成分
  在分析文献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文学审美赏析活动模型,其各维度成分划分如下:
  1、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巩固扩展
  2、审美过程:呈现“美”、交流“美”、评价“美”
  3、审美体验:直觉阶段、构成阶段、超越阶段
  (二)文学审美赏析活动模型的分析
  文学审美模型主要包括教学模式、审美过程和审美体验这三个环节,具体阐述如下:
  1、教学模式是该模型的宏观思路。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便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课堂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此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受教育者的思想火花;其次,教师利用创设的氛围,向学生提出问题,把握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巩固扩展第二阶段的任务,教师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2、审美过程是对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创设情境对应的过程是呈现“美”的作
  品。在高职语文课本中,编者选取了大量优秀体裁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可以称得上是“美文”,但是对于不同的体裁,呈现“美”的方式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教授不同的课文。比如诗歌的审美赏析,首先要求学生大声、数遍的朗诵,才能领悟其中的韵味。接下来就是交流“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分享。最后,师生一起对作品的“美”进行评价,进而升华主题意义,把审美过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
  3、审美体验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活动,有的学者把审美体验过程分为感官观照、心意领悟和神志彻悟三个阶段。[2]大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直觉阶段、构成阶段和超越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同时包含着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体验。在直觉阶段,我们认为美是直接的,可以直接呈现“美”,它是知觉的客体,主体通过感知直观对审美客体进行把握;在构成阶段,主要通过联想、想象,以此进行交流“美”;在超越阶段,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处于相互交融的状态,审美体验达到体验高峰,对“美”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从而进行评价“美”。
  (三)不同文学体裁作品审美特征的分析
  文学审美活动都是围绕不同文学体裁的审美特征展开的,它是构建文学审美赏析模型的基础,在本研究中,根据文艺理论界常用的“四分法”将文学作品分类,按照文学作品的题材选择、形象塑造、结构方法、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文学四大类。[3]虽然体裁不同,但却有很多共同的审美特征,当然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分别将其特征列举如下:
  诗歌的审美特征:抒情美、形象美、音乐美、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
  散文的审美特征:形式美、语言美、题材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说的审美特征:形象美、环境美、情节美、叙述美。   戏剧的审美特征:剧场美、综合美、扮演美、集中美、冲突美、个性美、多样美。
  比如诗歌的审美特征中抒情美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形象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音乐美是诗歌的先天素质、语言美是诗歌跳动的音符、朦胧美是诗歌的艺术外衣、意境美是诗歌艺术的境界。
  对此,本研究重点选取了武威职业学院文学社的文学爱好者50名大专生进行了调查,根据这四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请同学们选出这些文学作品中认为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将结果?M行统计后,列表如下:
  其中,诗歌的四个审美特征最具有代表性,分别是:抒情美、音乐美、朦胧美和意境美;散文则是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而对于小说而言,它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及具体的环境描写都可以作为很好的审美对象;戏剧则比较集中的体现了剧情的矛盾冲突和人物语言以及环境都可以成为审美活动的典型特点。
  2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文学审美赏析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高职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暂时的心理困扰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一旦严重就会形成心理疾病,不但损伤身体健康,甚至危害社会,形成社会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尤其在心理性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课也被越来越重视,但由于课时安排时间的有限性,心理教师师资力量的缺乏,所以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探索别的教育途径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则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极其可行的。语文教学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同时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形成高尚品质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与学生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动机、兴趣、情感、心态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语文学科的性质、内容也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素材支持和理论依据。所以,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也能提高语文学习兴趣,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本研究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建构了在语文教学中文学审美赏析模式,该模式由教学模式、审美过程、审美体验三个系统组成。教学模式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巩固扩展三个阶段;审美过程由呈现“美”、交流“美”、评价“美”三个过程构成;而审美体验则包括直觉阶段、构成阶段、超越阶段。其中,教学模式是该模型的宏观思路,而审美过程是对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在此过程中,每一种审美活动对应着一种审美体验。这三个系统相互衔接,最终既能提高语文知识掌握,又能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建构这样的模型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目前,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竞争日趋严重以及高职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会给他们造成种种不良的身心反应,负面的心理影响对他们的成长更为不利。加之如今心理治疗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多视角的方式。现代医学心理学就认为,人的不良身心只有在心理学、艺术和医学相融会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最佳的治疗效应,因此艺术的心理治疗功能正在被人们所认识。本研究的最大特色即是引进文学艺术审美心理理论,试图通过这种审美活动来达到提升心理健康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实施的文学审美赏析不是单纯的作品分析和知识讲解,而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文学审美这样一种设定的艺术手段,通过操作文学审美赏析模式,促成个体形成文学审美的心理体验,从而促进个体身心的舒适与和谐,逐步改善心理问题。
  注释
  [1]董馨.论审美价值的支柱作用与终极地位. [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14):3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序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相关论文

课堂教学赏析高职审美课堂模型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相结
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思考
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研
浅谈学分制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
试论学分制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
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