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2011年江苏北部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作者简介]滕士涛(1959-),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张建民(1957-),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方文化与陆桥经济研究。(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社科联研究项目“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苏北高校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C-5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081-02
  
  江苏北部地区(以下简称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省辖市,共40个县(市、区),土地面积5.44万平方公里,苏北经济总量落后于苏中、苏南地区,但目前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0年12月,苏北有普通高校22所,其中本科高校9所,专科学校13所。2009年苏北高校毕业生6.99万人,其中徐州2.6万人,连云港0.87万人,淮安1.89万人,盐城1.26万人,宿迁0.37万人。金融危机以来,苏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但是,随着全国和江苏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苏北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出现了一些转机,但是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0年11月20日,江苏省教育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披露:与2009、2010年相比,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回暖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毕业生总量首次出现负增长。据初步统计,2011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预计有53万人,同比减少0.2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3.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0.3万人;本科毕业生23.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2.6万人;专科毕业生26.2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1万人。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数首次出现负增长,虽然降幅较小,但已经出现了拐点,总量尽管依然较大,但是压力出现趋缓势头。二是江苏省经济增长势头强劲。2010年以来,江苏经济回升势头进一步巩固,工业生产快速回升,企业效益稳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家和省将启动一大批经济建设项目,必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这都为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虽然江苏省经济逐渐好转,就业市场复苏较陕,企业需求量增多。但是,由于外省江苏籍毕业生、外省生源到江苏就业及往年积存尚未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大量外省高校毕业生来江苏就业,2011年苏北高校毕业生要实现顺利就业仍然有很多困难。
  
  一、苏北高校大学生就业流向苏南等发达地区加大了就业压力
  
  由于历史、地理等复杂原因,苏北与苏中、苏南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多年来一直影响着苏北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提供的信息,江苏省三大区域中的各项人均指标表现出巨大的差距,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2009年人均GDP是苏中的1.77倍,是苏北的2.91倍。另据2009年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统计局《江苏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从人口发展、生活水平、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四个领域,运用30项指标对2009年全省及13个市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从各地区情况看,社会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梯次分布,苏南、苏中、苏北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悬殊。差距较大的主要在人口发展领域和生活水平领域,且差距呈扩大态势。江苏社会发展水平南北差距的拉大无疑影响苏北高校大学生流向南京、苏州、南通、无锡等地,增强了苏南的竞争压力。
  
  二、苏北产业结构处于调整、转型时期,社会就业总量受到较大限制
  
  由于苏北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环境相对较差,现行政策、体制和收入差距驱使大量的农民向工业部门和城镇转移,加剧了城镇日益紧张的就业问题。第二产业特别是传统的制造加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供大于求,环境和资源依赖型企业比例较大,产业链中的其他部分缺乏优势,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与质量与苏南相比有很大差距,导致就业岗位数量降低。第三产业虽然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场所,近年的增长速度也较快,但是由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不够完善,社会服务领域中社会资本投入不足,与现代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部门,以及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农村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受到制约,不足以解决苏北产业转移和大学生新增人员。
  
  三、苏北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虽然近年来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专业建设始终没有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变化。近年来,江苏省教育厅根据社会需求对省内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人数进行了宏观调控,但是,区域之间、专业之间、学历层次之间、性别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由于苏北高校位于相对落后的地区,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都倾向于在本省经济发达的苏南、南京以及上海、浙江等地区就业。调查显示,有超过三成的人将外企作为首选的工作单位,有近五成的人选择的单位集中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企”,只有13.3%的人选择“自主创业”。在就业观念上,普遍存在着期望值过高、追求待遇、相互攀比等倾向。对就业区域、单位、待遇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导致苏南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
  
  四、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缺乏岗位职业能力
  
  苏北许多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专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许多专业毕业生往往供大于求。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有些高校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缓慢,未能承担起为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的责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口径与方向不能有效对接市场需求,教学计划不能随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中没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职业岗位能力与市场需求统一起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侧重于考试分数,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的指引,课程设置老化,课程体系落后,培养方式单一,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实 践动手能力差。一些大学毕业生思想观念不成熟,对工作缺乏热情、拈轻怕重,难以适应职场环境;一些大学生与人相处存在障碍,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一些大学毕业生过于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在求职过程中诚信缺失,对本职工作缺乏忠诚度;一些学生初次就业又失业,因为面对产业的转型升级,他们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苏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同全国一样,目前苏北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专门机构,学校有一名主要领导分管,学校二级学院、系部则由党总支书记负责,具体工作由辅导员来实施。这样的领导体制和工作分摊,主要任务实际上集中在几个辅导员身上,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很难让学生满意。就业指导课,大多作为选修课程,授课内容主要是介绍就业形势,或者邀请行业企业人士、成功校友讲座,教学内容信息量少,形式单一,缺少实际的操作性和应用性。一些指导老师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素质参差不齐,缺少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兼职教师来自行业企业,由于他们本身具有大量事务性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了解就业市场,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教学,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另外,高校就业指导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贯穿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针对性不强。
  
  六、企业用人误区影响大学生就业
  
  企业的用人存在误区,苏北如此,江苏如此,全国也是如此。主要表现在:第一,学历、院校门槛。多年来许多用人单位一直坚持“高学历等同于高能力”的错误认识,人为设置名校、重点院校“门槛”,妨碍了不同学历背景的大学生实现平等就业;一些中小企业不愿录用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工作经验”,不仅要付出一定的培训费,而且担心培训后的大学生跳槽,“培训成本”和“时间成本”打了水漂。第二,生理条件歧视。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转变为用人单位具有主动话语权的买方市场,居于市场优势的用人单位在生理条件(身高、外貌和性别等)方面要求苛刻,这样剥夺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此外,由于女性生理(孕期、产期、哺乳期等)原因,用工成本一般比男性高,导致用人单位在招录大学生的过程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标准,剥夺女生平等择业机会;国内企业还未形成积极聘用实习生的社会风尚,能够给予在校大学生的顶岗实习机会,使得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得不到有效锻炼和提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七、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政策支持不够
  
  近年来,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国家和江苏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贷款减息、苏北计划等,这些政策无疑对大学生多渠道就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在这些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政策执行不力,地方政府对国家鼓励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如减负稳岗优惠政策并未完全到位,企业招录毕业生积极性受到抑制;某些地区接收非生源地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仍存在落户限制;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国有企事业单位补充毕业生数量偏少;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担任助理收效不大;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工作中,报考公务员及考研的加分政策未能及时体现,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机制不健全,职能机构对大学生创业在贷款及扶持等系列服务上积极性很低,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无法顺利实现再次就业。另外,目前国家缺少政府举办的对大学生进行职前能力培训、就业创业能力培训的专门机构,大学生技能培训服务缺乏必要的保障。
  

相关论文

江苏形势高校就业大学生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试论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