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萧红虽命运多桀,只拥有短短三十几年的生命,她却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篇章,当得起“30年代文学洛神”这个美誉。特别是《呼兰河传》以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被后世广为称赞,值得反复品味推敲,也值得追溯那艺术背后的根源。
  一、《呼兰河传》的突出艺术特点
  (一)写作纬度――基于“儿童视角”的“儿童叙事”和“成人视角”的“回溯性叙事”的交织。
  所谓儿童视角,其实就是“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这种独特的写作纬度的艺术魅力是由“儿童叙事”的原生态色彩和“回溯性叙事”的成人思维色彩的交织重叠所带来的。
  (二)文体特色――富有空间性的诗化散文体小说。
  《呼兰河传》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独树一帜的文体特征,也就是被评论界广为称奇的诗化散文风格的小说体。作品几乎摒弃了传统小说那种对因果线索进行逻辑演绎的叙事模式,突破了传统小说最看重的“情节”,采用“空间性”的结构特征,各章节或者说各单元以一幅幅画面的形式并列呈现。这是导致小说结构松散化从而更接近于散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文本张力――由不同叙事元素的矛盾统一所带来的多重价值和审美意蕴。
  文本张力,是在文学批评中探讨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提出的概念,是文学内涵与外延的矛盾产生出来的深远感染力,也叫张力。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多元的审美感受,往往是由于文本呈现出多重意蕴,这多重意蕴绝不仅仅只在于文字浅显的表面涵义,而是由多重看似不相容的叙事元素,在看似对立的状态下和谐而统一地存在于文本之中,这就是文本张力。通俗地说,就是作品有嚼头、层次丰富。
  在《呼兰河传》中,作者用成人与儿童的双重叙事视角对呼兰河城进行追忆。成人视角代表成熟与理性,儿童视角代表天真及感性,这实际上是两种对立的话语系统。而双重视角的融合正是文本产生叙事张力的基础。由此,作者笔下小城的生存图景呈现出明暗交织的光影,情感基调是包含着热闹的凄凉,文本色彩则是灰暗中透着明净。这两组矛盾的元素始终相互碰撞着,同时又整合为一体,给人一种无限阐释的可能。这种富有张力的文本价值也正是《呼兰河传》重要的艺术魅力之一。
  二、《呼兰河传》艺术魅力的产生根源
  《呼兰河传》是萧红写于生命之尾的一部作品,可以概括为一个寂寞的作家用文字实现当下与遥远过去的穿越和对话,是作家寂寞悲凉情感的尽情抒发。之所以今天读来仍如此打动人心,其艺术魅力来源于作者悲剧性的生命体验及其对故土既爱又叹的复杂情感,全书无不表达了她对童年生活地――呼兰河小城的追忆与怀念。
  可以说,《呼兰河传》的艺术魅力离不开萧红的旷世奇才,而萧红短暂一生的悲剧生命体验成就了的她的旷世奇才。
  萧红于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小城,原名张乃莹,父亲是当地一个小吏,家境颇为富裕。然而传统重男轻女的观念,使得萧红自幼很少得到父母及亲人的关心,祖父是唯一一个爱她的人。童年的她有祖父的爱,是快乐的,又由于其他亲人的不爱,又是落寞的。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彻底的寂寞了。青年萧红在与祖父永别后的无助感、生活不顺的失意感和父亲逼婚的压迫感之下,逃离家庭去到北平,从此开始了动荡流离的后半生,她“尽遭白眼冷遇”、困病相交。1940年,萧红在香港完成《呼兰河传》,很快便因病辞世,?Y束了悲苦而短暂的一生。
  三、结论
  伟大的文学作品在于其令人百读不厌,值得细细咀嚼。《呼兰河传》的突出艺术特点正是基于“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双重写作纬度、富有空间性的诗化散文文体特色、由不同叙事元素的矛盾统一所带来的文本张力,这几个突出艺术特点能使人感受到多重价值和审美意蕴。每次重读《呼兰河传》都不会失望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伟大作品的产生必有其背后的根源,《呼兰河传》也离不开作者的才华。从萧红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到,交织着欢乐与不幸的童年是她敏感性格的成因,祖父的言传身教使她获得宝贵的文学积淀和善良宽厚的情感,对绘画的天然热爱和学习奠定了她丰厚的艺术底蕴,封建的社会文化造成了她婚姻情感上的悲剧,残酷的社会现实给她的悲剧人生不断加码。这种种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恰恰成就了萧红的旷世奇才,成就了《呼兰河传》的艺术魅力。

相关论文

呼兰河传特点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
浅谈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及其影响因素
浅谈寒包火理论探源及其在肺系疾病中
浅析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应用的特
试论自由贸易协定中的环境义务及其应
浅析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及其
论我国储蓄国债发行市场现状及其政策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