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会计审计论文 > 会计研究论文

浅谈高职高专对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原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同一位教师,既能担任本专业理论的教学,又能胜任本专业技能工作实操,并指导学生进行企业实践,同时拥有学历文凭和相关技能证书的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院校探讨的热点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有效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2004 年4 月12 日,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 号)中的附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了界定,即高职“双师型”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又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这就更加要求会计教师具备“双师型”技能,既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要善于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提高会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二、我国“双师型”教师的不足
  
  1、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绝大部分专职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的社会工作经验, 他们大都是从学校一毕业就走入教师队伍的学科型的人才,有较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 但由于没有接触过社会实业界而缺乏会计工作经验, 实践能力偏低。而社会实业界人士会计工作经验虽然丰富, 但又欠缺理论水平。据统计, 大学毕业直接任专业课的教师占86. 5% , 而从企业调入的所占比例为7. 4 % 。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都处于弱势, 与社会上需要的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差距。
  2、超负荷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使教师深入社会实践显得力不从心。近几年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特别是会计专业招生规模扩大, 教师的教学工作大幅度增加,同时为了提升自身的职称,还要做大量的科研工作,使自身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由于精力有限, 原来深入业务部门开展调研的惯常做法, 现在已难以坚持; 想到生产第一线去锻炼也变成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脱离社会实践时间一长, 双师素质则出现退化,“双师型”教师变得名存实亡。
  
  三、建设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探讨
  
  1、校企合作,锤炼教师,为理论和实践结合建立纽带。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多方联系,互惠互利,共荣共赢,同时,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合作办学,能使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掌握技术生产过程,掌握企业劳动组织过程。这样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教学水平也会相应有所提高。
  2、把教师送到对口单位进行锻炼。把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定期送到对口的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的能力。教师可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经常去会计事务所或公司企业实践锻炼,能够了解到公司的很多信息,参与公司的管理,学习到很多知识,提高沟通、协调、组织能力。
  3、大力开展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互帮互学活动,并从企业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又愿意投身于教师事业的有识之士,促使教师队伍向“双师型”的转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关键在会计教师,而“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建设无疑是提升高职高专教师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只有具备一支高学历、业务精、技能强的“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和高技能的技能性应用人才,最终使我们的会计毕业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从而使会计职业技能成为连接教育和生产的纽带。
  

相关论文

教师队伍高职高专高职队伍会计
对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
试论成本会计教学的体系结构创新及策
浅谈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试论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思考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试论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