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试论高校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佐藤学教授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里谈到:“课堂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课桌椅面向黑板和讲台排成行列,教师以教科书为中心,使用黑板和粉笔进行讲解,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的风景。这种课堂风景在欧美各国正在进入博物馆。如今,黑板和讲台在课堂里消失了,课桌椅改为四至五人用的大小,教科书变成配角;各种各样的资料充实起来。教师的作用正在向学习的设计者和主持者转变。”[1]高校课堂改革一直在进行,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在课堂上教材的作用被各种教学工具弱化,教学模式更加倡导合作学习。然而传统课堂上的种种弊端依然存在,如何才能使课堂变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呢?把课堂建设成积极、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是需要我们去探索的道路。
  一、从学习的视角全面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课堂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途径,在课堂这个情境下,“学习”仅仅是教师传递知识与方法,学生被动的接受吗?当然不是。“所谓‘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本来就是合作性的。”[2]“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3]。那么,理解了学习的内涵,促进高校课堂改革与发展,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就显得分外的重要。
  而目前“学习共同体”还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定义。1995年,博耶尔发表了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The basic school a community of learning)报告,提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4]本人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构成的团体,在学习过程中有共同的学习愿景,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和谐的人际联系。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所有学习者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与分享,朝着共同的目标进步。正如苏联教育家舍吉宁说:“我们的任务是――不要孤立的学生、教师,而要学生+教师”。所以,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是实现学生+教师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二、如何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一)从教师层面分析
  据《光明日报》报道,备受关注的四川大学首届“卓越教学奖”揭晓,十位教师分享殊荣,一等奖得主获50万元奖金,百万元特等奖空缺,引发社会热议。对于不同的声音,川大校长谢和平院士回应说:“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就是希望我们的教师多一点时间留在校园,多一点时间投入教学,多一点时间与学生交流。”这个百万大奖却让我们不得不再次关注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高校教师有多少时间、精力与学生交流?不少忙于科研的大学老师让学生有事发电邮、微信、短信、打电话。相当多的高校教师因科研重压而无暇顾及教学,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情况的转变需要每一位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每一位学生――保障学生学习权
  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上述的敷衍教学状态,是对教师职业的不尊重,也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不尊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尊重人是全部教育的工作重心。”作为教师,更要学会尊重。因为,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师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尊重学生,保障学生学习权,教师要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参与课堂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形成乐学的课堂共同体。
  2.教师改变教学内容与模式――“教学”转向“共同学习”
  在大学课堂上,教学内容陈旧繁杂,知识面窄化。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忽视知识更新,忽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甚至有些教师还是捧着教材照本宣科,照着PPT念,知识传授没有逻辑性,不吸引人。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是处于配角位置,何谈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快,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来源,教学的内容应该更贴合实际,更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权威,而应该摆正心态,与学生碰撞出更多火花。“存在差异的团队可以从成员不同的经历和视角获得益处,有利于得到更多的观点和更好的决策。[5]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需要教师发挥带领的作用,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真正的对话,平等交流,使学生与知识产生真正的共鸣。
  3.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学会”转向“会学”
  所谓“学会”,是指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把握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会学”是指懂得怎样学习,能够应对尚未遇见的各种不同的学习问题。由“学会”到“会学”是一个学会学习的过程。传统的课堂过多关注于学生“学会”知识,而没有培养他们“会学”的能力。每一个教师的意识都聚焦在于“上课”的展开,?s未能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师要让每一位学习者有参与感,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因此,对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作为共同体中的学习者,有义务在课堂上挖掘学生“会学”的能力。
  (二)从学生层面分析   大学课堂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各大学也都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是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不但没有提升,反而有所滑坡。如逃课已经成为大学里常见的现象,学生到课堂也不认真学习,不愿暴露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现在大学课堂中睡觉的,听歌的,发微信的,打手机游戏的并不少见。“学生们越来越逃离学习、逃离读书。这并不是由于教师不够努力使然。”[6]学生自身也应该刨根问题找到问题所在。
  1.学会交流与分享
  爱尔兰作家肖伯纳有这么一段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可见,合作交流有多重要。现在的高校课堂上,大学生参与度不高,各做各的。一是因为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大学后学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再过多的投入学习中。二是因为大学集体归属感不强,班级、年级、院系概念比较模糊,学生之间交集少,难以培养感情。滕尼斯提出:“精神的共同体才是真正人的共同体,是最高形式的共同体。”[7]所以,构建高校课堂学习共同体,首要前提就是要学会交流与分享,不仅是知识层面,也是情感层面。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投入,有合作的意识,在愉快的氛围里进行情感和知识的交流。平稳的倾听关系支撑着每一个学生真诚的学习状态。
  2.承担责任,履行规范
  克努兹?尹列雷斯在其著作《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中提出了学习的三个维度:内容维度、动机维度、互动维度。“所有的学习都是情境性的,即它在某个具有社会和人际交往特性的情境中发生,通过与学习者互动,成为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学习者在互动中投入的活动和责任越多,学习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8]在课堂这个具体情境下,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承担各自的责任,在学习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在履行责任的同时共同体不能没有相应规范的约束。这里的“规范”不是像学生守则一样借助外部的力量来保障,而是共同体中的所有人基于共同的目标、情感和价值取向,达成的共识,约束所有人的行为。
  3.保持学习的热情
  虽然高校课堂存在种种问题,但也绝不是一无是处的。受社会上浮躁心态的影响,大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丧失了对学习的热情。可以很明显看到,在研究生、公务员等考试时,大学生充满了学习的热情,然而为什么在课堂上却少有表现。虽说大学不再是“象牙塔”那样与世隔绝的纯净之地,但也绝非是大学生找工作、赚钱的一块跳板。在终身学习理念倡导下,大学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方式、完整的知识体系,待人处事之道,可谓影响人的一生。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课堂上,只有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力,真正将“学习”落到实处,在共享中实现“与他人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才能构建完全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佐藤学教授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他说,“学习,可以比喻成为从既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因此,学习的实践是对新的实践。”[9]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就是一个构建对话、寻找“新”的过程。这是我们对课堂追求的一个理想,还需要漫长的实践,还需要每一位教师、学生、学者、教育管理者不断的身体力行,付出巨大的努力!

相关论文

共同体课堂共同高校学习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改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